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創新共同體加速成長

時間:2023-06-21來源 : 人民日報作者 : 周 琳 王勝強 楊學聰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三地按照“一張圖”規劃、“一盤棋”建設、“一體化”發展,在強化協同創新和産業協作、構建産學研協作新模式、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2022)》顯示,2013年到2020年,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從100增長到417.27,年均增速達到22.64%,其中,2018年至2020年保持高速增長,一個更加緊密的協同創新共同體正在京津冀加速成長。

協作不斷深化

2015年,受京津冀協同發展産業和協同創新政策的吸引,天津大起空調有限公司和天津相關汽車零部件企業整合,將生産和研發基地從北京遷至天津市武清區京津科技谷産業園。“公司目前在北京有研發夥伴,在天津有廠房能落地生産,在河北有客戶和配套,正是由於京津冀三地産業協同創新政策給力,企業訂單年年漲、産值年年升。”大起空調技術部負責人劉兵説。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被賦予先進製造業研發基地定位的天津,不斷推動産業協作和創新協同,將“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行動”列為天津市委、市政府發佈的“十項行動”之首。

“超分辨顯微鏡”“有感知能力的柔性電子膚”“金屬透明電極”……擁有這些全國首創科技成果的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自揭牌以來,累計立項208項,139項技術轉移轉化,約10%的成果世界首創或者領先。這家由科技部批准的、以京津冀地區一流科研機構和大學為基礎組建起來的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致力於將前沿重大基礎研究成果轉化應用。目前,該機構已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燕郊、天津設立分中心。

去年,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廊坊三地重新簽訂“通武廊”科技合作協議和“通武廊”三地主管部門共建創新創業平臺合作備忘錄,建立起長期合作機制,共80家實驗室、孵化器、眾創空間等平臺載體納入“通武廊”共用共用目錄,面向三地企業開放。

今年4月,京津兩市在天津濱海新區舉辦京津産業交流合作對接洽談會,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與天津市科學技術局簽署《共同推動京津科技創新合作協議》,將以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為理念,推動創新資源合理配置、開放共用。在天津濱海新區,也有一個“中關村”。京津之間的佈局讓一批企業享受到兩地優勢,助其降本增效。自2016年設立以來,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新增註冊企業累計超過4000家。

天津市科技局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目前,天津已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簽署合作協議,與京冀科技部門建立常態化對接機制,在平臺共建、資源共用、政策互通、聯合攻關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持續推動京津冀科創資源交流溝通。在創新要素開放融合方面,京津冀三地科技資源共用也呈現新態勢。今年以來,天津把天開高教科創園建設作為落實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行動的重點之舉、亮點之舉,積極吸引京冀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參與園區建設。

北京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伴隨著協同發展不斷深入,京津冀三地産業對接和創新協作不斷深化,尤其在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氫能等領域,加快提升京津冀産業能級成效初顯。”

人才技術共用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層層推進,打破區域壁壘、實現人力資源流動成為有效推動區域人才一體化建設的關鍵。

今年3月,河北省人社廳協同北京市人社局、天津市人社局簽署《共建京津冀(河北三河)人力資源服務産業園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助力實現緊缺人才和區域勞動力的“精準對接”“錯位共用”。不久前,石家莊市出臺的《關於進一步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在石轉移轉化的若干措施》提出,對京津等地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帶技術、帶項目來石創業的,經評審認定給予最高1000萬元的創業啟動資金;鼓勵石家莊企業引進京津高校院所科研人員擔任“科技副總”。

今年,河北廊坊還將與京津共建創新協作平臺,聯合建設一批技術創新中心、産業技術研究院、實驗室等高能級技術創新平臺,力爭全年新增科技研發機構20家以上。同時,推動京津科技資源與區域內企業需求精準對接,力爭全年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10%以上,吸納京津科技成果100項以上。

“我在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研究方向是免疫檢測,希望能到醫療檢測企業就業。這次去天津市紅橋區的河北工業大學紅橋校區參加招聘會,真是太方便了。”天津科技大學2020級碩士研究生白毓敏説。

在不久前舉行的第十一屆京津冀招才引智大會現場,記者看到,來自京津冀三地的20所高校、60余個專業的學生正在積極應聘。中國北方人才市場副總裁劉青田介紹:“為吸引京津冀三地人才,北方人才市場組織了近100家企業參加招聘會,先後在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業超市、北方人才網、河北人才網三大平臺推廣,後續還將啟動一系列線上線下的招聘活動,出臺京津冀三地檔案互轉、職稱互認等方面的舉措。”

天津市武清區科技局統計顯示,2021年以來,圍繞深化産學研用合作,武清與北京高校院所建立起“兩個清單”對接發佈機制,面向區內企業發佈清華大學、北科院、中紡院等院校科技成果200余項。去年,武清區重點在談的北京交通大學産業化項目爭取到天津市高成長初創科技型企業專項投資1000萬元,項目落地建設速度得到提高。

創新更有動力

北內柴油機天津有限公司是天津武清京濱工業園內一家以生産柴油發動機為主的國有控股企業。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該公司積極響應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戰略部署,在考察多地後由北京“搬家”到天津武清。北內柴油機天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昌麗葉説:“京津冀協同發展不僅打破了三地發展的局限性,也給企業帶來了更加廣闊的創新空間。搬家之後,我們的科技轉化效率提高了,面向京津冀的市場空間也更大了。”

與昌麗葉有同樣感受的是正在忙於天津地鐵建設的交控技術裝備有限公司的員工。2017年8月,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將生産板塊從北京轉移至天津,註冊成立交控技術裝備有限公司,于2019年正式投産。交控技術裝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超説:“搬來天津後,企業的創新空間更大了,創新動力更足了。”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發揮好科技型骨幹企業引領支撐作用也是協同創新的應有之義。2014年以來,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轉移項目在天津武清落戶,武清區已初步形成智慧軌道交通産業集群。

在河北唐山,相關部門早已加快融入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深化“京津研發、唐山産業化”協同創新。今年1月至4月,唐山共引進中關村機器人産業創新中心(河北)項目等科技成果(項目)22項。在京南·固安高新區,目前已聚集維信諾、鼎材、翌光等30余家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骨幹企業。

“我們將從頂層設計、要素升級和協同創新入手,著力把京津創新資源優勢轉化為固安的産業優勢和發展優勢。”河北省固安縣科學技術和工業資訊化局副局長徐宏亞説。

(責任編輯:園區投稿01)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