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環繞,番薯飄香,冬日的溫州市永嘉縣茗岙鄉岩山村,亦靜亦動美如畫……這是讓人泛起“鄉愁”的美景,而載得動這“愁”字的只有“美麗鄉村”。獨具特色的民宿錯落有致,一排排番薯籬飄香著,喜獲豐收的村民在這片“金色田野”忙碌著,幸福寫在笑臉上,繪就一幅村美、民富、業興的幸福新圖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發展鄉村特色産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茗岙多位新鄉賢合力助推岩山村通過環境之變、土地之變、農房之變,重構産業發展新格局,重塑美麗村莊新面貌,種下了鄉村振興的新希望。
環境之變:景村融合“享福利”
岩山村海拔約500米,地處半山腰,耕地以梯田為主。鱗次櫛比的田塊猶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卷,每年都會吸引一大批遊客前來觀賞;昔日雜亂的小屋旱廁被整潔的環境取代,綴滿金黃的柿子樹和民居相映成趣,鄉村振興宣傳標語引人注目,處處精巧的小景致,為樸素的鄉村增添了幾分趣味與雅致。
從去年8月開始,鄉賢錢佐忠、麻慶遲等人籌資80余萬,搭配縣財政專項資金,岩山村多管齊下,從風貌改造、功能提升、社會治理等方面入手,全力打造2A級景區村。沿著村道,看著整潔的小院,沿路似錦繁花,屋旁的分類垃圾桶、整潔的公廁等,感覺所有的煩惱都煙消雲散。
岩山村緊緊圍繞見縫插綠、見空補景的原則,把空閒地塊、邊邊角角充分利用起來,打造成群眾休閒娛樂“新天地”。“堅持因地制宜,結合村莊佈局布設景致,展示村莊特色,在家門口便可享受環境‘福利’。這些小景觀的靚相,不僅提升了村莊顏值,推動景觀與村莊融合協同發展,更成為了美麗岩山對外展示的一個個窗口。”聯片領導王豐説。
土地之變:特色農業“土生金”
“借助2A級景區村打造,從人居環境提升及公共設施增加,提升了整個村落的環境衛生,接下來想借助鄉村旅遊開發,帶動當地群眾的農産品銷售,以農旅融合促進村民增收。”村委會副主任錢中貴説,岩山村由於地理位置偏僻而“養在深閨人未識”,儘管有著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村裏的産業卻只能依靠傳統種植業。
趁著冬日暖陽,岩山村村民們正穿梭陽臺、道坦之間,一排排番薯棗曬場傳來陣陣薯香,挑、煮、曬,村民忙而不亂。更有收購商現場收購番薯棗,一片繁忙喜悅的豐收景象……如今,從種植到加工,岩山村番薯棗産業已經形成,成為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名片。
晾曬隊伍中,一對身影特別引人注目,他們是錢福雲夫婦。“退休回家,種點番薯。不要看我年齡大了,身子骨硬朗得很,種點山貨給親戚們送點過年吃,還可以改善我們老兩口的生活。”説話間,錢福雲喜上眉梢。
“每年一入冬,老客戶都會直接打電話給村民預訂番薯棗。如果沒有銷售渠道,村裏還有微商幫忙。”錢中貴口中的微商是鄉賢錢利民,在橋頭做農副産品生意的她,積極利用自身渠道幫助村民把土特産、農副産品銷售出去。很多村民家的番薯棗都在她的幫助下銷售一空。
每斤收購價格15-20元,全村番薯棗産值70萬元……對於岩山村而言,這筆經濟賬讓他們看到了産業振興的希望。村兩委目前正在謀劃做大番薯棗産業,擴大種植面積,成立合作社。
農房之變:民宿經濟“火起來”
“這棟民宿改造前是岩山小學,校網撤並後村裏將其改造為老人之家,後來村文化禮堂建成後就徹底閒置出來。”錢中貴説,通過削薄項目,村裏爭取到上級資金補助,打造的這個民宿已經掛牌到縣農村産權交易服務中心,屆時可以為村集體帶來每年10萬元收入。
據了解,發展民宿是大家反覆商討的結果。一方面是每年都會有很多遊客來攝影,許多遊客都是直接住在附近村的民宿或在村民家將就一晚;另一方面,因為大量村民外出經商、打工,村內閒置房屋較多,只要稍加裝修就能開辦民宿。
“這老房子閒置了這麼久,能重新用起來我們非常開心,而且還能帶來不錯的收入。”鄉賢麻慶遲、錢慶晚投資上千萬在村南建設運營的“徑軒小隱”民宿,每到週末顧客盈門。
閒置農房活起來,民宿經濟火起來。曾經,岩山的村民種地靠天吃飯,收入普遍低少;曾經,村裏的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岩山村一度成為空殼村……隨著鄉村振興的快速推進,一時間,岩山村很多村民的思路開始發生變化。
“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把大力實施鄉村振興作為最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乘勢而上‘美起來、富起來、強起來’。”錢中貴説,這是岩山村一步一步努力的目標。(潘益風 柳金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