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手機版
掃碼即可查看網頁

中國網客戶端
點擊查看下載頁面


立即查看

中國網

傳承指尖技藝 阿若老人編出幸福生活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在拉薩市墨竹工卡縣扎雪鄉格老窩村,流傳著一種獨特的技藝——柳條編織,它不僅是村民們的生活技藝,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記者帶大家走進格老窩村,探尋柳條編織技藝的魅力,感受阿若老人如何用編織技藝“編”出幸福生活。

走進墨竹工卡縣扎雪鄉格老窩村7組村民阿若家的小院,堆積如山的柳條和阿若忙碌的身影,構成了這個小院獨特的風景。阿若的手指如同靈動的舞者,在柳條之間迅速穿梭,仿佛在演奏一首美妙的勞動交響曲。

經過一整天的辛勤勞作,一個個精緻的柳條筐子在阿若的巧手下逐漸成形。筐子線條流暢,結構穩固,展現了阿若精湛的技藝。阿若面帶微笑,眼中滿是對自己作品的喜愛和自豪。

“我利用冬季農閒時間編織柳條,製作背筐、篩子等産品。一天能編完一個,大家會到家門口來買,一個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阿若高興地説道。

阿若介紹,“篩子”在藏語中叫“喜瑪”,種類繁多,包括細篩子、大篩子、裝羊毛的篩子等。筐子也分為綠筐和白筐,用途廣泛,可用於裝各種雜物和揹運貨物。這些編織的産品都是日常生活和勞動中的實用工具,因其耐用和耐寒的特性,當地人祖祖輩輩都在使用。

格老窩村的柳條編織,不僅是一門古老的手藝,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無論是篩子還是筐子,都融入了心血和情感,其獨特的工藝和設計都具有不可替代的藝術價值。

這些柳條編織品在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勞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們適應了高原的環境和人們的生活需求,為人們的生産生活提供了便利。

為了讓這門非物質文化遺産得到世代傳承,格老窩村一直有著柳條編織的良好傳統。在過去的歲月裏,這裡涌現出了許多知名的柳條編織技術人員,他們的技藝和作品成為了村裏的驕傲。

如今,像阿若一樣堅守這門手藝的村民共有7戶。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勤勞精神,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同時,也不斷探索創新,為柳條編織注入新的活力。

阿若希望能將這門手藝傳給後人,並鼓勵更多年輕人加入編織行列。“我希望我的孩子能繼承這份文化遺産,把祖輩留下來的這門手藝傳承下去,也希望更多的年輕人能了解和喜愛這些手工藝品。”阿若告訴記者。


【責任編輯:曹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