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

時間:2023-06-16來源 : 經濟日報作者 : 尹政平 韓亞品

近年來,我國引資規模不斷創歷史新高,主要來源地投資普遍增長,引資結構持續優化,大項目帶動作用顯著增強,但同時也面臨外部不確定性加大、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動能減弱等挑戰。外資看好中國、投資中國,顯示了中國市場的超強韌性和巨大吸引力。圍繞吸引和利用外資穩存量、擴增量、提品質切實發力,以高水準制度供給促高水準開放,與世界共用中國超大市場發展成果與潛力,是當前外資領域的重點關切。

中國依然是全球投資熱土

外國直接投資是國際資本流動的主要形式之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跨國公司的發展,國際資本流動日趨活躍,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之後,流向發展中經濟體的投資明顯增長。進入21世紀,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量波動較大,2007年達到階段性峰值之後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大幅下降;2015年、2016年因發達經濟體跨境並購激增帶來全球反彈,之後進入收縮階段,並於2020年降至1萬億美元線下,2021年復蘇回升。在此期間,流向發展中經濟體的投資呈穩中有升態勢。回望國內,我國吸引和利用外資已踏上國際引資快車道,並在全球跨境投資低迷之際仍保持較快增速和穩中有升的規模。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利用外資主要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1978年至1991年是試點探索階段,外商直接投資從1979年8萬美元增至1991年43.7億美元。1992年至2000年是快速發展階段,這一階段外商直接投資從110.1億美元迅速升至407.1億美元,年均增長17.8%。2001年至2011年是高層次開放階段,外商直接投資從468.8億美元躍升至1239.9億美元,年均增長10.2%。2012年開始進入全面開放階段,外商直接投資從1117.2億美元增至2022年的1891.3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位,年均增長5.4%。近年來,隨著産業升級和開放水準提升,我國高技術産業受到外資青睞,吸引和利用外資逐漸形成新優勢。以美元計,高技術産業吸收外商投資佔比從2012年的14.1%上升到2022年的36.1%。

聯合國貿發會議調查顯示,中國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之一。中國貿促會發佈《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外資營商環境調研報告》指出,超八成受訪外資企業預期今年在華投資利潤率將持平或有所增加,超九成受訪企業預計未來5年在華投資利潤持平或有所增加。中國依然是全球投資熱土,從引資規模來看,2020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大幅下滑,而我國吸收外資逆勢增長,全球佔比達15.5%。2022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1891.3億美元,與疫情前2019年相比增長36.9%,明顯高於同期日本、南韓增幅。在去年高基數基礎上,2023年1月至4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994.6億元,繼續保持增長態勢。同時,新設外資企業較快增長。2023年一季度,新設外商投資企業超過1萬家,同比增長25.5%。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23年1月至4月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和進口的降幅均逐漸減小,呈反彈向好態勢。

對華投資增幅較大的來源地有南韓、德國、英國、日本等國家,2022年對華投資分別增長64.2%、52.9%、40.7%、16.1%。主要來源地對我國市場的認可度不斷提升,投資不斷增長,2023年1月至3月,法國、德國、英國、加拿大、日本、瑞士、南韓對華投資分別增長635.5%、60.8%、680.3%、179.7%、47.7%、47.4%和36.5%,“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增長27.8%。值得一提的是,我國香港在吸引和利用外資方面的支援作用日益突出。據測算,2013年至2021年,我國實際利用中國香港外商直接投資額佔當年實際利用外資總額比重從62.4%上升至75.9%,實際利用日本、南韓、美國等國的外商直接投資額佔比分別從6.0%、2.6%、2.4%下降至2.3%、2.3%、1.4%。

保持吸引外資“增量提質”態勢

積極利用外資是當代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儘管面對不確定性因素,我國仍不斷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吸引和利用外資呈現“增量提質”態勢。

引資結構持續優化。2015年至2021年,第一、第二産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佔比分別從1.2%、34.5%降至0.3%、23.4%,第三産業佔比從64.3%增至76.3%。具體來看,製造業、房地産業、金融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佔比分別從29.2%、21.4%、17.9%降至18.6%、13.0%、6.6%,而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與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佔比分別從7.4%、3.3%、2.8%升至18.3%、12.6%、11.1%。引資結構優化既與我國産業升級趨勢相吻合,也是宏觀調控、外資引導、營商環境優化等因素綜合發力的結果。在全球價值鏈重構過程中,更多外資在價值鏈中高端環節加速佈局,以謀求更高回報。

高技術産業成為吸引外資的“主引擎”。隨著高技術産業蓬勃發展和創新生態完善,中國研發及生産、全球規模化運用的突出優勢,能夠為外資帶來更高回報。同時,吸引和利用外資也為我國高技術産業帶來更多資金、技術、全球網路等要素資源,形成全球更優配置,兩者相得益彰、互促共進。2022年高技術産業實際使用外資4449.5億元,佔全國比重為36.1%,較上年提升7.1個百分點,帶動吸收外資品質進一步提升。2023年1月至4月,高技術産業實際使用外資增長12.8%,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增長37.1%,高技術服務業增長6%。另外,製造業外資流入較快,2023年1月至4月,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1300.5億元,增長4.1%。吸引外資重點行業與我國産業轉型升級趨勢一致。

中西部地區對外資的吸引力逐漸增大。隨著中西部地區改革開放推向縱深,投資環境不斷改善,招商引資力度加大,産業發展和配套能力增強,外資對中西部地區的青睞程度逐漸提升。同時,資訊和數字化技術的飛速發展削減了中西部地區融入全球價值鏈、創新鏈的區位劣勢與成本,為其吸引外資提供了更多機遇。2021年東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佔全國比重為84.4%,比上年下降1個百分點,同期中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佔比提升0.2個百分點。另外,中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增速較快,比東部地區高6.8個百分點。其中四川、湖北、湖南、陜西佔全國實際使用外資的比重從1.7%、1.1%、0.9%、0.3%增至1.9%、1.4%、1.3%、0.6%。2022年東、中、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分別增長4.7%、21.9%和14.1%。具體來看,東部省份中,江蘇引進外資近2000億元,廣東、上海、山東、浙江、北京引資規模均超1億元。中西部省份中,山西、河南、廣西、湖南、陜西分別增長229.6%、119.8%、49.1%、41.3%和33.6%。2023年1月至4月,甘肅、青海、新疆、西藏和河北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額增速居全國前五位,除河北外,均為中西部省份。

外資大項目帶動作用顯著增強。2019年至2021年,新設或增資合同外資1億美元以上大項目數量從834個增至1177個。2022年外商投資項目平均規模每項491.3萬美元,較2019年擴大45.4%。2022年合同外資1億美元以上大項目實到外資6534.7億元,佔我國實際使用外資的53%;2023年1月至3月,合同外資1億美元以上的大項目實到外資2232.8億元,增長10.4%。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新簽約外資項目300多個,涉及生物醫藥、先進製造、化工能源、現代服務業等重點行業。外資大項目簽約落地,不僅為穩外資提供了重要支撐,提振了全球資本向中國投資的信心,對地方經濟發展、産業上下游配套延伸、穩定就業也産生積極帶動作用,在技術外溢、資源共用方面發揮了橋梁作用。

外資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作用日益凸顯。一是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國內生産總值貢獻度提升。聯合國貿發會議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1年,外商直接投資佔我國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從0.99%升至1.05%,佔固定資本形成總額的比重從2.31%增至2.87%。同時,我國經濟對外資的依賴程度不高,仍有較大引資空間。二是跨國並購方式更為活躍,有利於技術水準提高和産業升級。2000年外資並購中國企業金額為22.5億美元,僅佔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5.5%。2019年,外資在華並購金額350億美元,佔比上升至25.3%。三是外商投資企業促進了外貿轉型升級。2022年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商品進料加工貿易下降3.5%,一般貿易、出料加工貿易、租賃貿易分別增長5.5%、160.2%、103.5%。四是開放高地吸引外資的示範帶動作用突出。2022年21家自貿試驗區吸收外資2225.2億元,佔全國的18.1%,其中高技術産業實際使用外資863.4億元,同比增長53.2%;230家國家級經開區吸收外資2596.4億元,佔比21.1%。

經濟長期向好是穩外資壓艙石

吸引和利用外資“增量提質”良好局面來之不易,成績的取得,源於我國完整的産業體系、超大規模的市場、穩定的社會大局、長期向好的經濟基本面等綜合優勢。

經濟增長實力是外資穩存量的壓艙石。外商投資反映的是中長期投資意願,因此一國經濟發展前景對吸引外資有著重要影響。2020年、2021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連續突破100萬億元、110萬億元,2022年突破120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增速領先。在外需低迷、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大環境下,我國經濟總量持續擴大,基本面長期向好,築牢了吸引和利用外資的堅實基礎。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製造業領域,2022年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3237億元,同比增長46.1%,高技術産業實際使用外資增長28.3%。我國製造業産業鏈供應鏈體系完善,門類齊全,産能居全球首位,為留下優質存量外資提供了“蓄水池”。隨著製造業升級和創新能力增強,將涌現更多增長點,提升投資回報率,吸引外資繼續加大佈局力度。

超大規模市場潛力是外資擴增量的“千斤頂”。我國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超大市場容量為吸引外資提供了廣闊空間。一方面,傳統的汽車、家居、餐飲、旅遊、醫療健康、文化教育等領域在擴消費、引外資方面有著重要吸納作用和廣泛市場需求。以汽車為例,2022年我國汽車産銷分別完成2702.1萬輛、2686.4萬輛,比上年分別增長3.4%、2.1%。其中,新能源汽車産銷分別增長96.9%、93.4%。同期,汽車製造業引資大幅增長263.8%。龐大的內需市場、消費增速與外資提能級之間相互促進,形成良性互動。另一方面,隨著産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升級,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領域市場新需求不斷涌現,直播電商和即時零售等新業態新模式不斷發展,為外資擴增量提供了基礎。2022年我國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研發與設計服務引資增幅分別為35%和26.4%。隨著擴大內需戰略的深入實施,資訊服務、數字技術、文化創意、跨境電商等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或服務業的高端環節均有較強吸引和利用外資的需求。

高水準開放是外資提品質的加速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吸引和利用外資進入全面開放階段。外商投資環境更加優化,管理模式不斷創新,全面取消審批制和備案制,改為資訊報告制。從開放領域看,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共經過7次修訂,特別管理措施從第一版的190條縮減至2021年版全國清單31條、自貿試驗區清單27條,製造業限制措施在自貿試驗區“清零”。《鼓勵外商投資産業目錄(2022年版)》等政策出臺,對高品質外資的吸引和集聚作用越來越強。2022年,我國汽車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醫藥製造領域引資分別增長263.8%、56.8%和57.9%;高技術服務業佔服務業引資比重為26.5%,比2012年提升16.3個百分點;高技術製造業佔製造業引資比重為36.7%,比2012年提升17.6個百分點,外資提品質與高水準開放和産業高品質發展實現同頻共振。同時,我國積極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路,已與26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19項自貿協定。主動對接國際高水準經貿規則,有利於進一步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釋放制度型開放紅利,吸引優質外資進入更多開放領域。

吸引外資機遇與挑戰並存

我國外資穩存量、擴增量、提品質取得明顯成效,但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當前國際形勢複雜多變,在地緣政治衝突、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等多種因素交織作用下,吸引和利用外資機遇與挑戰並存。

外部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全球跨境投資動能不足。聯合國《2023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年中報告預測,全球經濟將增長2.3%,仍在低位徘徊。聯合國貿發會議發佈《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預計2023年全球跨國投資面臨下行壓力。外需不足、通貨膨脹高企、主要經濟體加息、市場信心低迷、跨境投資疲軟、保護主義抬頭等不利因素交織,疊加發達經濟體政策調整的外溢風險和地緣政治風險等不確定因素,跨境資本對華投資意願或受到負面影響。

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國際引資“逐底競爭”激烈。受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全球價值鏈重構等影響,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區域化、本土化、短鏈化趨勢明顯,打亂了投資的節奏與佈局。美國、日本等國家出臺政策,吸引製造業回流,印度、越南等南亞、東南亞國家也紛紛出臺電子、醫療或紡織服裝等領域的投資優惠政策,涵蓋産業補貼、所得稅減免等多項內容。産業鏈供應鏈“脫鉤斷鏈”風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投資意願和投資佈局,國際引資“逐底競爭”增加了穩外資難度。

部分體制機制障礙仍存,外資營商環境需進一步優化。我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市場準入限制、監管透明度、智慧財産權保護、政府採購、公平公正執法等方面仍是優化外資營商環境的關切重點。目前,已累計推動500多份文件“立改廢”,充分保障了外資企業公平競爭待遇。但在各部門資訊共用、外商企業優惠待遇落實等方面,仍需進一步提升管理水準。

推進外資利用高品質發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提升貿易投資合作品質和水準。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要認真研究新形勢下利用外資的新趨勢,抓住全球産業結構和佈局調整過程中孕育的新機遇,進一步提升利用外資的水準,讓我國成為更富吸引力的投資熱土。

聚焦産業鏈供應鏈升級需求,穩規模、優結構。聚焦科技創新和高新産業領域,進一步提升數字經濟、高端裝備製造和物流、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研發與設計服務等生産性服務業外商投資規模。順應國內消費提速需求,抓住擴大消費市場契機,提升新零售、快速消費品、醫療、教育等領域優質外資規模。提升自貿試驗區、國家級經開區、國家級高新區等平臺載體外商投資和再投資規模。積極開展産業鏈融資,推進落實“一鏈一方案”和産業鏈“鏈長制”,招引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引領産業發展、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外商投資“鏈主”企業。出臺更大力度優惠政策,除實施好新版《鼓勵外商投資産業目錄》以及促進製造業引資、支援外資設立研發中心等專項政策外,對先進製造、現代服務、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等重點領域,也要進一步研究制定專項政策,吸引更多優質外資進入。

切實打通雙迴圈難點堵點,穩預期、提信心。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推動外商投資法執行細則和規範落地。營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加強外商投資智慧財産權保護,依法保護外商投資權益。建立健全各級跨部門投訴協調機制,提高外資企業投訴處理工作水準。注重引資引智並舉,出臺吸引和留住海內外高端人才的相關激勵政策,營造便利化人才創新創業和居留環境。加快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針對重點領域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突出問題開展專項治理,進一步優化産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性制度。提供一流服務保障,繼續發揮外貿外資協調機制及重大外資項目專班機製作用,為外資企業從對接洽談、項目簽約、項目開工到竣工投産提供全過程服務。釋放穩定預期信號,構建長期合作的外商投資制度環境。營造良好政策和制度環境,保持政策穩定性和連續性,加強政企對話,進一步提升外商對華投資信心。

主動對接高水準經貿規則,擴準入、補短板。積極推動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等高標準經貿協議,對照相關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先行先試的壓力測試和制度創新作用。創新完善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進一步擴大市場準入,著重提高服務業對外開放程度。研究探索金融服務、數字經濟、政府採購等領域的規則制定,穩妥推進金融、數字經濟、其他現代服務業等前沿領域的對外開放。堅持“管得住”才能“放得開”,做好外資安全審查工作,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健全外資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及時關注重點産業和重點領域的外資變化動態。積極拓展外資來源地,實現引資多元化和引資主體多樣化,降低引資風險。

(作者單位係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

(責任編輯:園區投稿01)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