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手機版
掃碼即可查看網頁

中國網客戶端
點擊查看下載頁面


立即查看

中國網

古籍裏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通鑒紀事本末》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通鑒紀事本末》是南宋袁樞編輯的紀事本末體史書,全書共42卷,其內容始於三家分晉,終於周世宗徵淮南,共記載了1300多年的歷史故事。該書內容來自司馬光《資治通鑒》原文,袁樞取《資治通鑒》所記之事,重新按事編目而成,開創了紀事本末體例。袁樞為了方便讀者閱讀,將全書分為戰國至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四部分,共記239事,另附錄66事。紀事本末以事件為中心,將每一事詳書始末,並自為標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以往編年體和紀傳體敘事的缺陷,是中國傳統編修史書的偉大創造。

《通鑒紀事本末》不僅記載了中原王朝的重大史事,許多少數民族的發展經歷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專題事件也被收錄其中。在《通鑒紀事本末·漢通西域》篇中,我們可以看到在一代代先驅的努力下,華夏與周邊大月氏、烏孫等西域少數民族逐漸接觸、熟悉,為中原與邊疆、華夏與各部族交流物産和文化開闢了通道,促成了各民族友好交往交流交融的傳統。在《通鑒紀事本末·突厥朝隋》篇中,我們可以看到突厥、吐谷渾、高昌等部族紛紛效倣中原華夏民族的服飾禮儀,各民族在文化、情感上相互親近,文化超越血緣構成了各民族間的身份紐帶。《通鑒紀事本末》的記錄見證了中華各民族共同開拓遼闊疆域,創造燦爛文化,培育偉大精神,共同書寫悠久中國歷史的事實。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袁樞在《通鑒紀事本末》的題名中鮮明地展現了其追求國家統一、反對分裂割據的思想傾向。袁樞在擬定事件題目時,多用“平”字強調中央王朝鞏固統一的正統性,例如“唐平東都”“唐平隴右”“唐平河東”“太宗平高昌”等,而從“孫氏據江東”“劉備據蜀”等篇目中,可以看到其使用“據”字形容分裂局勢的負面感情傾向。從“平”到“據”,可見追求統一不僅是今人普適性的價值追求,早在千年前“大一統”思想就已深深紮根在中華先民的心中。

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藏《通鑒紀事本末》是南宋寶祐五年(1257)刻本,存卷三十七。該版本每頁11行19字,白口,單黑,左右雙邊,版框高25.5cm,寬19.7cm,開本高33.8cm,寬23.5cm。宋刻本存世稀少,到明代時已有“一頁宋版,一兩黃金”之説,館藏南宋大字本《通鑒紀事本末》流傳至今,彌足珍貴。

參考文獻

〔1〕袁樞:《通鑒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2〕邱麗:《袁樞與〈通鑒紀事本末〉》,《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

〔3〕陳光崇:《袁樞與〈通鑒紀事本末〉》,《史學史資料》1979年第3期。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