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人們常説“遠在阿裏,苦在那曲”。然而,對口援藏開展30年來,一批批陜西援藏幹部不畏艱難、不斷探索,在阿裏地區以實際行動,為推動西藏長治久安和高品質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來自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的“80後”援藏幹部達會廣正是其中一員。
達會廣,是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一名高級農藝師。自2019年作為陜西省第六批短期援藏幹部來到阿裏,曾兩次自願申請延期,先後作為第九批、第十批援藏幹部持續開展工作,至今在藏工作已滿五年。
面對阿裏地區海拔高、條件苦、土地貧瘠的現狀,達會廣把在長安區工作積累的經驗和智慧“遷移”到阿裏地區,積極探索果蔬種植,從常見的黃瓜、番茄等瓜果蔬菜,到高原難以種植的草莓、百香果、火龍果,他先後栽培20余種果蔬,極大豐富了群眾的餐桌,獲得當地政府和農牧民的稱讚。
2022年,陜西援藏幹部達會廣在噶爾縣生態農業産業園區指導櫻桃番茄整枝管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成功的背後,是每個默默付出的日夜。首次進藏的達會廣,努力克服高原反應和惡劣的自然條件,在沒有專業工具的情況下,他克服重重困難,自主開展草莓盆栽試驗,積極與長安區農技中心溝通,成功調運保障試驗用苗,終於在2019年12月上旬,草莓以畝均10萬元以上的産值成功上市。
在雪域高原,最常見的蔬菜就是“老三樣”:馬鈴薯、蘿蔔和白菜。高原草莓種植成功後,達會廣信心大增,他以噶爾縣生態農業産業園為平臺,大力開展大棚蔬菜種植試驗示範,先後篩選引進黃瓜、番茄、平菇、火龍果、柑橘、百香果等適宜阿裏地區栽培的水果蔬菜20余種,同時開展越冬茬蔬菜種植試驗。
看到收益,阿裏地區越來越多的農牧民也加入種植蔬菜的隊伍。在日土縣日松鄉甲崗村,當地政府為提高群眾收入,修建了5棟溫室大棚,由於缺乏種植經驗,大棚産量極低。達會廣在下鄉時了解到這個情況,與其他援藏幹部多方協調,解決農膜肥料等物資,幫助他們篩選優質馬鈴薯品種。有了技術支撐,當年馬鈴薯畝産達到了2000公斤,産值達2萬元。
達會廣不僅深入群眾家中傳經送寶,鼓勵他們大膽嘗試,還手把手地傳授育苗、施肥、管理等技術。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不但阿裏郊區的農戶吃上了自己親手種的蔬菜,就連革吉縣、噶爾縣、札達縣邊境的19戶農牧民家庭,也發展起了以葉菜為主的家庭小型設施棚體,解決了邊境地區吃菜難的問題。
如今,科學種植的理念在當地群眾中生根發芽。噶爾縣生態農業園的設施水果發展到30多畝,蔬菜年均産量達到了43萬斤,80%的農産品通過産品認證,滿足了當地64.3%的市場需求。草莓大棚發展到15棟,畝均收入10萬元,小小草莓已成為阿裏地區鄉村振興的明星産業。
2021年,陜西援藏幹部達會廣為野生食用菌種質資源組織分離配製培養基。(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噶爾縣獅泉河鎮的蔬菜大棚裏,35歲的姆朗堅參正在苗行間除草施肥。以前,他只會種植青稞,每年大部分時間還要放牧補貼家用,年收入2萬元左右。自從學習草莓種植技術,姆朗堅參被噶爾縣新鑫農業種植有限公司錄用,負責草莓日常管理,每月收入6000多元。
“多虧了老師教我們技術,我們流轉土地既收租金又務工,不出遠門就賺到錢了,大家打心眼兒裏感謝他。”姆朗堅參説。
進藏五年的近2000個日夜,從海拔300多米到4500多米,達會廣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兩次主動申請延期援藏,把“長安智慧”和“長安經驗”奉獻給雪域高原,獲得了當地政府和農牧民的肯定:先後被阿裏地區農業農村局授予“優秀共産黨員”稱號,榮獲阿裏地區“五一”勞動獎章,陜西省優秀援藏幹部等多項榮譽稱號。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離第二次援藏結束還剩下不到一年時間。達會廣深知,只有讓當地群眾掌握了種植棚室果蔬的農業技術,才能走上鄉村振興之路。“我打算把一些技術、理念等整理成冊,讓更多的老百姓接觸到這些技術,希望他們通過設施農業增加收入,助力他們做好幸福家園建設者和邊境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