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手機版
掃碼即可查看網頁

中國網客戶端
點擊查看下載頁面


立即查看

中國網

增進友好情誼 攜手共創未來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圖為保山學院教育學院參與書信交流活動的少數民族學生。


圖為山南市直機關工委幹部在閱讀來信。


圖為保山學院學生鄒靜、史思怡在寫信。


圖為保山學院學生的來信。記者 武沛濤 攝


西藏,千山之巔、萬水之源,被譽為“世界第三極”,是離天空最近的地方。位於西藏自治區中部的山南市,古城“雅礱”,西藏的第一塊農田索當、第一座村莊索卡、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西藏的諸多第一都誕生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

雲南,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位於雲南省西南部的保山市,古稱“永昌”,別稱“蘭城”,素有“滇西文獻名邦”的美譽,是全國最大的山葵、石斛、核桃、紅花油茶種植基地,是中國著名的“滇西糧倉”。

西藏與雲南,兩地既是我國多民族地區,也是邊疆地區。雖是相鄰省份,但山南市與保山市的距離,卻足足有2000多公里。

為進一步加強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今年5月初,山南市直機關工委聯合雲南省保山學院教育學院策劃了“邊疆人民心向黨,團結一心譜新篇”書信交流活動。

紙短情長,不盡依依。因為書信交流,山南市與保山市跨越了萬水千山,連接了彼此的心房。千里之外,見字如面。6月4日,山南市直機關工委收到了來自保山學院教育學院的白族、彝族、傣族、回族等少數民族學生的來信。

在23封書信中,保山學院教育學院的學生向山南市直機關工委幹部職工分享了國歌作曲者聶耳、“草鞋書記”楊善洲和神舟十六號航太員桂海潮的故事,還通過明信片、手工藝品、繪畫等方式介紹了雲南保山、大理、麗江、西雙版納的風土人情。

一封封書信充滿著濃濃的情誼與期待。大學生鄒靜在信中寫道:“索朗頓珠書記您好,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給您寫信。我很嚮往西藏,也期待您來雲南旅遊……”

“張銀波學長您好,席林老師經常在課堂上提起您。我畢業後也想去西藏工作,像您一樣紮根西藏建設邊疆……”大學生史思怡在信中表達了自己的就業意向,希望像山南市直機關工委幹部張銀波一樣,走進西藏、了解西藏、紮根西藏、建設西藏。

筆墨書信,尺素載情。山南市直機關工委副書記羅江群説:“書信一來一往,筆尖下書寫出的雖是不同筆跡,承載的卻是滇藏兩地同心向黨、心向北京、忠誠核心、維護核心的政治自覺。通過書信交流,我們不僅傾聽了大學生的心聲和問候,也有效發揮了幹部職工的政治優勢、經驗優勢,以好品德、好作風引導大學生樹立遠大志向,傳承優良傳統,做時代新青年。”

“在數字化時代,書信承載著更多的浪漫與期待。一筆一劃都是綿綿的心意,一撇一捺都是親切的祝福。”保山學院教育學院院長席林説,“我們跟山南市直機關工委的相關合作已經開展了3年,這次開展的黨政機關幹部與學生結對的寫信活動,讓學生對西藏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很多學生向我反映,他們希望畢業後能夠到西藏參加工作,為建設美麗幸福西藏、共圓偉大復興夢想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書信所傳遞的交往交流交融之情,為保山學院教育學院大學生和山南市直機關工委幹部職工之間搭建了一座跨越千里的“連心橋”,傳遞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風情面貌,也讓民族團結之花在滇藏兩地綻放得更加絢麗。

山南市直機關工委專職副書記索朗頓珠表示,下一步,將圍繞創建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目標,繼續深化書信交流活動,並以視頻連線共同開展主題黨日活動,進一步促進彼此了解,增進滇藏兩地友好情誼,攜手共謀發展新篇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