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2019-02-18 11:18:50 | 來源: 人民論壇網 | 責任編輯:魏博
作者: 郇慶治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指出,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隨著我國的發展步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人民群眾的生態需求日益迫切。闡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政治哲學意蘊,有助於更準確把握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要旨。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關係
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政治哲學意蘊的第一個層面,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關係。可以説,當代中國改革開放近40年實踐所達成的一個全社會共識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中國共産黨堅定不移的政治旗幟與方向的根本性選擇,也是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性實踐的恰如其分的科學概括。
那麼,“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對於這樣一種理論和實踐的意義或關聯性是什麼呢?筆者認為,它至少包括如下三點:其一,“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的重要構成部分。概括地説,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或核心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和美麗中國的中國夢,而這顯然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具體而言,生態環境問題或挑戰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一個“結構性短板”,而克服或彌補這一短板的過程,就是逐步確立起相應的經濟技術體系、社會政治制度和價值文化理念的過程。其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綠色維度。與主流生態馬克思主義致力於整理與挖掘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述同樣重要的,是社會主義中國結合自身現代化實踐所做出的理論推進和深化。其三,“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發展中國傢具有借鑒意義的重要方面。作為一個完整的後發國家現代化模式,與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同樣重要的,是必須適時、切實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絕不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可以基於生態資産豐裕或經濟生活貧窮而無限制犧牲的對象,而社會主義的政治選擇更容易克服生態危機。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與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等為核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實踐的關係
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政治哲學意蘊的第二個層面,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與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等為核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關係。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黨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狀況明顯改變。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形成,主體功能區制度逐步健全,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積極推進。全面節約資源有效推進,能源資源消耗強度大幅下降。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進展順利,森林覆蓋率持續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明顯加強,環境狀況得到改善。”
那麼,“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對於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實踐的促動作用或重要性應如何理解呢?在筆者看來,它可以概括為如下兩點:其一,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內容本身就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實踐的重要方面。無論是十八大報告對於生態文明建設四大戰略部署(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和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關於四大改革任務(健全自然資源資産産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的概括,後來進一步細化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的“四梁八柱”總體要求,還是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的綠色發展新理念以及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的“綠色化”,都是“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其二,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行政推動與監管舉措具有明顯的公共管理綠色引領與重構的功能。應該承認,經過近十年的持續宣傳教育和實踐推動,尤其是對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論述的宣講與落實,比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等論斷,全社會對於生態文明概念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政策意涵的理解已經發生階段性改變,生態文明日益被接受為一種包括經濟、政治、社會與文化等層面的全方位文明性革新。這意味著,我們的生態環境建設直接相關部門越來越習慣於用一種綜合性的思維來理解與應對各種日常事務性議題,過去看起來相距甚遠的行政部門也開始引入生態文明建設的考量與思維。因而可以説,開啟于環境污染整治的生態文明建設正在日漸發揮著一種促進公共治理體系與能力現代化的作用,而這又將構成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性制度推動力。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願景與“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新藍圖”構想的關係
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政治哲學意蘊的第三個層面,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願景與“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新藍圖”構想的關係。筆者認為,它可以大致概括為如下兩點。
其一,隨著廣大人民群眾對包括更優美的環境在內的美好生活的更強烈嚮往,不斷提高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水準已成為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的重要目標性追求。客觀而言,在過去近4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過程中,我國生態環境承受了許多區域與領域嚴重超出其正常負荷的過大壓力,程度不同地影響到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和健康水準。正因為如此,黨和政府在全面建設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一直將其作為著力克服與應對的弱項或短板。
其二,生態文明的社會主義目標追求與政治性質將成為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藍圖的“紅色”底色或本色。正如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指導性原則已明確指出的,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基本目標包括兩個不可分割或偏廢的方面,即推進我國治理體系與能力的現代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這一術語或表達——如果我們嚴肅地對待“生態文明”的“社會主義”前綴,不僅體現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特質,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示或例證著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現代化藍圖及其實踐的社會主義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