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習觀>正文

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發佈時間:2019-02-18 15:04:36 |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報 | 責任編輯:魏博

凝聚起實現偉大夢想的力量

寇清傑

 

習近平同志在“7·26”講話中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鞏固了全黨全社會思想上的團結統一”。這是對5年來我黨意識形態工作的基本判斷。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堅持黨管意識形態,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旗幟鮮明地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意識形態領域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問題得到明確,全黨全社會思想上的團結統一更加鞏固。通過一系列加強意識形態工作的實踐活動,形成了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實踐效果和積極向上的政治社會生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提供了政治保證和動力之源。習近平在意識形態層面的主要理論貢獻和實踐探索:  一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意識形態工作首先“要回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的問題”。習近平指出,“旗幟”、“道路”問題是第一位的問題,關乎黨的生命。這個旗幟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所以其根本性質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的。因此,“在當代中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

 

二是確立目標和理想。一個執政集團能否獲得民眾的廣泛認同並願意追隨其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集團是否有凝聚人心的目標和理想。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個“富有感召力的奮鬥目標”,這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7·26”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進行偉大鬥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就是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他要求全黨同志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引領承載著中國人民偉大夢想的航船破浪前進,勝利駛向光輝的彼岸。  三是凝聚價值共識,建構核心價值觀。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和話語權,取決於其價值觀具有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當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信仰系統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它體現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的“價值表達”。習近平從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戰略高度,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通過持續的教育引導和積極融入社會生活,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得到認同和踐行。

 

四是通過黨內的系列教育活動,統一了全黨思想,初步形成良好的黨內政治生態。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深刻認識到,管黨治黨不僅關係黨的前途命運,而且關係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更大的勇氣、更大的氣力抓緊抓好。通過“兩學一做”、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等活動,注重思想建黨,加強理想信念教育,使全黨思想統一到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上來,行動統一到為實現偉大夢想加油幹上來。黨中央把全面從嚴治黨納入“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以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狠抓黨建各項任務。從堅定理想信念到嚴肅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從出臺八項規定、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到制定和完善一系列黨內法規制度,黨風政風為之一新,開創了黨建新局面,為我們黨治國理政提供了堅強政治保證。  五是在與錯誤思潮的輿論鬥爭中強化意識形態陣地意識。習近平總書記深刻認識到錯誤社會思潮的危害,特別是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挑戰,強調要展開必要的輿論鬥爭,要有“亮劍”精神,主動有效地對錯誤社會思潮進行批判,在批判中增強馬克思主義的地位和話語權。特別強調“要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要努力適應“網際網路+ ”背景下的輿論工作,在網路輿論戰場上要有陣地、有聲音,不能鴉雀無聲。

 

共用發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林緒武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治國理政中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豐富、發展了中國共産黨的發展理念。實現共用發展,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要著重解決精準脫貧、教育公平及收入差距較大等問題。  從共同富裕到共用發展,體現了中國共産黨的發展理念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1985年,鄧小平指出,一個公有制佔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1992年,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對共同富裕的定位由社會主義根本原則上升到社會主義本質,體現我們黨的認識不斷深化。十五大報告指出,“人民共用經濟繁榮成果”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原則要求。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就是“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就是説人民共用發展成果是以人為本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廣大人民群眾共用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從共同富裕到共用發展,體現了中國共産黨一以貫之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實現共用發展,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現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提出:“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必須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的問題,做到扶真貧、真扶貧、真脫貧。”這就要對貧困人口實施精準識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扶貧、脫貧工作是全黨和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既要發揮各級黨組織、政府的主體和主導作用,也要動員和凝聚社會力量,增強扶貧脫貧工作的合力,有針對性地實施社保兜底、異地搬遷等精準政策。  實現共用發展,要推進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是共用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標識。目前我國基本實現了九年義務教育全覆蓋,然而,每個孩子不僅要享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更要能享受到優質教育。中西部邊遠地區的義務教育辦學條件差、師資不夠、品質不高。政府要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向中西部傾斜,改善中西部邊遠地區的辦學條件,要下大力氣深化教育領域的供給側改革,實現教育與“網際網路+”的有效結合,利用網路平臺共用優質教育資源,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辦學,滿足多樣化的教育需求。

 

實現共用發展,要縮小收入差距。近年來,我國總體收入差距呈現縮小的趨勢,但是收入差距依然存在。縮小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政府要強化以稅收、社會保障和財政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經過再分配將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範圍內。縮小收入差距的關鍵在初次分配,要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與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化解收入差距的重要舉措。  新發展理念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指揮棒,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新發展理念上來,形成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體制機制,切實在增加創新能力、推動發展平衡、改善生態環境、提高開放水準、促進共用發展上取得新突破,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推向新階段。

 

馬克思主義自由觀的繼承和發展

楊永志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中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發表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重要講話,形成了關於“自由”價值的新理念,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自由觀。  1.繼承和發展了“人民自由”觀。馬克思主義的自由觀是“人民自由”觀,以實現最廣大人民自由為根本追求,人民自由是為了無産階級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擺脫剝削、壓迫等經濟社會關係的束縛,實現自己決定自己命運和當家作主的政治自由;是為了擺脫舊式分工限制,人人獲得職業選擇、消除體腦差別和全面發展的自由。習近平在2013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馬克思主義在理論上始終強調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保障人民自由勞動創造財富的權利,批判異化勞動對人的剝削和壓迫。這樣的理論因其始終堅持人民利益而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和支援。十八大以來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推進“人民自由”的體現,即“緊緊依靠人民”、“一切由人民作主”、“凡事由人民説了算”。習近平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更把“人民”提升到價值主體的位置。

 

2.繼承和發展了“集體自由”觀。“集體自由”,是以集體主義為基礎,個人不能隨心所欲,個人自由受到集體意志和利益的限定,個人的自由絕不能以犧牲多數人的自由為代價。《共産黨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産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習近平堅持社會主義的“集體自由”,提出的“大局意識”,既包括執政者要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也包括普通黨員和群眾識大局、顧大體,不要因本位主義、局部利益,損害全局和整體利益。從“自由人聯合體”到“大局意識”,習近平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的“集體自由”觀。  3.繼承和發展了“創新自由”觀。馬克思主義自由觀倡導“破立並舉”,不破除舊的束縛經濟社會發展的觀念、體制和做法,經濟社會和人自身就不能發展。“破”不是一味蠻幹,“立”更需解放思想、遵循規律、有新辦法,“破與立”如果沒有創新貫穿其中,人類就不能從“必然王國”邁進“自由王國”。所以,創新自由是馬克思主義自由觀的重要特徵。社會主義改革是“破立並舉”的一項實踐活動,習近平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佈局中堅持“破立並舉”,樹立新發展理念,都是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創新自由”觀的具體體現。

 

4.繼承和發展了“有限自由”觀。所謂“有限自由”,是相對於有些資産階級自由主義者所主張的“絕對自由、無限自由、自由至上”而言,馬克思主義的自由觀不贊同自由沒有限制,認為社會主義自由要有法律法規、國家政策、相關紀律等的約束。習近平提出“全面依法治國”和全黨必須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是馬克思主義“有限自由”觀的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最早立的規章是“八項規定”,之後制定了一系列黨內法規和規章制度。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全黨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最重要的政治紀律和最根本的政治規矩;堅持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和依憲執政,是治國理政最重要的規矩。這些都具體實踐併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有限自由”觀。  5.繼承和發展了“合作自由”觀。“合作自由”,特指在不同種族、文化、制度等背景下國家間通過合作獲取自由。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生産力的發展和人們交往關係擴大是歷史發展的趨勢和動力,隨著生産力發展國家之間的交往將越來越密切。當前,人類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如何讓世界擺脫迷茫,走上健康發展之路,習近平提出了解決世界問題的中國方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用”。簡言之,就是“讓不同國家、階層、不同人群共用經濟全球化的好處”。習近平提出了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不僅是“世界歷史”理論的當代實踐,也是馬克思主義“合作自由”價值觀的科學演繹。

 

網際網路治理新戰略

徐曼 王忠麗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結合中國國情及全球發展新形勢,多次就網路資訊安全及網際網路治理髮表重要講話,形成了關於網際網路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提升國家網路安全治理能力,推進網際網路建設指明瞭方向。  以網路強國為導向。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網路安全和資訊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指出,網路安全和資訊化是事關國家安全和國家發展、事關廣大人民群眾工作生活的重大戰略問題,要從國際國內大勢出發,總體佈局,統籌各方,創新發展,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網路強國。建設網路強國的戰略部署要與“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同步推進,從網路技術、資訊基礎設施、網路文化、網路人才隊伍以及國際合作等方面著力,向著網路基礎設施基本普及、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資訊經濟全面發展、網路安全保障有力的目標不斷前進。

 

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實施網路強國戰略,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是:網際網路的發展為了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信事業要發展,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一個重要觀點。要適應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資訊化服務普及,降低應用成本,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資訊服務,讓億萬人民在共用網際網路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網際網路事業的發展必須以人民為核心,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只有人民滿意了、人民高興了、人民受惠了,網際網路發展的目標才算實現了。  以基礎建設、技術創新為基礎。“資訊技術和産業發展程度決定著資訊化發展水準,要加強核心技術自主創新和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資訊採集、處理、傳播、利用、安全能力,更好惠及民生。”網際網路治理,最基礎的就是基礎設施和技術的支援。網路資訊基礎建設、網路技術開發,既要鼓勵自主創新,又要積極借鑒國外先進技術和經驗,要在科研投入上集中力量辦大事,加大科研資金、人才和配套設施的投入,以科研來攻堅克難,積極推動核心技術成果轉化,推動強強聯合、協同攻關。

 

以健康的網路資訊文化為依託。網路是個虛擬的空間,網路交往形成了特定的網路文化,網路文化蘊含著不同的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網民有近六億人,手機網民有四億六千多萬人,其中微網志用戶達到三億多人。……必須正視這個事實,加大力量投入,儘快掌握這個輿論場上的主動權,不能被邊緣化了。做好網上輿論工作,要創新改進網上宣傳,運用網路傳播規律,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的時、度、效,使網路空間清朗起來,營造良好的網路文化氛圍。  以高素質網路安全和資訊化人才隊伍為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網路強國,要把人才資源匯聚起來,建設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好的強大隊伍。“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要培養造就世界水準的科學家、網路科技領軍人才、卓越工程師、高水準創新團隊。網際網路作為新興的産業,必須有一大批專業化、職業化的人才去投入。因此,必須完善選人用人的制度和體系,要用政策、用待遇、用理念留住人才,要用制度來規範人才的使用,造就一支精幹的網路安全和資訊化隊伍,形成完整的培養機制。

 

以高度的網路安全為保障。網路和資訊安全牽涉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是我們面臨的新的綜合性挑戰。“網路安全和資訊化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必須統一謀劃、統一部署、統一推進、統一實施。”網路安全必須加強網路管理,特別是面對傳播快、影響大、覆蓋廣、社會動員能力強的微網志、微信等社交網路和即時通信工具用戶的快速增長,必須加強網路法制建設和輿論引導,形成從技術到內容、從日常安全到打擊犯罪的網際網路管理,合力確保網路資訊傳播秩序和國家安全、社會穩定。

 

依憲治國思想是實現法治中國的重要保證

張長虹

 

依憲治國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佈局的基石,是實現法治中國的重要戰略步驟。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依憲治國的重要思想和理論,準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為新時期新形勢下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建設社會主義法治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有著深遠意義。  

第一,建設法治中國必須確立依憲治國的原則和方向。

全面貫徹落實憲法,必須保證正確的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現行憲法公佈施行30週年大會的講話中強調,全面貫徹實施憲法,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在如何對待其他國家憲法治理的經驗方面,習近平同志講到:我們需要借鑒國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絕不能放棄中國政治制度的根本……對豐富多彩的世界,我們應該秉持相容並蓄的態度,虛心學習他人的好東西,在獨立自主的立場上把他人的好東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們自己的好東西,但決不能囫圇吞棗、決不能邯鄲學步。照抄照搬他國的政治制度行不通,會水土不服,會畫虎不成反類犬,甚至會把國家前途命運葬送掉。只有紮根本國土壤、汲取充沛養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第二,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加強中國共産黨對依憲治國的領導。

西方法治建立在多黨制、三權分立的基礎上,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一個重要前提和政治基礎是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動搖黨的領導,就動搖了社會主義法治的根基,動搖了社會主義法治最重要的保證,就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習近平同志強調黨的領導的同時,也對黨的自身建設提出要求:在我國,法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願的統一體現,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法律,黨領導人民實施憲法法律,黨自身必須在憲法法律範圍內活動,這就是黨的領導力量的體現。全黨在憲法法律範圍內活動,這是我黨的高度自覺,也是堅持黨的領導的具體體現,黨和法、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是高度統一的。我們講依法治國、依憲執政,同西方所謂‘憲政’有著本質區別,不能把二者混為一談。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就包括堅持憲法確定的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地位不動搖,堅持憲法確定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不動搖。  


第三,建設法治中國最根本目標是通過依憲治國保證人民主權的實現。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切實保障公民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是憲法的核心內容,憲法是每個公民享有權利、履行義務的根本保證。” “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表述是憲法社會主義性質的體現。一方面,人民主權原則回答了國家權力的來源問題,即“滿足對政治合法化的訴求和關於權利來源的終極性追問”。另一方面,人民主權原則也回答了國家權力的歸屬問題,即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它不僅為人民監督國家權力提供了理論依據,集中地表達了政府權力來源於人民、受制於人民並服務於人民的政治理念,還界定了人民與政府的基本關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完善黨和國家領導體制,按照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式嚴密、制約有效的原則,逐步形成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作機制,確保國家機關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行使權力。“我們一定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行

陳文旭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地位、時代價值、科學內涵和弘揚路徑進行了深刻闡述,形成了以“兩創”、“三個獨特”、“四個講清楚”為核心內容的傳統文化觀。習近平傳統文化觀是當前繼承、闡揚、創造性應用中華傳統文化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當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治國理政的偉大實踐中,溯民族精神之源流,辟與時俱進之新路,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行。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彰顯中華民族崇尚精神的優良傳統。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不僅創造出光輝燦爛、享譽世界的中華文明,也塑造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氣質和精神品格,形成了崇尚精神的優良傳統。這一傳統貫穿在中華民族篳路藍縷的奮鬥歷程中,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標識之一。中國共産黨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忠實繼承者和堅定弘揚者。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黨都強調要處理好物質和精神的關係,重視發揮人的精神的能動作用。五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時代的高度,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只有蘊含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

 

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任何文化都是具體歷史時代的産物。中華傳統文化是經過漫長的社會發展而形成的,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傳統社會的印記,在內容和形式上或多或少地存在著與今天的現實生活不相適應的地方。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必須通過科學地分析和鑒別,把其中帶有階級和時代局限性的成分剔除出去,把其中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發掘出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觀點、理論進行新的詮釋和激活,結合現代生活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努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十八大以來,我們確立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這些價值觀無不根植于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充分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昇華。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明確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問題上,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和全盤復古論兩種錯誤觀點。歷史虛無主義是對傳統文化不加分析地全盤否定,甚至主張“全盤西化”。全盤復古論則對傳統文化中的局限性缺乏科學辨別,刻意拔高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主張完全以傳統文化代替社會主義文化。這兩種觀點割斷了文化的歷史與發展的關係,否定文化的歷史進步性。從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來看,無論是歷史虛無主義還是全盤復古論,都對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精神文化的進步造成了十分消極的影響。我們要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建設,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

 

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和世界意義。21世紀的今天,伴隨著資本的全球流動和世界市場的形成,世界各民族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今任何民族或國家的文明發展和道德進步,都不可能不受到其他民族或國家的文化和道德文明成果的影響,都不可能脫離人類文明發展的大道。中國在借鑒人類文明有益成果的同時,應更加注重中國文化特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世界傳播。實踐證明,對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成為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樹立國際形象和增強民族自信的重要手段。

 

加強黨內監督重在強化監督主體建設

祖金玉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加強黨內監督作為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抓手,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積累了寶貴經驗。強化監督主體建設是其中重要的一條。  黨內監督主體指黨內監督活動的主動者、實施者,它與監督客體(即監督對象)、監督依據、監督武器、監督方式和途徑等一起,構成了黨內監督活動的基本要素。在黨內監督主體與客體的矛盾中,監督主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監督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起到主導作用。只有不斷增強主體的監督動力,賦予其足夠的權力,同時對權力進行規範,監督主體才能有效啟動監督活動,正確行使監督權力,達到預期的監督效果。

 

在各個監督主體中,黨中央具有最高權威。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強化自上而下監督,提高監督的權威性和有效性,黨中央帶頭履行監督職責是關鍵所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率先垂范,在加強監督方面作了許多探索,譬如中央政治局及時研究部署在全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央政治局帶頭召開民主生活會,開展對照檢查和黨性分析;領導中央巡視工作等。中央巡視之所以能發揮巨大作用、取得巨大成效,關鍵在於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中央巡視組由黨中央派出,體現的是黨中央的權威。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對黨中央負責,巡視工作事項直接報中央決定。每一輪的巡視對象、巡視內容,都由中央決定。政治局常委會聽取每一輪巡視彙報,政治局會議審議巡視專題報告,習近平總書記每次都作出重要指示。黨中央以身作則,營造了積極的氛圍,具有很強的示範效應。  針對一些地方和部門的黨委(黨組)、紀委不願監督、不敢監督、不能監督的問題,黨中央採取了有力措施。首先,強調了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要求黨委(黨組)、紀委必須履行職責,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習近平同志指出,加強黨內監督,黨委(黨組)負主體責任,書記是第一責任人;廣大紀檢幹部要敢於擔當、敢於監督、敢於負責。其次,以嚴肅問責推動監督主體責任的落實。根據《中國共産黨問責條例》等法規的規定,圍繞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維護黨的紀律、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等方面,失責必問、問責必嚴,以此來增強監督主體履職盡責的動力。第三,提高並規範紀委的監督權力。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強化上級紀委對下級紀委的領導等改革,以及參與巡視、派出紀檢組等方式,紀委監督權的相對獨立性和權威性不斷增強,履職能力顯著提升。同時,黨中央要求各級紀委要強化自我監督。根據中央要求,各級紀檢機關不斷探索組織創新和制度創新。系統機關內設立紀檢幹部監督機構,從嚴監督;十八屆中紀委七次全會通過了《中國共産黨紀律檢查機關監督執紀工作規則(試行)》,把監督執紀權力關進制度籠子。

 

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修訂的《中國共産黨黨內監督條例》將試行條例中六類監督主體整合為四類,即黨的中央組織、黨委(黨組)、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並分別對四類監督主體的監督職責以及相應監督制度作了規定。其中,關於黨的中央組織的監督單設一章,這是重大突破。  堅持民主集中制是強化黨內監督的核心。加強和完善黨內監督,必須把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有機結合起來,把上級對下級、同級之間以及下級對上級的監督充分調動起來。為此,需要在繼續加強黨的中央組織、黨委(黨組)、紀委的監督主體建設的同時,強化黨員和基層黨組織的監督主體建設,為其監督權利的行使提供有利條件,不斷提高其民主監督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強大的監督合力,提高監督效果。

 

家國思想的創新和發展

付洪 袁穎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有關治國理家的重要論述,形成了融家庭、國家、人民為一體的豐富的家國思想。  


形成基礎:“家國一體”優秀傳統

中華民族“家國一體”的優秀文化傳統,是習近平有關家國思想形成的理論基礎。孟子曾提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之後的《禮記》中又提到“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進而形成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家國觀。  優良家風,是習近平有關家國思想形成的直接來源。習近平對家庭建設的重視以及對國家和人民的責任感,是從其成長的家庭環境中孕育形成的。習近平在給父親的信中寫到:“您用自己博大的愛,影響著周圍的人們……這也激勵著我將自己的畢生精力投入到為人民群眾服務的事業中,報效養育我的錦繡中華和父老鄉親。”

 

當前我國社會存在的突出問題,是習近平有關家國思想形成的現實基礎。近年來,一些高級領導幹部的落馬,都帶有“全家腐”的特徵。據中紀委監察部網站公佈的數據,2015年2—12月期間,共發佈34份省部級及以上領導幹部處分通報,其中有21人的違紀涉及家屬,比例高達62%。習近平曾痛心地説,從近年來查處的腐敗案件看,家風敗壞往往是領導幹部走向嚴重違紀違法的重要原因。可見,家風建設是當前黨風廉政建設的現實需要。  


主要內容:國家為重 民生為先

從家出發:家庭是國家發展的基點。習近平指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他特別重視家風建設,認為家風既關係著民風、世風,也關係著黨風、政風。其中,尤其重視領導幹部的家風建設,他指出,“領導幹部的家風,不是個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領導幹部作風的重要表現”,並將家風建設作為領導幹部的“必修課”寫進中央文件。《中國共産黨廉潔自律準則》明確規定了黨員幹部要“廉潔齊家,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也特別強調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必須注重家庭、家教、家風,教育管理好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  


國家為重:國家是家庭建設的保障。習近平指出,“我們要認識到,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我們還要認識到,國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他強調,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密切關聯。我們要將愛家與愛國結合起來,只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家庭夢才能夢想成真。也就是説,只有國家富強、社會和諧,家庭和個人才能獲得幸福安康。

 

民生為先:人民是治國理家的重要支撐。“民生為先”是習近平有關家國思想的核心理念和最終目標。習近平強調,人民安居樂業是衡量社會和諧、國家發展的重要標準。他曾明確表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一切工作出發點、落腳點,都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現實意義:民為邦本 相融共生

提倡家風建設。習近平有關家國思想對於培育民風世風、黨風政風,對於涵養個人品德,對於強化家庭道德教育功能和重塑家庭道德教育的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強調“國以民為本”。習近平提出融家、國、人民于一體的家國思想,實現了從傳統的家庭、國家二元結構向現代家庭、國家、人民的三元結構的轉變。

 

涵養“家國情懷”。在社會主義中國,家、國、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習近平有關家國思想從根本上克服了愛家與愛國、人民權益與國家利益等多重矛盾,成為凝聚民力、振奮民心、喚起愛國情懷的動力之源。

 

治國理政中的人大建設

盛林 孫艷美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制度安排。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制度、職能、機制、結構等多個維度,對新時期進一步加強人大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  


制度定位:堅持共産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習近平在慶祝全國人大成立60週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6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和實際、體現社會主義國家性質、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保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好制度”。他認為,這一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為它是從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因此,在推進人大建設的路徑選擇上,習近平強調,必須堅持從國情出發、從實際出發,不能割斷歷史,不能想像突然就搬來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飛來峰”。  習近平強調,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就是支援和保證人民實現當家作主。推進人大建設,要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善於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式成為國家意志,善於通過國家政權機關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

 

職能強化:增強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國家權力的職能  

國家權力機關應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充分發揮自身作用。習近平強調,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要增強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國家權力的政治責任感,履行憲法法律賦予的職責。其一,強化立法職能。要加強重要領域立法,堅持問題導向,並抓住提高立法品質這個關鍵。其二,強化監督職能。“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要原則和制度設計的基本要求,就是任何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權力都要受到制約和監督。”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要加強對“一府兩院”的監督工作,履行憲法法律賦予的監督職責。其三,強化民意代表職能。“中國260多萬各級人大代表,都要忠實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各級國家機關加強同人大代表的聯繫、加強同人民群眾的聯繫,既是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內在要求,也是人民對自己選舉和委派代表的基本要求。

 

機制完善:推進人大工作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  

健全的工作機制,是各級人大有效履行職能的重要保障。習近平高度重視人大工作層面的機制建設。立法層面,要“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體制和程式,努力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願、得到人民擁護”;監督層面,“要健全申訴控告檢舉機制,加強檢察監督,切實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要賠償、違法必追究”;民意表達層面,“要健全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聯繫本級人大代表機制,暢通社情民意反映和表達渠道,支援和保證人大代表依法履職”;選舉層面,要“以‘零容忍’的政治態度、規範嚴謹的法定程式、科學有效的工作機制、嚴肅認真的紀律要求”,堅決杜絕拉票賄選現象發生。

 

結構優化:健全人大常委會、專門委員會組織制度  

人大常委會和專門委員會是各級人大在閉會期間的常設機關和工作機構,是人大開展工作的重要載體。習近平強調,要優化人大常委會、專門委員會組成人員結構,完善人大組織制度、工作制度、議事程式,各級黨委要加強和改善黨對人大工作的領導,支援和保證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行使職權、開展工作。當前,各級人大常委會及專門委員會組成人員中,專職委員比例較低,更多的委員仍是兼職性質,其專業知識結構、年齡結構亦存在不合理的現象,同時制度建設層面仍有待加強,這些均是進一步加強人大建設的重要內容。

 

科技創新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大歷史意義

趙彤

 

當今世界,任何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源動力。而科學技術的靈魂就是不斷創新。正是基於對科學技術的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從核心地位、戰略支撐、制度保障、人才集聚和前瞻性等方面對科技創新的一系列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深刻揭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科學技術的高度重視,也為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明確了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對於科技創新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其重要意義在於突出強調了要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技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證明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一切科技創新的保證和源泉。“面向未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習近平總書記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指出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是我們國家科學技術取得突破的優勢。以往國家建設最大的優勢就是社會主義的優越制度使我們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今後我們推進創新跨越也離不開這一法寶。中國的科學技術創新,就是要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既看到中國當前在科技創新能力上尚有不足,也要看到中國人民有長期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積累起來的智慧和行動優勢,避免按照別人的標準亦步亦趨,敢於在中國領先的一些領域裏制定新規則、新標準,在世界創新科技園裏有“中國標準”。

 

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科研開發對於國家發展至關重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科技事業走過了學習、引進、吸收、創造的艱難歷程。一路走來,我們越來越意識到自主創新的重要。只有自己原創的、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核心技術才能真正使國家在國民經濟、國防建設上立於不敗之地。正是基於這樣的實踐經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在過去發展的過程中,主要引進了發達國家的二手技術,後來雖然有所改善,但也不過是些同步技術。如果今天中國的發展還是走引進、模倣的道路,我們就會距離發達國家越來越遠,並且長期處在産業分工格局的低端。在當今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不走自主創新的道路肯定走不遠。當今世界,科技創新層出不窮,每一個創新科技都可能導致經濟或軍事上的大跨越,如果不能在這個過程中處於領軍地位,就只能處於被動的地位,甚至受制于別國。這一點在軍事科技上尤為明顯。軍事、國防絕對不能靠買進、靠進口,因為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習近平總書記更進一步要求廣大軍事科研人員“要在激烈的國際軍事競爭中掌握主動,就必須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大幅提高國防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中國特色的自主科技創新,就是要做好科學技術創新的頂層設計和任務落實,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整合優勢,以世界的眼光,號準我國科技發展的脈搏,看準先機,積極進行規劃佈局,把發展需求與現實能力、長遠目標與具體工作相承接,集中優勢,以“非對稱性的‘殺手锏’”實現突破,贏得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突出明確的是我們的科學技術創新要堅持什麼立場和為誰服務的問題。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才能加快生産方式的轉變,優化産業結構,使創新科技能夠更好地服務我國的經濟發展;才能提高軍事科技水準,增加國際競爭力,更好地保障國家安全;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豐富多彩的生活現實,才能切實有助於建成小康社會,才能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