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習觀>正文

守正出新——開拓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的新境界

發佈時間:2019-02-18 15:04:23 | 來源:中國民族報 | 責任編輯:魏博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大會上指出,“馬克思主義不僅深刻改變了世界,也深刻改變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理論源泉,我們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就要守正出新,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的新境界。

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基礎地位和指導地位

習近平指出,馬克思主義“照亮了人類探索歷史規律和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我們認識宗教本質特徵、發展規律和社會作用的重要理論。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黨認識宗教本質特徵的理論源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揭示了宗教的本質是有神論的思想體系,是一種虛幻的信仰,其中包含著文化的因素。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採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馬克思認為,“宗教是人民的鴉片”。中國共産黨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對宗教本質特徵的認識:宗教是有神論的、唯心主義的世界觀,無論社會經濟基礎如何變化,宗教的本質仍然是是對神靈的幻想、篤信和崇拜;宗教是群眾性信仰,任何宗教都是群眾性的社會現象,看待宗教不能脫離信仰主體;宗教是一種文化現象,習近平強調,宗教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宗教在勸人向善方面有很多智慧,有很多有益的闡述”。

我們一定要清楚,宗教是有神論的世界觀,不同於我們共産黨人的無神論,有神論和無神論有本質的區別。但宗教也是一種群眾性的信仰,不能將其簡單地等同於迷信,要尊重群眾信仰,不要輕易傷害信教群眾的感情。宗教還是一種文化,需要區別對待。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黨認識宗教發展規律的源頭活水。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宗教的産生和存在有自然的、社會的和認識論的因素,並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在變化中演進,其消亡是必然的規律,但要經歷漫長的過程。恩格斯認為:宗教可以作為人們對這種支配著他們的異己的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的這種關係的直接形式即有感情的形式而繼續存在,只要人們還處在異己的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的支配之下。只要宗教反映的內容即自然和社會的異己力量還存在,宗教這種有感情的信仰方式就會繼續存在。中國共産黨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對宗教發展規律的認識。宗教的存在有著深刻的自然根源、社會根源、認識論根源和心理根源,即人們日常生活受自然異己力量和社會異己力量的支配而無法擺脫;宗教有其發展的規律,宗教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現象,只要宗教存在的根源沒有完全消失,宗教就不會徹底消亡;我國宗教存在的階級根源已基本消失,但宗教得以存在的其他社會根源和自然根源、認識根源的消失,則需要經歷一個極為漫長的歷史時期。

我們一定要認識到宗教存在的根源仍然存在,社會主義社會宗教的存在是一個客觀事實,我們要承認這個事實,不要人為地消滅宗教,但也不是聽之任之,而要積極尋找解決宗教問題的途徑。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黨認識宗教社會作用的思想源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識到了宗教的雙重作用,指出宗教存在某些合理性,也闡述了宗教的消極作用。

宗教在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具有兩重性,隨著社會的發展,有時消極因素還會十分明顯,我們一定要看到其消極的一面,發揮宗教的積極作用,規避消極因素。

2015年5月,習近平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強調,“必須辯證看待宗教的社會作用”。第一,宗教的社會作用有積極的一面。中國優秀的宗教文化豐富多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力量。第二,宗教的社會作用有消極的一面。受國內外複雜因素影響,宗教可能被利用來破壞民族團結、國家安全、社會穩定,成為社會動蕩的一個誘因。第三,要引導宗教發揮積極作用。習近平強調,“必須重視發揮宗教界人士作用,引導宗教努力為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文化繁榮、民族團結、祖國統一服務。”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揭示了宗教的內在聯繫及其性質,闡明瞭宗教的本質特徵;揭示了宗教的起源、演化及其規律,闡明瞭宗教的發展規律;揭示了宗教的社會功能、作用和意義,闡明瞭宗教的社會作用。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基本原理,是我們必須堅持的。中國共産黨人也正是在這一理論指導下,結合中國宗教的具體實際,不斷探索,形成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所以,要守正出新,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的新境界,就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基礎地位和指導地位。

堅持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在新時代必須不斷創新、不斷超越自己

習近平強調,“新時代,中國共産黨人仍然要學習馬克思,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不斷從中汲取科學智慧和理論力量”。堅持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在新時代就要不斷創新,不斷超越自己,必須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堅持我國宗教的中國化方向,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習近平指出,“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是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從我國國情和宗教具體實際出發,汲取正反兩方面經驗制定出來的。”新時代黨的宗教工作不僅要毫不動搖地加以堅持,還要不斷採用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更好地堅持它。習近平強調:“做好黨的宗教工作,把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堅持好,關鍵是要在‘導’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準,做到‘導’之有方、‘導’之有力、‘導’之有效,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動權。”“導”的思路和方法內涵豐富,打開了宗教工作的全新境界。一方面,“導”不是要通過消滅宗教信仰來解決宗教問題,而是繼續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其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要最大限度地把廣大信教和不信教群眾團結起來,引導他們共同致力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另一方面,“導”不是要對宗教問題採取放任自流的態度,而是要區別對待不同性質的宗教問題,繼續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防範和治理一切利用宗教進行滲透的活動和宗教極端勢力的破壞活動,按照“保護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極端、抵禦滲透、打擊犯罪”的基本原則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確保我國宗教始終在“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軌道上運作。

堅持我國宗教的中國化方向。習近平強調,“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支援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所謂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不是要宗教界改變或放棄宗教信仰,而是“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用團結進步、和平寬容等觀念引導廣大信教群眾,支援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義、禮儀制度的同時,深入挖掘教義教規中有利於社會和諧、時代進步、健康文明的內容,對教規教義作出符合當代中國發展進步要求、符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無論是本土宗教還是外來宗教,只有積極適應中國國情、黨情和社情,不斷充實本土文化與時代內涵,才能繼續在社會主義中國生存下去,才有可能為中國的社會進步發揮積極作用。因而必須教育引導宗教界自覺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對宗教思想、教義教規作出符合時代進步要求的闡釋,同時教育引導和團結宗教界人士和廣大信教群眾堅決防範西方意識形態滲透,自覺抵禦極端主義思潮的影響。

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2016年4月,習近平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對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作出了新的闡釋。他指出,“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要引導信教群眾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維護祖國統一,維護中華民族大團結,服從服務於國家最高利益和中華民族整體利益;擁護中國共産黨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文化,努力把宗教教義同中華文化相融合;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自覺接受國家依法管理;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習近平同時指出,“在我國,宗教關係包括黨和政府與宗教、社會與宗教、國內不同宗教、我國宗教與外國宗教、信教群眾與不信教群眾的關係。”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這些關係都需要處理好。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廣度和深度,才能使宗教健康發展,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宗教的積極作用。

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的新境界

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博大精深、常學常新。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全世界無産階級和勞動人民認識宗教屬性、處理宗教問題、做好宗教工作的行動指南。從《共産黨宣言》發表到今天,170年過去了,人類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馬克思主義所闡述的一般原理仍然是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仍然是正確的,我們要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宗教問題,解決宗教問題,真正把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這個看家本領學精用好,這就是守正。

對待科學的理論必須有科學的態度。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基本原則必須堅持,不堅持就不是馬克思主義了。同時,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也絕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同中國具體實際、歷史文化傳統、時代要求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用鮮活豐富的當代中國實踐來推動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發展,用寬廣視野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堅持在守正中出新,不斷超越自己,才能不斷開拓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新境界。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文係201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體系研究”(項目號:16ZDA167)和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中國人民大學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