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手機版
掃碼即可查看網頁

中國網客戶端
點擊查看下載頁面


立即查看

中國網

飛閱中國|飛閱青藏瞰生態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雪山之上,源頭活水東流而下,滋潤萬物;原野之間,藏羚羊長途遷徙,繁衍生息;碧水之下,青海湖裸鯉魚翔淺底,奮力洄遊……如今,位於青藏高原的青海生態系統完整性與原真性得到高水準保護,法治力量正守護綠水青山。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也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業內專家表示,該保護法的制定實施,對加強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建設國家生態文明高地,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重要意義。

融水之舞

從巍峨的雪山之巔啟程,冰川融水宛如古老時光的使者,緩緩流淌,穿越岩石與山谷,細述著千年的滄桑與變遷。

這不僅僅是水的流動,更是時間的低語,每一滴都承載著歲月的痕跡,講述著過往與未來的故事。它們如同生命的源泉,滋養著青藏高原上的萬物,從廣袤無垠的草原到鬱鬱蔥蔥的森林,從奔騰不息的河流到靜謐深邃的湖泊,都沐浴在這冰川之水的恩賜之中。這融水不僅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也維繫著周邊數億人的生計與福祉,成為了這片神秘而壯美土地上不可或缺的生命之源。

這是2024年7月25日拍攝的長江源區冬克瑪底冰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陳傑攝

7月25日拍攝的冬克瑪底冰川(無人機拼接照片)。新華社記者伍志尊攝

7月25日拍攝的冬克瑪底冰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伍志尊攝

8月24日拍攝的傑瑪央宗冰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丁增尼達攝

8月24日拍攝的傑瑪央宗冰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丁增尼達攝

8月24日,雅魯藏布江源頭周邊的雪山景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丁增尼達攝

生命之墊

跟隨冰川融水的足跡,我們踏上了一段探索之旅,最終發現了一片生命的奇跡——墊狀植物。

這是可可西裏科考湖畔的唐古特紅景天(2006年10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劉詩平攝

這是可可西裏卓乃湖畔的眼子菜(2006年10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劉詩平攝

在海拔3900米的高原上,還可以見到這樣的高原墊狀類植物。(1987年6月23日發)新華社記者馬揮攝

這些看似卑微而不起眼的生命,卻以無比頑強的姿態,深深紮根于這片貧瘠而荒涼的高原之地。它們不畏嚴寒酷暑,不懼風沙侵襲,用自己微小而堅韌的存在,為高原生態系統構建出了一片獨特的基底。這些墊狀植物仿佛是大自然的守護者,它們默默地守護著每一寸土地的希望,為高原上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寶貴的庇護與滋養。在這片看似荒蕪的土地上,墊狀植物用自己的生命詮釋著堅韌與希望的力量,書寫著生命的奇跡。

羚羊之歌

每年的5月至8月,懷孕的母藏羚羊會踏上遷徙之旅,前往數百公里外的特定産仔地産下幼崽。

這一路上,它們翻越高山、蹚過冰河,面對各種自然挑戰,只為新生命的誕生。當母藏羚羊在産仔地順利産下幼崽,那稚嫩而頑強的生命便在這片神秘而壯美的土地上開始了它的旅程。小羊羔在母親的呵護下茁壯成長,學習著如何在這片嚴酷的環境中生存。而母羊則用自己的身體力行,教會它們遷徙的智慧和勇氣。它們的蹄聲在草原上回蕩,伴隨著遠處雪山的迴響,是對生命不息的最好詮釋。藏羚羊的每一步,都與這片土地的呼吸同頻共振,仿佛在與大自然共同演繹著生命的輪迴之舞,共同編織著青藏高原的生命樂章。

這是在尼瑪縣措羅木管護站拍攝的白色藏羚羊幼崽(7月13日攝)。新華社發旦增攝

7月7日,在可可西裏卓乃湖區域,幾隻藏羚羊在活動。新華社記者張龍攝

7月8日,在可可西裏卓乃湖區域,一群藏羚羊在活動。新華社記者張龍攝

6月13日傍晚在藏北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的一隻藏羚羊。新華社記者費茂華攝

6月15日清晨雪後,在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迎著朝霞前行在遷徙路上的一群藏羚羊。新華社記者費茂華攝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