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黃渤海新區崛起“創新策源地”

時間:2022-10-10來源 : 大眾日報作者 : 郭傳義 姜乾

日前,在第六批山東省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名單中,位於煙臺黃渤海新區的5家企業上榜,該區該類企業已累計達到19家,位居全省前列。此外,該區培育出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示範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家、26家,均佔煙臺市的1/3。  

以單項冠軍、專精特新為代表的“高能”企業,代表著城市經濟活力和創新能力。

近年來,煙臺黃渤海新區深入落實全省“三個十大”行動計劃和煙臺市委“1+233”工作體系,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標規劃“兩區兩廊”重大創新板塊,引進建設45家高端研發機構,佈局建設多個高校科創園區,構築科技、産業、人才、城市融合發展新生態,闊步走上以創新為引領的高品質發展之路。  

這座流淌著創新基因的新城區,不斷提升創新濃度,正在加速崛起蘊含無限潛力與活力的“創新策源地”。

規劃“兩區兩廊”

打造高層次創新格局

守成沒有出路,創新才有未來。  

煙臺黃渤海新區歷來重視創新,是煙臺最具創新活力的區域。眼下,這裡高標準規劃了八角灣中央創新區、黃石灣海洋經濟區、環磁山國際科研走廊、環東島國際科教走廊等“兩區兩廊”,打造基礎性、重量級、綜合型的創新載體,形成吸引各類創新資源的強磁場。

在八角灣中央創新區,涌動著開發建設的熱潮,煙臺哈爾濱工程大學研究院(一期)、八角灣國際會展中心、國際科創中心(一期)等5個項目建成,先進材料與綠色製造山東省實驗室、煙大開發區科教園區等18個項目在建,總建築面積330萬平方米的大開發大建設框架全面拉開。  

黃石灣海洋經濟區,海頭科創中心主體工程加快推進,風電安裝船開工建造。經海漁業投用7座深遠海智慧養殖網箱,完成深遠海養殖技術驗證,首批量産出魚60噸。

環磁山國際科研走廊,創新園圃5棟中試車間封頂、6棟綜合研發樓加緊施工,已集聚萬華化學全球研發中心、現代汽車(中國)研發中心等100余個平臺載體。  

環東島國際科教走廊,由一所研究生院、兩所本科院校、兩所專科院校以及多個科創平臺構成的“1+2+2+N”科教協同創新體系日漸清晰。

隨著“兩區兩廊”高層次創新格局的拉開,黃渤海新區高能級創新平臺加快建設,高端科研機構研發成效顯著,孵化體系建設持續突破。  

在45家高端研發機構中,先進材料與綠色製造山東省實驗室建設進度全省最快,目前一期15棟單體全部封頂,創新團隊達到11個,5個研究中心、3個公共研發平臺全面啟動,引進院士6名,研發人員達到100余人,開展科技項目50余項,服務全市企業100余家。

此外,北師大分子材料基因組工程研究院建成國內領先、全省唯一的“光提取分子材料基因組數據庫”。西安交通大學微納傳感技術研究院建成感測器封裝測試服務平臺,引進21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山東産業技術研究院(煙臺)建設膜應用與工程研究、光電顯示材料研發測試等3個公共技術平臺,累計實施創新項目19個。開創網際網路産業孵化園獲批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3W COFFICE煙臺業達空間、綠丞先進結構材料專業眾創空間獲批國家級眾創空間。上海、大灣區離岸孵化基地區域落戶區內高成長性科技企業30余家。

厚植創新土壤

助企勇攀産業高峰 

企業是創新的重要力量,人才是創新的根基。黃渤海新區厚植創新土壤,助力企業爭當創新領頭羊、勇攀産業高峰。

全區加快培育高技術創新企業,培育出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912家,高新技術企業392家,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示範企業和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1家,省級獨角獸、瞪羚、專精特新企業183家,上市公司11家,目前,已形成九成以上研發機構設在企業,九成以上科研經費來自企業,九成以上科技成果來自産學研結合的“三個九”協同融合科技創新格局。 

該區實施重大技術攻關項目,區域基礎研究和源頭創新實現歷史性突破,近兩年獲批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4個,是歷年總和的8倍。另外,企業兩項成果入選山東省“十大科技成果”,萬華化學連續3年獲省科學進步一等獎,榮昌生物2021年獲批上市全省僅有的兩款國家一類生物新藥,睿創微納成為全國首批、全省首家科創板上市企業,正海生物等9家企業獲省科學進步三等獎。

城市和企業之間最好的關係是彼此成就、共同成長。該區瞄準打造全國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一流營商環境,積極搶抓自貿區建設機遇,持續推動營商環境升級,努力提供更好的政策和制度環境,全面激發企業和企業家能動性,讓國企敢幹、民企敢闖、外企敢投。  

人才是第一資源,誰吸引的人才多,誰就能引領未來發展的制高點。黃渤海新區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區戰略,國家級、省級高層次人才數量佔全市1/3,初步形成人才集聚和産業發展同頻共振、互促融合的生動局面。人才資源總量突破20萬人,擁有合作院士23人,累計引進培育國家級重點人才工程入選者130余人、省“泰山系列”人才80余人、市“雙百計劃”人才近百人,高端人才密度位居全省前列。

今年以來,中國·煙臺第四屆微納傳感技術與智慧製造院士論壇暨2022中國大學生機械工程創新創意大賽、2022醫藥創新與發展國際會議、2022第四屆“新動能”産才交流大會、第三屆太空與海洋創新發展高峰論壇等10余場高級別科技産才交流會議在此相繼召開,一批又一批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紛至遝來。

提升“六種能力”

建區域重要創新高地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黃渤海新區將加強基礎研究、技術攻關、聯合創新,突破一批重大創新平臺、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一批領軍型科技企業,以更大力度推動“六種能力”全面提升,加快建設區域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打造高水準省實驗室,全面提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按照國際一流、國內領先標準全力打造先進材料與綠色製造山東省實驗室,瞄準輕量化結構金屬材料、功能新材料與表面工程技術等五大領域開展關鍵技術研發,攻克産業“卡脖子”難題,力爭年內自主開展重點科研項目30項以上,解決行業關鍵科學難題5項以上,在省實驗室建設中走在前列。

——打造世界級創新灣區,全面提升創新引擎帶動能力。持續推進八角灣中央創新區建設,力爭年內5個項目竣工、13個項目建設達到進度要求。持續推進環磁山國際科研走廊建設,開展“智匯磁山”雙招雙引,加快總部研發基地、新型研發機構等各類創新載體佈局,年內創新園圃完成主體施工60%。持續推進黃石灣海洋經濟區建設,聚焦打造全國首家以藍色種業為特色、以海洋科創為引擎、以海洋新興産業為方向的高能級現代海洋科創灣區,加速打造經略海洋樣板。  

——打造階梯式培育體系,全面提升科技企業成長能力。實施科技招商聯合工程,依託空天海戰略裝備智造城等重大板塊,年內新落戶科技項目200個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突破500家。實施企業研發能力提升工程,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到50%以上、研發投入佔比達到3.5%。實施中小企業創新産品推廣工程,在全省率先推廣科技中小企業産品“首購”政策,助力中小企業開拓市場、做大做強。

——打造高效能科創平臺,全面提升産學研協同創新能力。做實做強45家高端研發機構,通過聯合攻關、成果轉化,加快破解制約産業發展的核心問題。加速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引進,緊密對接科研院所,年內引建高端研發機構3—5家。  

——打造多元式孵化體系,全面提升“雙創”加速能力。域外做實離岸孵化,上海基地二期投用,國工智慧等首批8家煙臺企業入駐設立研發中心,嫁接長三角人才、市場等資源要素,累計落戶區內高成長性科技企業突破50個。區內做優全鏈條孵化,持續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鏈條,加速業達科技園、智慧製造産業園等市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載體提檔升級,培育更多國家級孵化載體。

——打造活力型創新生態,全面提升科技産業融合能力。按照“一個産業集群、一個科創平臺”思路,堅持圍繞産業鏈佈局創新鏈,依託20個新一代特色産業園,加快16條特色産業鏈創新能力建設,引入更多創新平臺、創新技術,打造一流創新生態,培育形成以鏈主企業為核心、大中小企業協同集聚的現代産業集群。  

按照“六體系”戰略佈局,到2025年,黃渤海新區將全面實現“四個倍增”,即科技型中小企業年均增加100家、總數達到1200家,高新技術企業年均增加100家、總數達到800家,科技孵化載體數量和面積年均增長60%以上,分別達到30個和50萬平方米以上,市級以上研發平臺年均增加20個、累計突破400個。

(責任編輯:園區投稿01)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