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建設提速 綠色發展再添動力

時間:2023-05-29來源 : 人民日報作者 : 丁怡婷 張 棖 畢京津

今年以來,一批可再生能源重大工程有力推進,能源綠色低碳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青藏高原,海拔3300米的青海瑪爾擋水電站一派繁忙,3600多名建設者克服高原缺氧等困難,日夜奮戰,大壩填築工程已完成超87%;

庫布其沙漠,總投資超800億元的全球最大規模“沙戈荒”風電光伏基地施工正酣,全部建成後每年可向京津冀地區送電約400億千瓦時;

東南海域,場址面積約22.9平方公里的福建漳浦六鰲海上風電場二期項目開工建設,首次批量化採用16兆瓦及以上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

…………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促進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積極有序發展光能源、硅能源、氫能源、可再生能源。

截至2022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超過12億千瓦,歷史性超過全國煤電裝機。今年1至4月,全國風電光伏發電新增裝機6251萬千瓦,佔全國新增發電裝機的74%。當前,各地區各部門統籌能源安全供應和綠色低碳發展,積極推動可再生能源進入高品質躍升發展新階段。

裝機規模穩步擴大,産業競爭力不斷鞏固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縣,海拔4600米的雅礱江柯拉光伏電站建設現場,升壓站全面進入安裝調試,建設者們正為年中投産目標做最後準備。這個世界最大的水光互補電站,施工面積超1600萬平方米,相當於2200多個標準足球場大小。

國投雅礱江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項目經理楊志偉介紹,項目建成後年平均發電量20億千瓦時,可節約標準煤超6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60萬噸。通過接入兩河口水電站,能夠實現水光互補,平抑光伏電站發電的隨機性和波動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低碳發展,這是潮流趨勢,順之者昌。”可再生能源是天然的綠色能源。2022年,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穩步擴大,新增裝機1.52億千瓦,佔全國新增發電裝機的76.2%,已成為電力新增裝機的主體;利用水準穩步提升,發電量達2.7萬億千瓦時,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2.6億噸。

今年一季度,全國主要流域水能利用率99.8%、風電平均利用率96.8%、光伏發電平均利用率98%。

能源企業搶抓可再生能源發展機遇,加大力度規劃項目建設:今年國家能源集團計劃建成投産山東渤中、江蘇射陽、浙江象山等海上風電項目,以及寧夏寧東、新疆甘泉堡等一批光伏基地項目;華能集團全年計劃新能源開工3000萬千瓦以上,投資額超過1000億元……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要大力推動可再生能源重大工程建設,風電、太陽能發電、水電裝機規模預計分別為4.3億千瓦、4.9億千瓦、4.23億千瓦左右。

可再生能源大規模發展的同時,技術創新攻關力度持續加大,産業競爭力不斷鞏固。

輪轂中心高146米、相當於50層樓高;葉輪直徑252米,掃風面積約7個足球場大小;風機轉動一圈,發電量可供三口之家使用7天左右。今年,我國自主研製的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得到批量化使用,這讓參與研發的金風科技董事長武鋼很自豪。

“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攻克了超長柔性葉片、大型主軸軸承國産化、超大容量發電機小型化等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刷新全球最大單機容量、最大葉輪直徑紀錄。”武鋼説,企業將繼續堅持自主技術創新,提高風電機組的穩定性與可靠性。

只有創新才能自強、才能爭先。當前,全球新能源産業重心進一步向中國轉移,我國生産的光伏組件、風力發電機、齒輪箱等關鍵零部件佔全球市場份額的70%;光伏企業隆基綠能自主研發的硅異質結電池轉換效率達到26.81%,創世界紀錄;2022年,在全球可再生能源減排二氧化碳中,由中國製造的裝備貢獻度超過40%。

開發佈局持續優化,新模式新業態競相涌現

陽光照在南太行山,藍色的光伏幕墻如同波浪般延伸。河南輝縣市裴寨産業園內,廠房建設如火如荼。“廠房裝上光伏幕墻後,每年能發電約33萬千瓦時,節約用電成本約30萬元,剩餘的電上網還能帶來額外收益,已吸引多家企業簽約入駐。”輝縣市張村鄉黨委書記郭冬衛介紹。

充分利用山區地形、農戶屋頂、工廠廠房等資源,推進分佈式光伏建設。預計到今年上半年,輝縣市戶用光伏安裝數將突破2萬戶,工商業光伏電站達到150座。

集中式和分佈式開發並舉,可再生能源開發佈局優化。

“大而強”,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進展順利。截至今年4月,第一批9705萬千瓦基地項目已全面開工,項目並網工作積極推進,力爭於今年年底前全部建成並網投産,第二批基地項目陸續開工建設,第三批基地項目清單已印發實施。

“小而美”,分佈式發展成為風電光伏發展主要方式。在建築屋頂、院落空地、田間地頭,風機呼呼轉動、光伏板熠熠生輝。今年一季度,光伏新增並網裝機3366萬千瓦,其中分佈式光伏發電1813萬千瓦,佔比超53%。

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當前,我國正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加快建設黃河上游、河西走廊、黃河幾字彎等七大陸上新能源基地;統籌推進川滇黔桂、藏東南兩大水風光綜合基地開發建設;推動海上風電近海規模化開發和深遠海示範化開發。

新模式新業態競相涌現,可再生能源應用場景融合創新。

內蒙古烏蘭察布,三峽新一代電網友好綠色電站示範項目建設現場熱火朝天。光伏板下,種植了苜蓿、羊草等耐寒耐旱植物,“板上發電、板下種植”的綠色發展模式正在形成。

“光伏板可以減少地表水分蒸發,提高植被生長率。一期項目于2021年底建成投産,二、三期項目計劃今年底建成。”三峽能源建管分公司北部建管副主任張小龍説。

在青海,國家電投通過“生態光伏+儲能+蓄熱”一體化,滿足貴南縣農牧民群眾3萬餘人的供電、供暖等需求;在新疆,中國石化庫車綠氫示範項目進入投産衝刺階段,利用當地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優勢年産綠氫可達2萬噸……光伏+農業、光伏治沙、可再生能源制氫等新模式新業態,形成多能互補、因地制宜、多元融合發展新局面。

輸電通道建設加速,消納水準有力提升

我國風光資源大多分佈在“三北”地區,而用電負荷主要集中在中東部和南方地區,跨省區輸電壓力較大;再加上風電、光伏發電存在間歇性波動性,未來大規模高比例接入,將給電力系統平穩運作帶來挑戰。因此,可再生能源既要大規模開發,也得高水準消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大力度規劃建設以大型風光電基地為基礎、以其周邊清潔高效先進節能的煤電為支撐、以穩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壓輸變電線路為載體的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

建設輸電通道,助力新能源“發得出”。

眼下,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金沙江上游送湖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施工正忙,建成後每年可向華中地區輸送來自川藏高原的清潔電能近400億千瓦時。

“川藏高原的水電和新能源資源富集,蘊藏巨大。未來20年,金沙江、瀾滄江等大型水電基地及周邊的大規模光伏基地將陸續開發建設,總裝機規模將超過1億千瓦。”國網湖北電力副總經理周新風介紹。作為首個進入川藏高原腹地的特高壓直流工程,金上—湖北工程每年可替代燃煤超過17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3400萬噸,將大幅提高華中地區綠電比例。

川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現場設備轟鳴,項目建成後我國西南電網的主網架電壓等級將從500千伏提升至1000千伏,每年可輸送清潔電能超過350億千瓦時;駐馬店—武漢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穩步推進,將助力西部、北部清潔能源大規模輸送,滿足華中地區快速增長的用電需求……輸電通道建設加速,有力提升可再生能源電力的消納水準。

推進儲能建設,推動新能源“用得好”。

廣西南寧,“十四五”時期華南地區首個抽水蓄能電站加緊建設。“目前地下廠房第二層的開挖工作已完成,預計今年底完成廠房開挖支護,開始機電設備安裝。”南網儲能公司工程建設管理分公司工程部經理劉操説。

2022年,我國抽水蓄能建設明顯加快。全國新核準抽水蓄能項目48個,裝機6890萬千瓦,超過“十三五”時期全部核準規模,全年新投産880萬千瓦,創歷史新高。今年,國家電網計劃再開工建設5座、投運4座抽水蓄能電站;南方電網將繼續加快推進南寧、梅州二期、肇慶浪江、惠州中洞等4個抽水蓄能電站主體工程建設。

鋰離子電池儲能、壓縮空氣儲能、液流電池儲能等新型儲能裝機增長持續提速。截至2022年底,全國已投運新型儲能項目裝機規模達870萬千瓦,比2021年底增長110%以上。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將加快抽水蓄能、調峰氣電、新型儲能等電力系統調峰能力建設,大力提升居民和工商業用電負荷彈性,為風電、光伏等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能源低碳發展關乎人類未來。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處於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深入實施能源安全新戰略,堅定不移推動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高比例、市場化、高品質發展,美麗中國的生動畫卷正徐徐鋪展。

(責任編輯:園區投稿01)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