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2019-02-18 15:05:01 | 來源:環球時報 | 責任編輯:魏博
根據2017年4月兩國領導人在海湖莊園會晤達成的共識,中美決定建立四個高層對話機制。其中首輪外交安全對話、全面經濟對話已於今年6月、7月先後舉行。9月28日,中美第三個高層對話機制——“社會人文對話”如約而至。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和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將牽頭對話。
“未來五十年”
人文交流一貫是中美之間一個柔性話題。引人注目的是,兩國政府這次為“柔性對話”選擇了一個富有歷史感與戰略感的主題——“未來五十年的中美關係:相互理解、共生共用”。“未來五十年的中美關係”這一話題主要是由美國國務卿蒂勒森提出的。今年3月18日,蒂勒森在首次訪華時即表示,“自40多年前兩國啟動關係以來,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精神指導著美中關係。現在,兩國領導人將進一步對話,為未來半世紀的中美關係尋找共識。”5月3日和6月14日,蒂勒森兩次在美國國內公開場合提到“未來五十年的中美關係”。
除了蒂勒森,特朗普政府其他一些高官也曾多次表示,希望從戰略高度審視中美關係。有意思的是,在中美高層交往歷史中,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中方強調要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中美關係。現在美方難得地表現出一種“中國式的”戰略感與歷史感。無論我們對特朗普政府的內外政策怎麼看,其在中美關係上的思維方式還是應給予高度肯定。
“未來五十年”一説,根植于中美關係的性質以及兩國在世界秩序中的位置正處於關鍵節點這一事實。從1971年中美關係打開大門,直到本世紀第一個十年這40多年裏,中美兩國一個是經濟相對落後的國家,另一個是發達國家和超級大國;一個試圖通過融入主流國際秩序進而實現經濟現代化,另一個則作為這一秩序的霸主,試圖通過把中國拉進國際體系以塑造中國的發展方向。在這一戰略邏輯之下,中美關係在過去40多年裏總體上保持了積極態勢。
經過這40餘年的發展,中國已經崛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樣看,中美關係已從一個體系外發展中國家與體系內霸權國家間的關係,轉變為同一個體系內兩個最重要大國之間的關係。在此過程中,中國並未像美國預期的那樣變得“更像美國”,兩國關係既有廣泛的共同利益,也有相當多的分歧與矛盾。
當前中美關係這種結構特徵與1971年之後的40多年相比,已經發生本質變化,而且這一態勢在可見的未來還將持續下去。無論我們將其稱為未來五十年、四十年還是三十年的中美關係,兩國面臨的核心命題實際上是:在新的格局下,有什麼樣的戰略邏輯和戰略動力,能讓兩國關係維持總體積極、穩定的態勢?
“共生”與“共用”
此次社會人文對話主題中的“共生”,可能點出了中美中長期戰略穩定的基本邏輯:中美兩國都是具有全球影響的大國,彼此利益高度交融。兩國激烈衝突不行,任何一國發生重大政治、經濟或社會動蕩,或其國際權勢出現快速崩塌,對世界和另外一方也未見得是好事。中美兩國未必需要多麼喜歡對方,但是兩國各自人民的福祉以及世界的穩定都需要中美在同一個國際體系裏面共生下去。
基於這一戰略需要,中美兩國的中長期相處之道,首先在於兩國就“共生”問題建立戰略信任。每個國家的內部情況和外部權勢當然是永遠變化的,但是在理想狀態下,中美兩國的這些變化應基於各自的戰略選擇,而非源自對方的陰謀。中美兩國未來的道路可能順利,也可能有挫折,但雙方不應謀求成為對方失敗的原因。
同時,兩個如此巨大體量的國家,也不能將自己的內部問題簡單地歸咎於對方。易言之,中美兩國需要尋求的戰略信任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在意圖上通過行動讓對方相信:本方並沒打算吃掉對方、搞倒對方;二是在能力上相信自己:就算對方有上述意圖,也不足以撼動自己的內部穩定和全球影響。在同一個國際體系內部有限競爭、有效合作,是兩國的唯一選擇。
中美中長期相處之道,還在於堅持“共用”經濟深度相互依存的果實。中美在維持全球經濟穩定、促進雙向投資貿易等方面已形成所謂“戰略性相互依存”關係。之所以説是戰略性相互依存,是因為這種依存一旦嚴重受損,其代價是中美兩國都無法承受的。
近年來美方經濟民族主義思潮抬頭,在中美經濟關係上更多地強調“對等性”“互惠性”。這與中美兩國國力對比趨於接近,以及美國國內問題上升相關。全球化的發展模式當然需要不斷調整,中美經貿關係當然也需要對等、互惠,但是戰術層面的調整,不應影響過去幾十年已經形成的一個戰略共識,即中美經濟關係的深度相互依存有利於雙方。全球化和經濟相互依存給中美兩國國內帶來的社會衝擊,需要通過兩國各自的國內政策調整來應對,而不能通過降低交融程度來解決。
中美關係的“常量”
最後回到人文交流上來。中美中長期相處之道,在於通過綿密的人文交流尋求“相互理解”。相互理解説得直白一些,實際上在於讓兩國人民認識到雙方雖有很多差異,但其實“他們與我們差不多”,既不邪惡、也不怪異。
這種相互理解,實際上是前面提到的戰略信任的基石。首輪社會人文對話是一個新的起點,可以讓雙方重新審視中美人文交流事業。
一是在人文交流中,中美兩國有著不同的體制機制特點,中國是政府投入多,美方則是社會動力強。兩國可以更多地學習對方的做法,彌補自己的短板。
二是人文交流需要特別強調青年交流、學生交流。畢竟,未來五十年中美關係怎麼樣,歸根結底取決於兩國年輕人之間的彼此認識,以及他們的行動。兩國青年今天的共同經歷,日後可能成為中美關係的共同財富。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我們還是要擺脫急功近利的心態,真正重視人文交流,將其做成中美關係的一個“常量”。無論戰略和經濟關係怎樣,人文交流都不應受到干擾。人文交流是一劑中藥,也許未必治得了急病,但是可以調理身體、增強體質,構成中美中長期穩定關係的基石。
(作者是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