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製造邁向中國創造

時間:2022-11-11來源 : 經濟日報作者 : 路紅艷 孫繼勇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和虹橋國際經濟論壇研究中心《世界開放報告》課題組

製造業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是我國經濟命脈所繫,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産業鏈供應鏈面臨重構,國際競爭更趨激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把製造業高品質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就一定能搶佔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先機,構築未來發展戰略優勢。

當前國際環境複雜嚴峻,對全球生産貿易活動造成衝擊,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加速調整,很多國家産業鏈供應鏈發生了中斷、萎縮現象,而我國産業鏈供應鏈依然保持強大韌性,不僅製造業規模保持穩定增長,而且新的競爭優勢正在形成,在全球産業鏈供應鏈格局重塑中核心樞紐地位更加穩固,愈發成為維護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穩定的關鍵。

國際競爭力持續提升

我國製造業産業體系完善,規模位居世界首位,出口競爭力和國際分工地位不斷提升,對世界製造業産業鏈供應鏈的影響逐步增強,正從全球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邁進。

製造業結構完善,規模持續穩定增長。我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形成了一批産品集中生産、專業化協作配套、産業鏈條成熟的産業集群,産業鏈供應鏈韌性較強。據統計,我國多數産業生産規模佔全球30%以上,其中,全球90%的個人電腦、80%的空調、75%的太陽能電池板、70%的手機都在中國生産。我國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産品中有40%以上産品産量居世界第一。進入21世紀,我國製造業增加值規模快速增長,逐步超過日本、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2004年至2021年,製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12.8%,近3年來經受住新冠肺炎疫情、國際環境劇烈變化考驗,製造業增加值仍保持穩定增長。

深入嵌入全球産業鏈供應鏈。隨著我國不斷深度融入全球供應鏈,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已高度融合,在全球貿易和生産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2003年至2021年,我國外貿進口規模從0.41萬億美元增加至2.69萬億美元,佔全球進口比重由4.4%上升至11.9%;外貿出口規模由0.45萬億美元增加至3.36萬億美元,佔全球出口比重由4.7%上升至15.1%。同時,我國已成為中間品貿易第一大國,貿易規模在全球佔比達20%。根據世界貿易組織《全球中間品貿易報告》,2021年我國中間品出口額為14580億美元,分別是美國(第二位)、德國(第三位)的1.8倍和2倍;中間品進口額為16760億美元,比美國(第二位)、德國(第三位)分別高65%和176%。

製造業邁向中高端,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我國牢牢把握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趨勢,推動製造業智慧化升級改造,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邁進,製造業逐步走向産業鏈供應鏈中高端,整體競爭力不斷增強。從出口産品看,技術密集型機電産品、高新技術産品出口額分別由2012年的7.4萬億元、3.8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12.8萬億元、6.3萬億元。從創新投入看,製造業研發強度從2012年的0.85%增加到2021年的1.54%,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平均研發強度達到10.3%,570多家工業企業入圍全球研發投入2500強。從競爭力指數看,2021年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發佈的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數顯示,我國製造業競爭力排名世界第二,僅次於德國。2022年8月發佈的世界500強企業榜單中,我國工業領域企業有78家入圍,比2012年增加33家。

創新應用優勢凸顯

受經濟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影響,加之近年來“逆全球化”思潮、中美經貿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等因素疊加衝擊,我國製造業原有低成本競爭優勢逐步減弱,但綜合性價比、創新應用優勢正在形成。

由低成本優勢轉變為綜合性價比優勢。我國成為“世界工廠”以及全球供應鏈中心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顯著的低成本製造優勢。不過,近年來低成本優勢不斷弱化,例如,製造業月工資方面,從增速看,2016年至2020年我國平均增速為9.84%,顯著高於美國(3.77%)、日本(0.75%)、南韓(1.60%)等發達國家,也高於越南(4.54%)、印度(1.47%)等發展中國家;從水準看,我國勞動力成本處於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2020年,美、韓、日等國家分別為中國的4.8倍、3.8倍和2.6倍,越南、印度等國家製造業月均工資為中國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此外,能源成本、製造業總稅率等也相對偏高,在這些因素疊加影響下,我國製造業低成本優勢明顯弱化。

但我國在勞動生産率、供應鏈效率和營商環境等方面的高性價比優勢日漸凸顯。相對值方面,2010年至2021年,我國勞動生産率年均增速為6.7%,高於全球平均水準(1.6%)5.1個百分點,也明顯高於越南(5%)、印度(5.5%)、泰國(2.1%)、印度尼西亞(2.5%)和菲律賓(3%)等東南亞國家,是全球勞動生産率增速較快的國家之一。絕對值方面,我國勞動生産率在2021年已達16512美元/人,在全球處於較高水準。同時,近年我國營商環境排名得到一定提升。2021年,根據相關研究報告,我國營商環境評分為4.38,同比提高0.03分,超過50%的外資企業將我國視為全球首要投資對象。據此判斷,我國的要素低成本優勢雖然逐漸減弱,但高性價比優勢日益凸顯,仍對全球製造業企業具有較強吸引力。

由規模體量優勢轉變為創新應用優勢。目前,我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優勢主要集中在大規模生産製造領域。在經濟逐步向高品質發展階段躍升的過程中,依靠大規模組裝、低價格競爭的全球供應鏈參與方式,已隨成本紅利弱化而動力不足。但近年來,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加速創新和應用,正成為重組全球製造業生産要素資源、改變全球供應鏈佈局的關鍵力量。我國發展空間大、應用場景多、創新應用強的優勢將逐漸凸顯。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先進技術的市場應用和産業轉化的重要地區,科技創新優勢不斷增強,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由1.9%提升至2.4%,基本達到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疫情前)2.5%的平均水準。

同時,新一代資訊技術,包括5G、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正加速向製造業融合滲透,推動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優勢逐步顯現。目前,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55.3%,數字化研發工具普及率達74.7%,開展網路化協同和服務型製造的企業比例分別為38.8%和29.6%。同時,我國也是全球擁有“燈塔工廠”最多的國家,世界經濟論壇公佈的全球44家“燈塔工廠”網路成員中,有12家位於中國,明顯高於德國(4家)、美國(3家)、日本(2家)等國家。我國在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和治理體系環境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為下一個階段供應鏈智慧化發展提供全球最佳基礎市場環境,這將吸引全球創新企業加速集聚,推動從生産製造基地向全球供應鏈創新應用高地轉變。

供應鏈優勢向海外延伸

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發展,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第一貿易大國,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都穩居世界前列,深度融入全球産業鏈供應鏈。隨著我國逐步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製造業內外協同的競爭新優勢正在形成。

由廣度拓展優勢轉變為深度主導優勢。隨著全球供應鏈向區域化調整,區域間貿易規模逐漸縮小,這將一定程度影響我國輻射全球市場的廣度。不過,依託充滿活力的國內市場和亞洲市場,區域市場的拓展深度和主導影響力有望強化。在更加聚焦區域化、本地化發展趨勢下,全球供應鏈將進一步圍繞主要市場佈局。

一方面,我國龐大的市場對最終消費品和中間品需求巨大,對跨國企業投資形成強大磁吸效應。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未來10年全球約有四分之一消費增長或將發生在中國。到2030年,中高以上收入家庭數量可能會增至4億,接近歐洲和美國的總和;另一方面,亞洲市場逐步活躍,2021年率先實現復蘇,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亞洲經濟佔全球實際GDP比重升至47.4%,這一比重在2000年僅為32%,預計到2040年,上述比重將增至52%。

亞洲地區成為推動全球貿易振興、産業鏈供應鏈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國也已形成與周邊國家協同配合的供應鏈格局。順應全球供應鏈分散化佈局大趨勢,我國與亞洲國家間將建立更緊密的供應鏈網路,並依託強大供給能力和需求市場,夯實區域內深度主導優勢。在繼續拓展全球合作廣度的同時,形成中國供應鏈能力賦能亞洲、亞洲供應鏈網路成為全球中心的格局。

由國內製造基地優勢轉變為全球製造網路優勢。隨著我國企業國際化發展步伐加快,海外供應鏈佈局初步完善,供應鏈內外協同的競爭新優勢正在形成。2021年,對外全行業直接投資1451.9億美元,同比增長9.2%。其中,境內投資者對166個國家和地區的6349家境外企業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1136.4億美元,同比增長3.2%。我國已成為全球主要對外投資國,累計對外投資存量位居世界前列。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快速增長,對外承包工程大項目增多,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及相關製造業領域。而製造業對外投資涵蓋我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主要製造行業,遍佈全球70%的國家。這些海外企業與國內企業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經濟關聯,疫情期間,海外企業在保供給、保渠道、保市場等方面均有較好表現。這意味著我國供應鏈優勢將隨著製造能力向海外延伸而進一步增強,推動基於中國國內製造能力的供應鏈優勢進一步拓展為基於中國全球製造網路的供應鏈優勢。

全球製造業格局加快調整

隨著全球製造業産業鏈供應鏈向區域化、多元化、近岸化、本土化等方向調整,我國製造業將面臨國際引資競爭和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壓力。

從挑戰看,一是引資競爭加劇對製造業引資規模造成影響。一方面,受疫情等衝擊,近年來各國開始強調産業鏈自主性和可控性,逐步重視本國製造業發展,引導關鍵産業回流,新增對外投資減少;另一方面,更多新興發展中國家也在積極吸引和利用製造業外資,世界範圍內新增投資呈分散趨勢。二是內外部多重因素疊加,推動製造業加速向東南亞等地區轉移。近年來,受要素成本上升、中美經貿摩擦等因素影響,部分勞動密集型産業或低附加值加工製造環節呈現從我國向東南亞國家轉移的趨勢。未來隨著中國産業轉型升級,以及越南、印度等國家引資競爭加劇,可能進一步加速相關産業向東南亞、南亞等區域轉移。三是一段時期全球供應鏈體系受擾,製造業升級受到影響。在中美博弈、科技競爭等因素影響下,全球供應鏈體系受到衝擊,高端零部件及技術斷供對高度嵌入全球供應鏈的中國企業及其下游帶來較大影響,我國製造業供應鏈在關鍵技術和産品上的供給受到制約。

從機遇看,一是全球製造業格局加快調整,將進一步提升製造業融入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的廣度和深度。儘管全球製造業加快調整可能加速部分中低端産業向外轉移,但也有利於發揮産業配套體系完善、市場空間廣闊、應用場景豐富等優勢,在發展高科技産業、加速補齊短板、重構産業鏈供應鏈等方面獲得新機遇。二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持續演進,數字經濟、綠色經濟加快發展,以及新興産業上下游縱向融合、協同發展,將催生智慧化、整合化應用及綠色化領域的投資增長點,引領和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三是構建新發展格局,將進一步拓展製造業國際合作發展新空間。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堅持高水準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我國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有利於推動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高品質發展,為製造業重點産業領域加速轉型升級、深度融入全球産業鏈供應鏈提供強大動力。

夯實安全可靠産業鏈供應鏈

為順應全球製造業格局趨勢變化,應對疫情等突發事件對全球供應鏈造成的斷鏈風險,應充分發揮製造業新競爭優勢,補短板、鍛長板,以高水準對外開放和提升國際治理能力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建立安全、可靠和具有彈性的産業鏈供應鏈體系。

夯實製造業産業鏈發展根基。針對全球製造業格局加速調整和中美博弈加劇等對我國製造業發展帶來的挑戰,要精準施策,提升製造業産業鏈供應鏈完整性、穩定性和競爭力。一是保障向外轉移壓力較大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的産業鏈完整性。採取減稅降費、降低企業用地成本、工人居住成本等措施,提升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生存能力。鼓勵企業加強技術研發和創新,大力推動數字化、智慧化技術應用,推廣個性化定制和批量定制,提升對全球産業鏈供應鏈核心關鍵環節的控制力。二是加強自主創新提高産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針對部分關鍵技術、關鍵設備和産品嚴重依賴進口的情況,加強對高端晶片、基礎零部件、關鍵材料等關鍵核心技術國産化攻關,強化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産品保障能力,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産業鏈供應鏈體系。三是通過延鏈補鏈提升産業鏈供應鏈黏合力。鼓勵重點産業將産業鏈從外向型中間産品型産業向最終需求産業領域延伸,通過延鏈、建鏈、補鏈,補齊産業鏈發展短板。加快推動製造業與服務業、加工貿易與服務貿易深度融合,大力發展研發設計、物流、金融、供應鏈服務等生産性服務業,增強産業配套服務能力,提升産業集群競爭力。

加快製造業數字化、智慧化轉型。要把加快製造業數字化、智慧化轉型作為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抓手。一是積極發展基於5G、智慧經濟、大數據的新業態、新産品、新模式,形成政府帶頭、市場主導的數字技術與傳統製造企業相結合的新模式。二是提升製造業企業的數字化水準,發揮其在産業鏈中的核心作用,協調上下游企業,整合、配置各類生産資源,深化與中小企業的戰略合作,構建高效協同敏捷柔性的供應鏈,增強産業鏈控制力,優化産業鏈供應鏈佈局。三是提高中小企業數字化水準,運用合理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實現資訊共用和靈活調整,助力中小企業在“專精特新”方面努力突破,形成自身優勢,提高生存能力,更好融入到大型企業供應鏈體系中。

全面深化和拓展製造業國際合作。在全球産業鏈格局調整過程中,原來由各國單方面自主制定、執行的規則,都需要進行相應調整。這為我國通過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和中國建議,重塑製造業在全球産業鏈供應鏈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和影響力帶來機遇。因此,我們要以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提升國際治理能力為動能,推動製造業開放合作發展,提升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準,構建安全、可靠和具有彈性的産業鏈供應鏈體系。一是推動製造業雙向投資協同發展。進一步推動規則、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健全外商投資管理、促進服務體系,吸引更多跨國高技術製造企業、高端生産性服務企業到中國佈局。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圍繞我國産業鏈供應鏈短板和弱項,深化國際産能合作,擴大雙向貿易和投資往來,推動中國企業深度參與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競爭、合作與分工。二是強化區域産業鏈供應鏈夥伴關係。繼續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路。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深入實施,積極對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等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主動構建有利於我國的區域産業鏈供應鏈夥伴關係。三是積極參與全球供應鏈協同治理。維護聯合國、國際多邊組織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主平臺作用,推動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等全球治理新平臺加快發展,積極參與G20多邊對話機制,辦好亞投行,積極爭取在全球金融穩定理事會、全球稅收論壇、巴塞爾委員會、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等機構中的發言權,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責任編輯:園區投稿01)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