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時間:2022-11-11來源 : 人民日報作者 : 李 哲 楊 洋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大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科技事業發生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走出了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産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道路。科技創新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內生動力和有力支撐。

科技創新滿足國家戰略需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物質資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卻會越用越多。我們要推動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必須及早轉入創新驅動發展軌道,把科技創新潛力更好釋放出來,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和創新的作用。”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下,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實現了新躍升。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2012年的1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2.8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1.91%提高到2.44%,其中2016—2021年經費年均增長12.3%,連續6年保持兩位數增長。持續的科技投入保障了大規模、高水準的科研産出,我國科研論文發表數量和專利申請量居於世界首位,量子資訊、材料、腦科學、空間科學等基礎研究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載人航太、量子計算、深空深海探測等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北斗導航衛星全球組網,特高壓輸電工程、復興號高速列車、港珠澳大橋、川藏鐵路等重大工程都得到了有力的科技支撐。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國組織精銳力量開展疫情防控應急科研攻關,在疫苗、藥物、檢測試劑等方面取得一批科技創新成果,以新型舉國體制及時有力支撐疫情防控。我國與161個國家和地區的科技合作關係持續發展,在氣候變化、糧食安全、人類生命健康等領域創造出豐碩的合作研究成果,為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了中國科技貢獻。我國在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發佈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十一位。

科技創新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工作時強調:“我們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完善創新機制,全方位推進科技創新、企業創新、産品創新、市場創新、品牌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十年來,圍繞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我國在科研經費、科技成果轉化、人才評價激勵、企業技術創新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高水準研究型大學、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持續提升,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型企業成長壯大,更加高效順暢的國家創新體系成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筋骨”。太陽能光伏、風電、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照明、先進儲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深海油氣、新型核電等技術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奠定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重要基礎。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量子通信、智慧製造等新興技術融入産業發展,行動通訊技術實現“3G突破、4G同步、5G引領”的歷史性跨越,催生了智慧終端、遠端醫療等新産品新業態,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居世界第二位。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1%,科技成為保障糧食安全、種子安全的關鍵。醫療裝備開發、新藥研製、環境治理等方面的科技應用顯著提高了人民生活品質,科技特派員、科技扶貧等措施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科技創新塑造未來發展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要求“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十年來,我國在多個領域探索開闢科技創新引領發展的新路徑。例如,在科學引領方面,啟動第二次青藏科考,創造了一系列科學考察研究新紀錄,推動科技在青藏高原可持續發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全球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發揮更大引領作用。在科技企業發展方面,全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10多年前的4.9萬家增加到2021年的33萬家,上交稅額由2012年的0.8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2.3萬億元。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佔比超過90%。在區域發展方面,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等科技創新中心的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高新區等創新集群成為推動各地加快實現高品質發展的有力引擎。新征程上,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科技自立自強上取得更大進展,努力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不斷提升我國發展獨立性、自主性、安全性。(作者單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

(責任編輯:園區投稿01)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