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産業鏈供應鏈韌性 提升經濟安全水準

時間:2023-06-13來源 : 新華網作者 : 李蒼舒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産率,著力提升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準。經濟迴圈暢通需要各産業有序連結、高效暢通。順應産業發展大勢,要推動短板産業補鏈、優勢産業延鏈,傳統産業升鏈、新興産業建鏈,增強産業發展的接續性和競爭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産業體系,實現經濟可持續的高品質發展,必須加深對産業鏈供應鏈的認識,強化産業鏈供應鏈韌性,保證國家經濟安全運作。

提高抗風險能力需鍛造産業鏈供應鏈韌性

産業鏈是經濟體系中各産業部門在一定的技術經濟聯繫基礎上,依據特定的邏輯和時空佈局所形成的鏈條式形態。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從配套零件開始,經過在製品、中間産品製造,最後將最終産品送達到消費者手中的網鏈。産業鏈的節點是産業,它將不同類型的關聯産業構成功能性網狀鏈條;供應鏈的節點是企業,它將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直到最終用戶連結成一個整體網鏈。産業鏈從宏觀上反映不同産業間的技術聯繫,旨在優化産業聯繫和企業的分工佈局,提高産業的綜合競爭力,實現産業的價值增值;供應鏈則從微觀上揭示企業的生産要素、産品、資源的流轉與轉換,旨在促進企業間的有效協作,降低生産總成本,提高生産供應效率。産業鏈上的産業通過技術經濟聯繫,實現價值的不斷增值;供應鏈上的企業通過生産經營協作增強競爭優勢,提高客戶價值。

産業鏈供應鏈是現代經濟的重要形態,對現代經濟體系運作産生著重要影響,但其自身受系統內外因素的影響也較大。全球産業佈局的演變、産業結構的變化、國內外突發因素等都會影響産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因此,産業鏈供應鏈自身需要有良好的經濟韌性,這種韌性就是産業鏈供應鏈維持自身穩定、自我修復、自我完善、防止斷裂的能力。産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反映了一國經濟抵抗風險能力的大小,決定了一國經濟的安全性。必須科學研判全球産業走向和發展大勢,準確把握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的形態、結構和升級變動趨勢,鍛造中國産業鏈供應鏈韌性,提高經濟系統抵抗風險的能力。

構建有充分協調能力的産業鏈供應鏈

中國是世界上工業部門齊全、生産規模巨大的國家,産業鏈供應鏈在全球具有重要影響力。“長板”是産業競爭力之所在,是産業競爭的核心元素。要找準著力點,將“長板”或優勢鎖定在技術領先、生産規模大、産業鏈長、發展前景好的行業,如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高端電子資訊製造、高端石油化工生産、先進輕紡製造、智慧物流與物流網路等。這些行業是中國産業鏈供應鏈的重點。

要根據國家新時代産業發展規劃和當前國際國內産業發展大勢,重塑“長板”産業的戰略定位,調整其發展目標、發展方向,走産業鏈供應鏈協同、高尖精發展之路。創新産業組織模式,建成利益共用、上下游密切合作的生産運營體系,增強重點産業鏈供應鏈抵抗外力衝擊的能力。甄別産業鏈供應鏈上的創新型企業、單項冠軍企業、領軍企業,精準施策,有序推進,形成以冠軍企業、領軍企業為核心的技術研發聯盟,推動重點産業科研成果的快速轉化,做大做強産業鏈供應鏈。

要加大和提高“長板”行業産品、技術國産化力度和水準,支援“長板”行業關鍵核心技術的聯合攻關、重大項目落地實施和顛覆性、前沿性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推動基礎材料企業、零部件企業與整機企業的戰略合作,支援産業鏈供應鏈上的企業發揮特長和優勢,拓展國際國內市場,産用互動,為産業轉型、經濟增效提供動力。

補齊短板改造産業基礎領域的薄弱環節

在産業鏈供應鏈的鏈條上,産業基礎能力,具體體現為關鍵性的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的基礎工藝等,其直接決定了産業鏈供應鏈的韌性。這是産業鏈供應鏈的關鍵環節、關鍵因素,牽一髮而動全身,一旦受到外來因素衝擊,最易引發産業鏈供應鏈的斷裂。因此,必須加強産業鏈供應鏈,特別是重要産業鏈供應鏈專用材料的供給,增強自給保障能力,實現基礎材料、基礎元器件和零部件等的産業化發展、規模化發展,促進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的換代升級,保證産業鏈供應鏈上原材料、關鍵零部件或元器件的穩定供應。要提升基礎工藝水準,加強先進製造工藝的錘鍊,增強産業鏈供應鏈産品的可靠性、性能一致性和穩定性。要支援具有科研優勢的企業與研究機構、高等院校進行合作,開展技術攻關,促使先進基礎工藝在全産業鏈供應鏈廣泛應用,建成支撐作用強、佈局合理的重點産業鏈供應鏈技術基礎服務平臺。要錨定受制于國際市場、國外企業的“卡脖子”技術,開展關鍵技術、核心技術的攻關,補齊鏈條短板。可推動實施“重點産業鏈供應鏈産業基礎再造專項行動工程”,消解基礎領域弱項,築牢重點産業鏈供應鏈基礎,降低重要産業鏈供應鏈上下游的斷鏈風險。

深化開放合作加快要素市場化改革

要素市場化水準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生産成本。一般情況下,要素市場化程度低的地區生産比較優勢被削弱,生産要素活力難以充分釋放,企業生産成本會偏高,可能引發産業鏈供應鏈上的企業外遷,從而削弱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因此,要優化産業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制度環境和競爭環境,破除生産要素的制約因素,打破行政壟斷,暢通經濟迴圈,做好大宗商品、原材料保供穩價。要打造重點領域全産業鏈競爭優勢,實施重點産業鏈供應鏈上産業與企業的協作生産、協作研發、協作運營,創建大協同生態聯合體,依託領軍企業、龍頭企業、冠軍企業保鏈穩鏈,強化産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性。要鼓勵出口型企業根據國內國際市場需求進行戰略調整,擴大內銷份額,並將國內市場作為推動生産銷售專業化、專門化的主要驅動力。要支援跨境電商發展,鼓勵外資企業在先進製造和高技術領域進行投資,實行産業鏈供應鏈向外拓展延伸。要支援外資研發中心創新發展,用好各類多邊貿易機制,推進實施RCEP等國際貿易協定,打造互利互惠、共生共贏的産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體系。

建立産業鏈供應鏈風險監測體系

産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是相對的,鏈條的變化或局部性的變化則是絕對的。經濟活動中的諸多不確定因素都可能衝擊産業鏈供應鏈,影響其運作,甚至改變其結構。因此,要強化斷鏈風險意識,建立風險研判機制,加強産業鏈供應鏈風險預警預報,提升精準處置斷鏈問題的能力。

要通過資訊網路不斷獲取各類資訊和數據,及時將各種資源整合共用,達到對市場需求做出快速反應,降低生産運營風險,增強應變能力。要優化重點産業的産供銷體系結構,加強現貨市場、期貨市場監管,及時進行研判、及時發現風險,及時進行處置,防患于未然。要動態調整阻滯産業鏈供應鏈穩定運作的産業準入標準、規範,放寬“長板”領域的市場準入門檻,通過金融、財政、稅收、産業等配套制度改革,擴大投資主體,降低社會交易成本。要建立核心企業和行業的數字檔案,推動市場資訊共用共用,跟蹤監測核心企業發展動態,統籌解決核心企業重大項目對人、財、物的需求,為産業鏈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進行實時服務。特別要加大對核心企業財政融資和政策性融資的支援力度,切實解決核心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保證為其服務的項目工程的落地和實施,實現産業鏈供應鏈的穩定運作。

(作者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知識中心副研究員 )

(責任編輯:園區投稿01)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