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推進産業智慧化綠色化融合化——訪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昌林

時間:2023-06-29來源 : 人民網作者 : 劉志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代化産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提供堅強物質支撐。”

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有利條件有哪些,下一步應如何推進?本報記者採訪了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昌林。

問: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收穫了哪些進展,積累了哪些優勢?

答: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産業規模穩定增長,結構持續優化,配套更加完善,出口遍及全球,國際分工地位不斷攀升,發展品質和效益明顯提高。

物質基礎更加堅實。2012年至2022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從16.98萬億元增加到33.5萬億元,佔全球比重從20%左右提高到近30%,從2010年開始連續13年位居世界首位,220多種工業産品産量位居世界第一,形成了結構完整、配套齊全、能力強大的産業體系。

技術水準穩步提升。輕工紡織、冶金、建材、裝備製造等領域創新能力大幅提高,總體達到世界先進水準。電子資訊、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創新成果,5G、光伏、風電、高鐵、新能源汽車、衛星等領域産業技術水準達到世界領先。同時,一批具有較強技術創新能力的大企業和一大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相繼涌現。

要素資源豐富健全。我國科技人力資源數量居世界第一,截至2021年底,全國技能人才總量超過2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人工智慧、生物技術、奈米材料等前沿領域人才濟濟,産業技術工人隊伍龐大,可為現代化産業體系提供強大人才支撐。我國還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為産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制度建設穩步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有助於讓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實現更好結合。在多年發展中,政府部門積累了産業規劃、政策、組織等各方面經驗,在增進競爭、培育市場、激發企業研發創新、推動産業集群化發展等方面作用顯著,有利於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的制度體系、政策體系加快形成。

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發展格局以現代化産業體系為基礎,經濟迴圈暢通需要各産業有序連結、高效暢通。這對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提出了哪些具體要求?

答: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我們促進內外産業深度融合,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産業體系。

要著力突破産業瓶頸。當前,我國産業轉型升級中一些核心零部件、核心軟體、關鍵材料和關鍵裝備仍面臨“卡脖子”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國內大迴圈的暢通運作。為此,要突出重點、整合資源,實施産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推動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取得實質性進展和突破。

要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傳統産業是實體經濟的“基本盤”,不能當成“低端産業”簡單退出。要支援其加快技術改造和創新,向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

要加快發展壯大新動能。當前,新一代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加快演進。我們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著力構建新一代資訊技術、人工智慧、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同時,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産業集群。

此外,我們還要聚焦産業轉型升級和居民消費升級需要,擴大服務業有效供給,同時從交通、能源、水利等領域入手,著力打造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慧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問:現代化産業體系應當具備智慧化、綠色化、融合化三個基本特徵。圍繞這些方向,我們應如何發力?

答:近年來,我國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持續推進、步伐堅實。智慧工廠、智慧園區加快建設,智慧製造應用規模和水準全球領先。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等加快發展,綠色産品供給能力顯著增強。先進製造業和現代化服務業深度融合、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化發展步伐加快,供應鏈管理、服務衍生製造等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

同時也要看到,由於認知水準、投入門檻、相關人才、轉型風險等方面原因,一些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仍存在“不願轉”“不敢轉”“不能轉”等問題。下一步,有關部門還須系統施策、久久為功,通過有力有效的政策舉措,支援和推動産業智慧化、綠色化、融合化水準持續提升。

支援和推動産業智慧化。建議以石化、鋼鐵、有色、船舶、輕工、紡織等産業為重點,深入梳理相關産業智慧化發展現狀和主要問題,整合各方資源,聚焦自主工業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等重點領域補足短板,加快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模式、新路徑。

支援和推動産業綠色化。建議進一步摸清工業細分領域能耗和碳排放情況,積極拓展能效水準範圍、適時提高現有標準。同時,發揮綠色電價、節能監察、環保執法、財政金融等政策激勵約束作用,用好用足各類政策工具,科學有序、穩妥有效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升級。

支援和推動産業融合化。下一步,要聚焦創新鏈和産業鏈高端環節,持續推進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深入開展品質提升行動,推動品質提升和品牌建設,引領實體經濟邁向中高端。

(責任編輯:園區投稿01)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