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科技創新賦能高品質發展

時間:2022-09-16來源 : 中國網園區作者 : 佚名

中關村創新加速中關村,中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

至今,人們還常常提起這個故事:1980年,我國第一家民營科技企業誕生於此——中科院物理所一間小小的平房倉庫裏。

40多年前,一批科研人員從中關村的科研院所和高校走出來,下海創辦民營高新技術企業,“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由此成為一個時代的閃亮足跡。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電子一條街”擴展至“一區十六園”,從第一個國家級高新區到全國第一個自主創新示範區,在近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中,這個特別的“村”一直行走在中國創新創業的前沿。

8月23日,2022年中關村論壇舉辦前夕,媒體記者前往北京大興國際氫能示範區,探訪區內的加氫站、燃料電池發動機企業等。圖為燃料電池發動機裝配線

2022年9月,在一年一度的中關村論壇開幕前夕,記者再訪中關村。

在高品質發展向創新要答案的當下,這片創業熱土多了不少科學家的身影。沿著北京科創地圖走一走,馬約拉納任意子、新型基因編輯技術、天機芯、“悟道”、“長安鏈”等一批重大原創成果為這座創新之城注入動力。

科學家為何“拎包入住”中關村?北京何以將創新的基因延續下去?帶著問題,記者走訪了中關村數個特色園區,解碼北京高品質發展的動力源。

科學家“拎包入住”

在全國智力資源最密集的中關村,“從0到1”的原始創新數不勝數。

首次發現D型絲氨酸對睡眠的調控作用、懷柔質子迴旋加速器設施成功出束、自主研發的無液氦稀釋製冷機原型機連續穩定運作、自動駕駛的“國産腦”不斷升級、新一代數據確權與交易關鍵技術取得突破、量子直接通信距離刷新世界紀錄……一個又一個創新不僅從實驗室裏涌現,更走上“貨架”,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和市場迫切需求,保持著不停歇、不止息的衍生速度。

位於北京海澱區金隅智造工場的中科智匯工場是一家提供戰略研究、科技金融、集中展示、成果轉化、孵化加速、産業聚集等科技成果轉化全生命週期服務的科技服務機構。“科學家是我們這兒的常客。”在陳列有百餘項創新技術的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展廳,技術經理人郭春元告訴記者。

郭春元介紹,以往科研成果的産業化落地大約需要5年時間,而在這裡,一項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實驗室的成果,從實驗室進入公司轉化為産品,再到投入市場使用,只用了不到兩年時間。

“我們為企業配置了技術經理人,與團隊共同確定研發首款産品設計方向,協調與之匹配的三甲醫院相關科室達成産品試用需求。此外還輔助企業梳理股權架構、引入融資、尋找産業合作方。”中科智匯工場副總經理田崢介紹,經過近兩年孵化,中科知影(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已由一家處於實驗室研發階段的團隊,成長為一家在腦科學細分領域具有高端核心技術的科技企業,進入良性發展期。

“拎包入住”中關村,成為許多科學家不約而同的選擇。

在中關村生命科學園,清華大學成果轉化企業、重點瞄準漸凍症等神經系統疾病的神濟昌華團隊,直接“拎包入住”飛鏢加速器,在成立實驗室、購置設備等環節節省了數月時間,全力投入科研。飛鏢加速器創始人朱鵬程介紹,過去,建設研發實驗室、購置儀器設備、搭建運營團隊、招兵買馬、對接産業資源等,是組建一家新藥研發企業必不可少的複雜步驟,如今大大簡化。

“傳統模式下,自建研發中心完成選址到入駐的全過程需要6-12個月的時間。通過提供共用空間和設備,可將時間縮減至1周內,提升效率,降低企業成本。”北京飛鏢國際創新平臺副總經理江茂華説,不到1年,已有11個新藥研發團隊入駐其北京平臺。

聚焦原始創新,園區與高校院所深度合作,構建以産學研深度融合為特色的項目培育體系,帶動創新項目或重大項目的轉化與落地。“匯聚創新源頭,讓科技創新的原創力加速迸發。”中關村軟體園董事長楊楠説。

北京量子院的長壽命超導量子晶片研究成果

領軍企業牽頭“組團創新”

在位於北京亦莊的小米智慧工廠裏,閃爍的燈帶提示著生産正在火熱進行。200多個高清攝像頭、8000多個感測器實時收集生産數據,機器通過分析數據自主感知、傳遞和診斷問題,完成全自動生産。

小米是中關村土生土長的公司,其創業初期的所有融資都在中關村完成,如今“小米生態科技”版圖不斷擴大。

“這裡不僅是年産百萬台高端手機的智慧工廠,更是手機新工藝、新材料和新技術預研的‘大型實驗室’,以及先進製造設備和自動化産線的‘實驗基地’。”小米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斌説,一部手機從無到有要經過200多道工序。在智慧化的“黑燈工廠”裏,這些環節的自動化率提高到75%,成本下降了20%。

創新動能的釋放離不開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的突破與創新。今年6月,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出臺“1+5”系列資金支援政策,明確提出要支援企業實施“強鏈工程”和技術創新中心建設。

“強鏈工程”圍繞重點産業鏈關鍵環節,按照“誰被卡誰出題”“誰出題誰出資”“誰能幹誰來幹”“誰牽頭誰採購”的思路,通過“揭榜挂帥”方式,形成需求牽引創新,市場反哺創新的閉環。技術創新中心聚焦高精尖産業重大共性問題,由領軍企業等牽頭,聯合高等學校、科研機構以及産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通過創新體制機制、集聚技術創新領軍人才、強化智慧財産權創制和共用等,深化推進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和示範應用。

圍繞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醫藥等領域,北京率先支援小米、兆易創新、曠視、天智航等7家領軍企業牽頭實施“強鏈工程”。2022年7月,小米集團牽頭試點組建全國第一家國家級創新聯合體,該創新聯合體由小米集團聯合12家上下游企業、8家高校院所共同組建,集聚智慧製造領域科研、産業、應用優勢資源。王斌介紹,在小米的智慧工廠裏,創新聯合體中企業、高校院所研發的關鍵技術,都將獲得在生産線上驗證的機會。

領軍企業牽頭組團創新,不僅顯著提升了技術轉移轉化的品質與效率,更激發了科技企業攻關創新的動力與活力。

“中關村的先行先試政策走在全國前列,解決的都是硬需求的問題,比如對於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轉移人才的支援等內容。我們每年都會從北京獲得技術轉移機構建設方面的支援。”清華大學技術轉移研究院院長王燕説。

今年上半年,中關村示範區企業共獲專利授權4.9萬餘件,擁有有效發明專利量已突破20萬件,實現技術收入8268.2億元,同比增長10.8%。

北京爍科中科信成功實現離子注入機全系列産品國産化

“引力場”也是“動力源”

“拎包入住”的成長環境加快成果轉化企業聚集,一個又一個填補技術空白的行業“頂流”扎堆涌現。

“積體電路産業鏈很長,離子注入是這條産業鏈前道核心關鍵裝備。先進技術節點的積體電路晶片,通常需要近30道注入工序,對設備的注入能量、劑量、角度、顆粒污染、金屬污染等控制要求嚴苛,以確保器件電性能、合格率滿足要求。但此前,高端的離子注入機長期被國外企業壟斷。”北京爍科中科信電子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進説。

瞄準國內技術空白,解決關鍵技術難題,成為許多北京科創企業不約而同的創新目標。

通過技術攻關,北京爍科中科信將劑量注入精度這一核心技術指標提高到業界先進水準,自主研製中束流、大束流、高能、特種應用及第三代半導體電漿注入機,打造注入機全譜係發展新格局,先後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實現我國積體電路製造領域全系列離子注入機自主創新發展。

在另一家“專精特新”企業中航邁特的示範生産線旁的展臺上,3D列印出的金屬高精密零部件形狀各異、結構複雜,展現著這家初創企業自主創新的堅定步履。

在3年時間裏,中航邁特突破多項粉體材料製備技術瓶頸,實現了十余種3D列印領域主流材料國産化,成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增材製造金屬材料領域市場佔有率位居行業前列。

中關村如同磁石一般,吸引著科技創新者的隊伍不斷擴大,産業創新的版圖日漸延伸。

北清路邊上曾經雜草叢生的荒蕪之地,如今崛起了一座中關村積體電路設計園,它貢獻了北京積體電路設計産值的半壁江山。

在同源微的實驗室裏,工程師爭分奪秒進行電路設計,並完成電流波形等資訊的實時監測分析。“我們的探測器並不比任何一家國外公司的同類産品差。”同源微總經理王洪波信心滿滿地説。

此前,射線成像領域的高端技術,包括高端車檢、集檢系統、工業智慧射線分揀、安檢CT、醫療CT等領域,使用的射線探測器都是來自歐日企業。同源微的出現,改變了這一現狀。目前,在安檢、食品藥品檢測、礦石分選、工業品無損檢測等領域,同源微團隊獨立設計的電荷電流積分器及模數轉換晶片已經實現了規模化應用,高精度數字化電流積分器、高端工業探測器等産品填補了國內空白。

作為北京市推進積體電路發展的重點落實項目,中關村積體電路設計園已形成“頭雁效應”,吸引匯聚了包括比特大陸、地平線、兆易創新、兆芯等在內的100余家積體電路高新企業,成為國家晶片自主創新的重要陣地之一。

楊楠説,在新一輪技術進步的浪潮中,以技術和數據為關鍵要素、以現代資訊通信網路為主要載體,以資訊通信技術融合應用、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的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成為産業革命的引擎和驅動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不少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憑藉技術創新,逐漸成長為數字化轉型的先鋒軍,躋身數字經濟發展的主力軍隊伍,在推動區域經濟高品質發展中發揮了各自優勢。

百舸爭流中,大量科技創新企業脫穎而出。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數據顯示,北京獨角獸企業數量從2015年的40家增至2021年的102家,穩居全國首位。2021年,人工智慧相關産值規模達2070億元,是2016年的2.3倍。2015年,北京每天增加科技企業數量為110家,到2021年,這個數字增加到了270家。

2021年,中關村企業總收入8.44萬億元,佔全國高新區總收入的1/6,是2008年示範區批復前的8.3倍;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2.46萬家,是2008年的1.33倍;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18萬件,主導創制標準累計超過1.5萬項,國際標準605項……

“今年上半年,受多種不利因素影響,規上企業總收入3.88萬億元,同比增長0.7%,但創新活力不減,企業研發費用2033億元,同比增長16%。”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張宇蕾説。

這片曾被譽為“中國矽谷”的熱土,在加快建設世界領先的科技園區、率先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征程上闊步向前。

(責任編輯:園區投稿01)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