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綠色低碳發展勢頭強勁

時間:2022-09-09來源 : 大眾日報作者 : 趙國陸 申紅

濟鋼舊址建起了佔地780畝的中央森林公園,綠地率高達86%。

全國首個“量子治霾”監測網在濟南組建運作,“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監管大氣環境;小清河出境斷面水質達到Ⅱ類標準,水質指數連續7個月全省第一;作為全省唯一國家低碳城市、氣候適應型城市的“雙試點城市”,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成果顯著……9月初,濟南市人大常委會啟動2022泉城環保世紀行活動,以“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共建清潔美麗濟南”為主題,實地探訪生態環境治理新路徑、新變化。

科技改善“氣質”

在濟南高新區一座樓的樓頂,兩台基於量子探測技術的光量子雷達正在運作,每8分鐘轉一圈,實時監測半徑6公里範圍以內的大氣顆粒物。“這種鐳射雷達發射近紅外光,收集大氣中顆粒物的背向散射信號,利用高靈敏度的量子探測器來捕捉,就能準確獲取監測區域內的PM2.5、PM10等污染物的分佈,結合風向和風速就能快速鎖定污染源。”山東國耀量子雷達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申屠國樑表示,該技術來源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和武漢大學竇賢康院士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將量子探測技術與鐳射雷達技術相結合,準確率穩定在95%以上。光量子雷達只需要5至8分鐘就可以繪製一張360度的“大氣污染地圖”,而傳統鐳射雷達需要1小時,這種快速“抓捕”能力就可以把突發污染源産生、飄動、消逝的整個過程分析得非常清楚,並迅速地掌握較大範圍內顆粒物的排放變化。  

該團隊與濟南生態環境部門合作,將光量子雷達優勢應用到大氣污染治理,在濟南組建了全國首個“顆粒物光量子雷達監測網路”,在高新區、歷城區、章丘區、濟陽區等重點區域布設了7個節點,覆蓋面積約700平方公里。監管人員通過手機查看雷達繪製的“大氣污染地圖”就能找到污染源,按圖索驥快速到現場控源抑塵。

“黑科技”的創新應用在藍天保衛戰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據濟南市生態環境局局長肖紅介紹,1-7月,濟南市PM2.5濃度同比改善7.3%,空氣品質綜合指數同比改善6.3%,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排名同比提升12個位次,為歷史同期最好名次。濟南的藍天白雲逐步成為常態,“泉城藍”含金量成色越來越足。  

科技創新不僅驅動大氣環境品質改善,還帶活了新産業。這一技術在濟南成功産業化之後,迅速在北京、上海等15個城市應用推廣。

水質指數領跑全省

“誰能分辨出哪個是飲用水,哪個是再生水?”9月1日,在光大水務(濟南)有限公司一廠的出水口,工作人員提取了經過凈化處理的再生水,再拿一瓶裝礦泉水,分別倒進玻璃杯,不管是聞還是看,這道“選擇題”難住了大部分人。

這個省內最大的污水處理廠,設計日處理能力45萬噸,經過工藝改造後,出水水質率先在全國省會城市中達到國家一級A排放標準。  

據濟南市生態環境局水管理處處長李計珍介紹,小清河作為城區唯一納污和行洪河道,承接沿線約700萬人的生産生活廢水。經過凈化處理的污水是重要水源之一,因此這些再生水的水質直接影響小清河的水質。近五年來,城區污水處理能力新增76.85萬噸/日,比2017年末增加60%。

在小清河的五柳島,濟南市民張魯鵬一家正在遛彎兒,他告訴記者,住在河邊的老百姓原來夏季都不願開窗戶,現在天天到水邊遊玩。“這幾年小清河變化太大了!”  

在2017年以前,這條河一直是劣五類水質,一度成為中央環保督察的反面典型。濟南用生態辦法解決生態問題,綜合採取活水補源、重點治理、生態擴容等措施,打出系統治理組合拳。其中,就包括污水處理廠擴容提標實現再生水回用。同時控源截污,城區實施雨污分流,關停搬遷沿河工業企業66家,每年大約減少5616噸COD、600噸氨氮入河。

同步實施生態修復,打造了48公里五柳島這樣的景觀風貌帶,並建設濟西濕地、華山湖濕地、白雲湖濕地等沿河生態濕地帶,深度凈化水體,構建水生態環境體系。其間持續開展的泉城環保世紀行活動,將人大依法監督與媒體輿論監督、社會群眾監督緊密結合,已成為人大依法監督的有效載體和響亮品牌,也為推動全市生態環保工作、改善泉城生態狀況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2019年開始,小清河出境斷面水質“四連升”,今年1-7月份達到地表水二類水質,達到了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最高水準。中華鳑鲏等清潔水體指示魚種重回小清河,已經發現大量種群,並逐步向下游擴散。小清河水生生物多樣性水準穩步上升,清潔水體指示物種佔比達66.2%。今年以來,濟南的水質指數已經連續七個月位居全省第一。

減污降碳協同治理

在2022泉城環保世紀行活動啟動儀式上,濟南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勤光表示,泉城環保世紀行活動已連續舉辦了25年。25年來,通過這一載體和平臺,積極倡導綠色低碳的生産生活方式,廣泛普及環保法律法規,表揚先進典型,揭露違法行為,解決突出問題,向破壞環境、破壞生態、浪費資源的行為宣戰,使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綠色低碳發展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改善成效顯著。但全面綠色低碳轉型任務依然艱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面臨嚴峻挑戰。因此,今年的泉城環保世紀行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推動減污降碳協同治理。

在濟南東部的工業北路沿線,曾經是“十里鋼城”,如今已經完成華麗轉身,變成大型城市森林公園。濟鋼完成産業結構調整之後,濟南城市投資集團對萬畝廠區重新規劃開發。按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佔地780畝的中央森林公園已經建成並免費開放,綠地率高達86%。同步建設韓倉河生態景觀帶,以防洪防汛為基礎,融合生態防護、休閒遊賞功能。原來的工業排放大戶化身城市“綠肺”,這對於整個東部區域的生態環境都有重大改善。  

章丘區的伊萊特能源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去年獲批“國家綠色工廠”“山東省綠色工廠”。前不久,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的全球最大環軋鋼環就産自這家企業。公司總裁高玉和介紹了大鍛件背後的大環保,一方面,企業産品主要用於風電、核電等清潔能源領域,另一方面,依託院士工作站,採用新的技術工藝,通過增材製造節省30%的原料,加工過程中的能耗大幅降低。同時,利用廠房屋頂建設了光伏太陽能發電板,並於今年7月開始發電,全部投用後,年發電量可達2700萬千瓦時。去年投資1000多萬元升級廢氣治理設施,不僅大幅降低了廢氣排放,而且每年節省21萬立方米的天然氣。目前,這家企業已經制定了碳達峰實施方案,走上綠色發展的道路。

據泉城環保世紀行組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濟南的綠色低碳發展勢頭強勁。全省率先完成第一個履約週期重點排放單位配額清繳任務,獲批全省唯一國家低碳城市和氣候適應型城市的“雙試點城市”。推進實施新一輪“四減四增”三年行動,萬元GDP能耗下降6.63%,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全力邁向濟南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的“加快建設綠色低碳、生態宜居的現代化強省會”的奮鬥目標。

(責任編輯:園區投稿01)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