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班列發展報告(2021)》發佈 通達歐洲24個國家196個城市

時間:2022-08-18來源 : 中國網園區作者 : 董天昕

由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會同有關部門單位編寫的《中歐班列發展報告(2021)》於今日發佈。

我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始終堅持共商共建共用原則,秉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努力實現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目標,取得了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中歐班列作為共建“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和標誌性品牌,自開行以來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讚譽和積極參與。報告顯示,物流服務網路覆蓋亞歐大陸全境,已成為沿線國家廣泛認同的國際公共産品。

推動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務實合作

隨著開行規模和品質的不斷提升,中歐班列對沿線國家和地區務實合作發揮了重要促進作用。

中歐班列已成為國際經貿合作的重要橋梁,是我國與共建國家經貿聯繫最為緊密的路徑。截至今年7月底,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過5.7萬列,運送貨物530萬標箱,貨值累計近3000億美元。運輸貨物品類已擴大到服裝鞋帽、汽車及配件、糧食等53大門類、5萬多個品種,涵蓋了沿線國家和地區人民生産生活所需的方方面面。

中歐班列是與沿線國家深化合作的重要載體,緊密了亞歐大陸的陸路聯繫。截至今年7月底,中歐班列共鋪畫了82條運輸線路,通達歐洲24個國家196個城市,逐步“連點成線”“織線成網”,覆蓋了歐洲全境,形成了貫通歐亞大陸的國際運輸大動脈。

中歐班列作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開闢了廣大內陸地區開放發展的新通道。我國河南鄭州、重慶等城市的外向型産業在中歐班列開行後,實現了年均30%左右的增長;波蘭羅茲、德國杜伊斯堡等城市伴隨中歐班列的發展,當地生産的特色産品搭乘中歐班列大量銷往中國。

中歐班列可以作為“生命通道”保障産業鏈供應鏈安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海運空運受阻,國內中歐班列運營平臺主動對接企業出口需求。2022年以來,已累計開行“定制班列”1150列,有效降低了新冠肺炎疫情對國際産業鏈供應鏈穩定的衝擊影響。

大力促進中歐班列通關效率提升

近年來,海關高度重視並積極支援和促進中歐班列發展,推動通關便利化。

出臺支援中歐班列發展的十條措施,包括支援企業自主選擇通關模式、支援開展艙單歸併減少報關次數降低報關成本等,促進中歐班列發展和通關便利。

加強資訊化系統建設提高作業效率。全面推廣應用鐵路艙單、鐵路運輸工具管理系統,實現海關與鐵路部門資訊交互全程無紙化,減少企業需派員到現場遞單、海關人工審核確認等紙質作業環節,提高鐵路口岸通關作業效率。

積極支援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建設。海關會同鐵路部門推動實施鐵路進出境快速通關業務模式,提高中歐班列境內段轉關運輸通行效率和便利化水準。同時,海關積極加強與財政部、稅務總局的協作配合,推動以西安國際港務區鐵路場站為啟運港,新疆阿拉山口、霍爾果斯鐵路口岸為離境港的陸路啟運港退稅試點落地實施,增強集結中心功能。

推進中歐班列資訊化、數字化

幾年來,國鐵集團不斷推進與海關等行政部門及國外鐵路的資訊共用,推進中歐班列資訊化、數字化,提升運輸效率和服務水準。

實現了國際聯運辦理流程的電子化。2016年,國鐵集團開發了國際聯運需求自動受理功能,實現了客戶網際網路提報需求,外方鐵路受理結果經網際網路反饋。2017年,開發了國聯運單填制功能,實現了貨協運單、國際貨協/國際貨約統一運單兩種紙質國聯運單的100%電子填報和列印。

實現了與俄羅斯、哈薩克、蒙古鐵路間資訊交換。2017年4月,中俄兩國鐵路正式簽署數據交換協議,並於2018年8月正式開展進出境貨物運單和列車編組資訊交換。2019年,中哈、中蒙資訊交換快速推進。通過與外方鐵路的資訊共用,大幅提升了口岸站單證交接和運輸組織效率。

實現了與海關全面協同作業。國鐵集團與海關總署共同推動無紙化通關,組織研發了“數字口岸”系統,通過數字口岸系統,代理企業可提前查看運輸和到達資訊,足不出戶完成海關申報、鐵路流向變更等聯運手續。根據國內外發車資訊,客戶可提前辦理海關手續,大幅縮短了通關時間、提升了作業效率。

目前,國鐵集團正在與多國鐵路公司協商推進基於雙方電子簽名互認的無紙化運輸。同時,在中歐班列運輸聯合工作組合作機制下,有關各方正在研究各國鐵路開展區塊鏈資訊追蹤的實施方案,將進一擴大資訊共用的範圍,為客戶提供更多便捷服務。

(責任編輯:園區投稿01)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