10月21日拍攝的布達拉宮。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攝
布達拉宮西南側藥王山觀景臺上,很多遊客手舉第五套人民幣五十元面值紙幣,展開背面圖案,與布達拉宮合影留念。
這裡已成遊客網紅打卡點。紙幣背面圖案正是世界文化遺産布達拉宮。
記者從布達拉宮管理處獲悉,2014年以來,布達拉宮已累計接待海內外遊客超過1440萬人次。
“國家兩次投入鉅資實施保護維修,解決宮殿主體建築險情,為其永續保護與利用奠定堅實基礎。”布達拉宮管理處副處長貢嘎扎西説。
布達拉宮是典型的西藏傳統土石木結構建築,始建於西元7世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布達拉宮第一次大規模維修始於1989年,1994年結束;當年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多年來,中國政府多措並舉保護布達拉宮,至今已投資近8億元,實施包括主體建築維修、金頂修繕、建築結構監測、古籍文獻保護利用、網路票務系統建設等眾多項目。
“第二期維修時還對第五世、八世、九世達賴喇嘛靈塔殿進行了修繕。”貢嘎扎西説。
10月30日,布達拉宮管理處的工作人員在噴灑塗料。新華社記者旦增尼瑪曲珠攝
與布達拉宮輝煌壯麗的建築華實相稱的,是其館藏的珍貴文物和典籍,中國政府多年來對此進行了大力保護。
2018年啟動的貝葉經等古籍文獻保護利用項目,目前已完成近123萬葉貝葉經等古籍文獻數字化建檔和近3萬葉貝葉經的整理編目工作。
現代科技手段正在助力布達拉宮的文物保護工作,特別是借助科技手段監測建築結構項目,為確保宮殿安全提供了大量數據支撐。同時,遵循“修舊如舊”原則,充分利用傳統技藝保護這座至今保存完整的古建築群。
“維修科成立於2003年,有來自西藏各地的石匠、木工、彩繪匠、瓦工、縫紉工等60余人。”布達拉宮維修科負責人扎西平措説,他們擁有文物保護工程施工一級資質。
2015年,西藏自治區頒布實施《西藏自治區布達拉宮文化遺産保護管理條例》,通過地方法規保護布達拉宮。
消防救援大隊進駐布達拉宮40年,紮實開展防火工作,創造了“零火災”奇跡。
布達拉宮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産,其可移動文物普查登記工作距今已完成11萬餘件文物的登記。乾隆皇帝“禦容像”唐卡,康熙皇帝萬歲牌位,文成公主進藏、五世達賴赴京覲見壁畫等,彰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