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唱好新時代綠色發展“長江之歌”

時間:2022-09-23來源 : 新華日報作者 : 唐穎 楊波 施儉娣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我國重要的戰略水源地、生態寶庫和黃金水道。自開展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整改至今,常州始終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要求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根植在思想中、落實到行動中,將督察反饋問題整改作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動長江經濟帶突出環境問題整改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努力唱好新時代的“長江之歌”。

全力攻堅,破解“化工圍江”難題

長江之畔,綠帶交織。江堤南望,近3000畝綠地格外醒目,綠草茵茵,鳥鳴啾啾,如今的親水生態客廳前身是16家騰退搬遷的化工企業。轉身向北眺望,落日余暉下,不少市民臨江漫步。原址曾是一家化工企業的專用臨時碼頭,眼下已是碧波盪漾。

長江常州段岸線總長25.8公里,曾是江蘇省沿江城市中長江岸線最短、功能佈局最全、“化工圍江”特徵最明顯的區域之一。濱江開發區新材料産業園依江而建,84家化工企業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沿江生態環境也承受了巨大壓力。

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直指癥結,指出“化工圍江”頑疾。找準癥結所在,挖出環境問題的病根,刀刃向內,常州敢於“舍沉舟、棄病樹”,系統推進“停、拆、綠、提、轉”五大行動,兩年累計投入資金45億元,已安全拆除43家,累計騰地近4000畝,實現沿江一公里範圍內低質低效化工生産企業全部“清零”。

將“長江大保護”藍圖從“大寫意”一筆一筆繪製成“工筆畫”,常州系統編制《長江經濟帶(常州沿江地區)生態優先綠色轉型發展規劃(2018-2035年)》,形成“1+6”規劃體系。制定化工企業安全拆除、土壤管控實施規範,在全省率先發佈《化工企業安全關閉現場監督管理服務規範》2項地方標準,填補政策空白。

立行立改,抓好突出問題整治

曾經,長江沿岸小漁船和違章建築猶如塊塊瘡疤,蠶食著一江春水的秀色,沿江不見江、處處臟亂差。

咬住問題不放鬆。堅持嚴的基調,常州接連啃下一塊塊“硬骨頭”——沿江碼頭環境整治,完成國有收購沿江散貨碼頭,制定“一港一策”轉型升級方案。拆除停泊在夾江南岸的99條雜船和漁港碼頭的245條漁船,上岸漁民參照失地農民相關政策納入社保體系。嚴厲打擊長江非法捕撈,堅決斬斷違法非法産業鏈、利益鏈。

寫好環保督察整改“後半篇文章”,常州始終堅持在黨的領導下,不斷整合人大、政協、紀檢、司法等監督資源,不僅著眼于生態環保大問題,也將“鏡頭”對準困擾群眾的“身邊事”,從立案查處環境違法行為、開展應急處置等方面落實整改舉措,從國家警示片披露的負面典型轉變為紮實整改的正面示範,群眾身邊的生態環境有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改變。

故地重遊,江岸開闊,一支長江護漁隊無論寒暑都雷打不動地在轄區水域開展日常巡查,制止非法捕撈、開展禁捕宣傳。連日來的高溫阻擋不住長江常州段“巡江人”的腳步,領隊的長江護漁隊隊員周太明説,他就是江堤上的“眼睛”。長江禁漁前,他曾是常州市新北區春江街道新農村水産捕撈隊隊長。“以前總是想著怎麼捕魚,現在變成思考怎麼護漁。看到以前雜船淩亂的漁港碼頭如今變成美麗的生態公園,長江生態環境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人能來江邊遊玩了,我感到很值!”從捕魚人到“護漁員”,周太明渾身充滿了幹勁。

綠色蝶變,構建沿江生態屏障

如今,離江岸線直線距離約300米的常州常隆化工有限公司已經整體搬遷。人去樓未空,其行政辦公樓被保留改造成為長江大保護展示館和法治宣傳教育館,這是常州專班化推進長江大保護的見證,也是長江岸線因破而立、轉型蝶變的縮影,更是在黨建引領下全力打造“258黨建示範圈”的生動體現。

沿著省莊河生態廊道漫步,江風拂面,岸綠景秀。在許多居民的記憶中,這裡曾是“散亂污”的煤炭堆場。轉變就在這兩年間——能拆盡拆、連片覆綠。對於沿江的變化,“守島人”石厚林最有發言權。“小時候,我們都住在島上,白天在長江邊游泳摸蝦,晚上聽著江水聲入睡。後來,一家家化工廠來了,最嚴重的時候,住在島上的我們都不敢開窗。幸好,我們的綠島如今回來了!”2006年,當島民集體搬遷“上岸”住進社區後,這位年過六旬的老支書卻扛起鋤頭申請重返小島,帶領村民種樹。盛夏時節,他種下的成片苗木隨風搖曳。無人機升起,在航拍鏡頭下的小島猶如長江上的一顆綠色明珠。

從荒田灘塗到繁華新港,從江心小島到宜居家園,常州高新區全力打造“三縱三橫”多點生態體系,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要素,推進長江沿岸造林綠化專項行動,高品質植綠、大規模增綠、搶救性復綠,加快推進化工企業騰退地塊連片復綠,努力打造長江大保護綠色轉型發展的閃亮名片。

“破”與“立”之間,常州持續探索“空間補償”機制。“企業退出—生態修復—指標調劑—異地使用”大閉環實踐路徑,在常州實現了融合“治水、治産、治城”的土地管理新探索。兩年來,常州高新區共完成土地指標置換755畝,預計2022年將置換759畝,累計新增復綠面積3000余畝,生態岸線佔比全省第一。還江於民、臨江親江,水清、岸綠、景美的長江岸線正展現出最美姿態。

破立並舉,深化産業結構調整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僅要保護好生態環境,更要實現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常州濱江經濟開發區作為常州市長江大保護的主戰場,在“減量”的同時“增效”。園區從5個維度21項指標對企業進行科學評價、分類管理,明確項目準入標準,瞄準高端化、綠色化産業發展方向,突出高性能碳纖維及複合材料、先進高分子材料和創新藥等産業優勢,全力推動園區上下游配套、集群化發展,全面打響了“東方碳谷”“創新藥谷”産業地標。

2021年濱江新材料産業園在大力度騰退背景下,經濟指標不降反升,實現工業總産值469.4億元,同比增長21.6%;畝均稅收從2019年的11.1萬元增至2021年的20.1萬元,並連續四年入選“中國化工園區30強”,位列第14位,成功獲批全國綠色化工園區(創建單位)、中國智慧化工園區試點示範(創建單位)。2022年以來,面對疫情對長三角經濟發展的影響,濱江新材料産業園主導産業依然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1-7月新材料産業實現産值322.6億元,同比增長33.6%;新醫藥産業1-7月實現産值98億元,同比增長234.1%,生態紅利正源源不斷轉變為發展紅利,用高品質發展成果印證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

常州市新北區委常委、濱江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姜浩表示:“預期到2022年年底濱江經濟開發區工業總産值將突破1000億元,並有望到‘十四五’末濱江新材料産業園的畝均稅收達到50萬元,邁入全國先進化工園區的行列。”

大江流日夜,更多“華麗轉身”的故事正在上演,與此同時,常州交出了經濟與生態、開發與保護的綠色發展新答卷。

(責任編輯:園區投稿01)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