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新區:高地之上起高樓 登高攀新再出發

時間:2022-09-19來源 : 湖南日報作者 : 王茜

湖南湘江新區生態環境美。湖南湘江新區宣傳部供圖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9月考察湖南以來,湖南湘江新區聚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圍繞當好“強省會”的核心支撐和重要增長點,始終堅持産業強區、項目興區,強力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

兩年來,累計引進重大産業項目257個,投資總額達1833億元,其中三類500強項目18個、過50億元項目8個。2021年實現規上工業總産值4421.6億元,佔全市的50.8%。

2021年,湖南湘江新區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經濟總量躍上3674.2億元新臺階,在全國19個國家級新區中排名前六,正疾步挺進國家級新區第一方陣。

站在歷史節點回眸,新區在創新中突破,在蝶變中成長。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展望,新區推動融合創新發展,未來可期。

闖出一條新路子

7年彈指一揮間,總有些時刻值得銘記。2015年5月24日,湖南湘江新區正式授牌。

新區創建7年,朝著國家賦予改革、發展、創新的歷史使命一路奔跑,實現了由拓荒起步向新城崛起、由學習跟跑向示範領跑,成為帶動湖南乃至中部地區發展的新引擎、新動力。

早在立項申報時,新區就有一個很高的起點:“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規模、十年樹標桿”。其發展戰略定位是“三區一高地”——高端製造研發轉化基地和創新創意産業聚集區,産城融合、城鄉一體的新型城鎮化示範區,全國“兩型”社會建設引領區,長江經濟帶內陸開放高地。

湖南湘江新區覆蓋長沙市發展實力很強的國家級高新區——長沙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它是1991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之一。

所謂高地起高樓,正是如此。

以更高站位認識、定位、建設新區;以更高標準謀劃推進産業發展;以更大力度深化改革創新;以更大格局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以更大步伐推動區域協同和融合發展。

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早在創立之初,湖南湘江新區推出了産業發展、土地制度、投融資等“十大改革”;從發展規劃、産業佈局、産業政策、路網建設等十個方面,研究制定《關於推進統籌融合發展“十統十融”的若干意見》。

在這片1200平方公里的國家級新區土地上,綜合型生態補償機制開始實施,力促現代經濟與生態文明協調發展;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開發性金融支援新區建設等改革探索得到國家發改委肯定和推介。同時,鼓勵新區範圍區縣、園區大膽改革創新。

目標已定,登高突破點在哪?從“新”出發。加快打造承接高端産業發展的新平臺、新載體,使湖南湘江新區成為高端産業、新興産業發展的承載區、集聚區,成為帶動湖南乃至中部地區發展的新引擎、新動力。

2021年11月25日,在湖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上,首次提出將實施“強省會”戰略,正式吹響了湖南“強省會”的號角。

省會強則全省強,省會興則全省興。強省會關鍵在強新區。湖南湘江新區義不容辭的成為“強省會”戰略核心支撐和重要增長點。

湖南湘江新區出臺了《關於貫徹落實強省會戰略的行動方案(2022-2026年)》,重點在製造強區、創新引領、數字賦能、開放融通、交通樞紐、能源保障等12個方面部署了相關專項行動。

未來五年,新區將圍繞“三區一高地”和“四個新區”總體定位,強産業,強動能,強平臺,強活力,強品質,強引領,力爭到2026年GDP突破5000億元,佔全省比重由6%提升至8%左右,工業總産值達1.5萬億元,涌現1個以上5000億園區,3個以上千億産業,20家以上百億企業,綜合實力邁入國家級新區第一方陣。

作為內陸省會,“強省會”戰略意味著,長沙、湖南湘江新區在湖南發展中,將發揮更大的引領帶動作用。同時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以及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戰略,與浦東新區、江北新區等形成長江經濟帶國家級新區發展聯盟。以更大步伐推動區域協同和融合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強協調聯動,推進産城融合,營造良好環境。

創出一片新天地

2021年2月21日下午,在湘雅路過江通道施工現場,兩台中聯重科起重機經過數小時地緊密配合,順利地將重約500噸的盾構機刀盤精準吊裝至始發位置,成功為盾構機裝上“巨齒”,隧道盾構施工開啟。

起重機向天空“豎立”,盾構機向“深地”挺進,北斗衛星在“深空”遨遊……“大國重器”烙上“新區印記”。飛騰、鯤鵬CPU和麒麟作業系統“兩芯一生態”,為國家資訊安全築牢屏障。

“湘江”奔向智慧未來,“麓山”承載創新希望。7年來,湖南湘江新區踩著改革創新的激越鼓點,變成了創新福地。三諾生物、中聯重科、威勝集團等,一批批赫赫有名的企業在這裡長成參天大樹。

“敢吃第一口螃蟹”是湖南湘江新區出生自帶的“基因”。

堅持創新,絕非易事。引進外部優質企業項目,培育內部精品品牌項目,都是新區長期關注並踐行的重中之重。

“新區的職能就是創新,先行先試,所以要建立相應機制,保護大家創新的積極性。”新區紀工委負責人介紹,新區出臺了《關於開展改革創新擔當作為風險備案工作的實施辦法(試行)》,明確在優化營商環境、發展新興産業、破解歷史遺留問題等6個方面,需打破常規或慣例,對現有體制機制有較大突破探索的工作,可向紀工委提出備案申請。

經過多年努力,“岳麓山下好創業”正成為一種共識。

這正是湖南省委、長沙市委和湘江新區工委孜孜以求的打造“岳麓山品牌”。——推進科創事業到麓山、品味湖湘文化到麓山、暢遊山水洲城到麓山、體驗數字生活到麓山。

2022年7月10日,湘江實驗室揭牌成立。“我們將齊心協力把湘江實驗室打造為國家先進計算與人工智慧原創理論研究中心、關鍵技術創新高地、産業賦能基地。”中國工程院院士、湘江實驗室主任陳曉紅來到了岳麓山旁,對未來信心十足。

這是科學家的底氣,也是新區創新的底氣。

創新創業需要資金,新區為解決“融資難”問題煞費苦心。

時間的指針撥回到2016年,328米高湖南湘江新區金融中心啟動建設。目前,“持牌金融+基金小鎮+金融科技+配套服務機構”四柱支撐的産業格局逐步形成,金融機構數量從2016年的13家增長到當前的700余家,金融業稅收從2016年的1.9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51億元,截至2022年上半年已實現稅收31.12億元。

“科技+金融”相伴相生結出纍纍碩果。很快,一個個高新技術企業快速成長,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全球首臺碳纖維臂架泵車、輸送高度最高的混凝土泵車、中國第一台高端選擇性鐳射燒結3D印表機、第一個智慧機器人、第一例“克隆神經疾病基因”……

張堯學來了、黃伯雲來了、鐘掘來了、王耀南來了……隨著院士們而來的還有他們的科創項目。

在這片面積僅1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天上演著“海陸空”神話,神舟號飛船、嫦娥號探測器、C919商用大飛機、蛟龍號……都與這裡密切相連。

投資54.5億元建設岳麓山大學科技城、北京大學先進計算與數字經濟研究院、人工智慧創新中心、湖南先進技術研究院等高端科創平臺相繼落戶新區,國家重點實驗室8家,國家、省級創新平臺達650多家。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的4.85%,每萬人擁有發明專利69.6件。

“中國創新谷”聲名遠播。

幹出一番新作為

9月,秋意漸濃。站在位於環創企業廣場頂樓俯瞰,塔吊林立、車水馬龍、高樓拔節,甚為壯觀。在這裡,土方調運時間延長到早8時至次日淩晨4時,每天都有近600台各類機械設備並聯作業。高峰時期,515座塔吊、2.93萬多名工人同步施工。

這裡不僅聚集了省市“一號工程”中聯智慧産業城,還有桑德、長遠鋰科、杉杉能源、天際汽車、半導體等一批重大項目和九芝堂、方盛制藥、航太環宇等重點項目。

1992年,7名技術人員借款50萬元,依託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成立“中聯建設機械産業公司”,成為湖南湘江新區(長沙高新區)率先改制的第一家企業。

企業發展賦能的力量是不可小覷的。30年後,中聯重科已經成長為中國工程機械的龍頭企業,計劃總投資約1000億元,建設全球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工程機械綜合産業基地、最具創新活力的高端裝備智慧製造中心——中聯智慧産業城。

“中聯智慧産業城建成後,將創新逾150項行業領先技術,建設超過8個全球領先的燈塔工廠、300余條智慧産線,全域覆蓋5G的20條‘黑燈産線’。”中聯重科土方機械公司長沙基地負責人説。

眼下,湖南湘江新區(長沙高新區)項目建設指揮部已形成了常態化調度機制,以小時為工作管理單位,堅持日對內調度、對外溝通,周對內分析、對外協調,月對內講評、對外彙報。

城市新區基本等同於一個地區尖端産業的搖籃,是培育新産業、新業態的重要平臺,也是驗證新模式、新路徑的關鍵場景。

在産業發展上,支柱産業、特色産業、新興産業,“三駕馬車”在湖南湘江新區齊頭並進,姿態昂揚。

工程機械、智慧裝備、生物醫藥、食品精深加工、軟體資訊服務等産業加快智慧升級,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36.5%。

智慧終端、智慧家電、新能源、新材料等産業加快發展,今年1-7月新材料、電子資訊、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産業集群産值同比分別增長60.4%、21%、15.2%、13.4%。

數字經濟、人工智慧及智慧汽車、航太航空、北斗應用等新興産業蓬勃發展。智慧網聯汽車産業實現“六個全國第一”,長沙成為唯一獲得四塊國家級牌照的城市。

其時已至,機不可失;其勢已成,志在必得!

2020年10月,省政府辦公廳出臺《關於支援湘江新區深化改革創新加快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實施意見》。

2022年6月25日,湖南召開優化湖南湘江新區管理體制動員大會。會議宣佈了《關於優化湖南湘江新區管理體制的實施方案》,明確將湖南湘江新區、長沙高新區、岳麓區“三區合一”。

東風浩蕩滿眼春,萬里征程催人急。以湘江為名,一座集高品質發展引領區、改革開放新高地、城市建設新標桿、共建共用示範區于一身的國家級新區未來可期。

(責任編輯:園區投稿01)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