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務小微提質增效

時間:2022-07-27來源 : 經濟日報作者 : 王寶會

在國新辦近日舉行的2022年上半年銀行業保險業運作發展情況新聞發佈會上,銀保監會新聞發言人、法規部主任綦相介紹了上半年普惠金融工作,特別是小微金融服務的相關情況。“在過去幾年高速增長的基礎上,今年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整體上繼續保持著快速增長的良好態勢,到今年6月末,全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55.84萬億元。”綦相表示。

今年以來,銀保監會持續加大金融助企紓困力度,先後為中小微企業出臺一系列紓困舉措,全力支援穩住宏觀經濟大盤,著力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推動銀行業保險業實現高品質發展。那麼,金融機構是如何為小微企業出實招的?哪些舉措值得推廣?

銀行加大支援力度

近年來,金融機構不斷加大對小微企業、“三農”等普惠領域的金融支援力度,切實達到量增面擴價優。從規模上看,金融服務覆蓋範圍進一步擴大。

“普惠型的小微企業貸款餘額21.77萬億元,同比增速22.6%。較各項貸款的平均增速高出11.69個百分點。有貸款餘額客戶數達到了3681萬戶,同比增加了710萬戶,力度是很大的。”綦相表示,今年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量達到了2.69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100億元。這些數據都反映出,今年以來對小微企業貸款支援力度總體比去年有所加大。

“受定向降準、‘兩增兩控’差異化考核等政策支援的推動,我國普惠金融領域的信貸投放力度不斷加大,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普惠涉農貸款餘額等規模不斷擴張,增長速度明顯高於總體貸款增速。”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原曉惠表示,從融資成本上來看,銀行業金融機構對普惠金融領域的貸款利率明顯下降,減費讓利力度加大。普惠小微貸款利率近幾年持續保持下降態勢,上半年全國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5.35%,較2021年全年下降0.35個百分點。

銀行機構圍繞普惠金融客戶的不同特點和需求,紛紛加大産品供給力度及開發多項專屬貸款産品。建設銀行開發設計“小微快貸”“個人經營快貸”“裕農快貸”“交易快貸”和“善貸”5大産品體系及多項專屬貸款産品,提升客戶需求滿足能力和服務效率。“郵儲銀行堅守服務‘三農’、城鄉居民和中小企業的定位,立足自身資源稟賦,持續提升普惠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可得性和滿意度。借助‘小微易貸’‘極速貸’等線上産品,開發了稅務、發票、工程、外貿等10余種業務模式,滿足小微企業各類融資需求。截至2022年3月末,郵儲銀行線上小微貸款産品餘額8692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2%。”郵儲銀行副行長張學文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國務院今年印發《紮實穩住經濟的所有政策措施》,提出六個方面33項措施。其中,在加大普惠小微貸款支援力度方面,將普惠小微貸款支援工具的資金支援比例由1%提高至2%,即由人民銀行按相關地方法人銀行普惠小微貸款餘額增量(包括通過延期還本付息形成的普惠小微貸款)的2%提供資金支援,更好引導和支援地方法人銀行發放普惠小微貸款。

此外,人民銀行今年5月份發佈《關於推動建立金融服務小微企業敢貸願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的通知》,加大對重點領域和困難行業的金融支援力度。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各金融機構要持續增加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製造業等領域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支援培育更多“專精特新”企業。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各金融機構要做好疫情防控下的金融服務和困難行業支援工作,發揮普惠性支援措施和針對性支援措施合力,幫助企業紓困,避免出現行業性限貸、抽貸、斷貸。

優化金融服務質效

今年4月份,全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環比下降了900多億元,引起市場各方關注。但是,從5月份、6月份的數據看,普惠型小微企業的貸款增量分別達到3300億元和9300億元,扭轉了4月份總量下跌的勢頭。

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原曉惠表示,受疫情多點反彈以及國際局勢動蕩等環境影響,今年我國小微企業生産經營面臨的不確定性和發展壓力明顯加大。小微企業普遍資金鏈相對脆弱,流動性較差,部分企業因為資金問題面臨倒閉、破産,對普惠小微貸款整體規模增量帶來一定影響。

為此,銀保監會及時召開了座談會、工作例會,包括大中型銀行的小微金融工作例會、全國小微金融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印發了42條助企紓困政策通知,引導銀行統籌幫扶市場主體。具體來看,為優化金融服務體系,確保有關金融紓困政策順利落地,銀保監會今年6月份發佈《關於進一步做好受疫情影響困難行業企業等金融服務的通知》,強化普惠金融服務。2022年繼續實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兩增”目標,確保個體工商戶貸款增量擴面。鼓勵銀行機構創新信貸服務模式,強化科技賦能,為因疫情暫時遇困行業企業提供更加便捷多樣的服務。

隨著金融科技的廣泛應用,普惠金融服務的便利性明顯提升,金融服務成本和服務效率更加優化。推進金融科技與數字普惠金融結合,用戶不僅能自助操作、自主選擇甚至能參與金融産品的更新定制,還能簡化金融服務流程,提升金融服務效率,更好發揮長尾效應。業內人士表示,通過整合金融機構産品流、資金流、資訊流,向供應鏈上的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貸款既直接服務於實體經濟企業,又進一步促進了普惠金融發展。

目前,數字普惠金融已經成為當前普惠金融發展的主流,更多的小微企業可以以可負擔的成本獲得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建設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副總經理劉英華表示,圍繞“數字、平臺、生態、賦能”發展理念,建設銀行主動變革服務模式,以“金融+科技”謀篇佈局,創新數字普惠新模式,打造普惠金融新生態,紮實推進普惠金融業務高品質發展。

作為普惠金融的提供者,銀行機構應積極創新服務,提升服務小微企業和個體商戶的質效。原曉惠建議,銀行應注重加強信貸風險防控,持續提升風險管理水準,利用好金融科技手段,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增強對貸款風險的識別和管理。此外,銀行也要關注小微企業成長中的金融需求變化,探索對優質成長型小微企業提供差異化、定制化的全生命週期的金融服務,助力小微企業渡過難關並與客戶一起成長,從而夯實客戶基礎。

健全長效機制

小微企業在融資過程中,其癥結在於缺資訊、缺信用、缺抵押,致使傳統金融模式無法為小微企業提供充足的金融供給。專家表示,小微企業難以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信貸支援,不得不利用民間借貸等高利率、高風險的融資渠道來獲得資金支援,對企業長期穩健發展、社會金融穩定都帶來了一定的隱患。

從實踐看,金融機構幫扶小微企業既存在內生動力不充足的問題,也存在外部激勵約束作用發揮不充分的問題。“因此,建立小微金融長效機制,應標本兼治、綜合施策,從體制機制、基礎設施、考核激勵等方面採取針對性措施。”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首先,要改進小微金融服務考核,放寬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和利率等約束,更好地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先破解“融資難”再破解“融資貴”。其次,拓寬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不良資産處置的渠道,豐富處置方式和手段,加快小微企業不良貸款核銷,減輕中小銀行服務小微企業的歷史包袱。最後,加大對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的正向激勵,通過定向降準及再貸款、再貼現等優先支援,提升小微金融供給水準,同時防範信貸供給過度和資金被挪用等問題。

此外,探索信用資訊數據積累機制,對企業形成長期穩健發展的良性迴圈至關重要。劉英華表示,可以探索重塑信用評價模式,以數據資産為企業增信。建設銀行跳出以財務報表評價客戶風險狀況和還款能力的傳統方式,在確保數據合法合規應用的前提下,對內挖掘企業資金、結算、交易等資訊,對外連通工商、納稅、徵信、司法等公共數據以及供應鏈場景數據,對小微企業進行綜合分析、立體畫像,將數據資産轉化為信用資訊,有效破解小微企業資信不完整的難題。

小微企業是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的生力軍,做好科創型小微企業貸款投放,對於深化小微企業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重要意義。科創型小微企業由於傳統抵質押物少,有時難以達到傳統金融機構設置的融資條件。張學文表示,未來要進一步加快普惠金融與科創金融的融合,突破傳統抵質押物的制約,相關機構要進一步完善智慧財産權評估與交易機制,加強各地技術交易市場互聯互通,推動智慧財産權的確權、定價與交易、質押、風控等多方聯動的新模式。

下一步,建立小微金融長效機制,重在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小微金融服務體系,重點是明確大中小銀行機構的不同定位。董希淼建議,對大型銀行來説,應提升其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首貸戶”的考核佔比,降低因其非市場化過度下沉對中小銀行帶來的“掐尖現象”和“擠出效應”。對中小銀行來説,應在貨幣政策、資本補充、資産處置等方面採取更多的差別化支援措施,支援中小銀行穩健可持續發展,鼓勵中小銀行更好地發揮體制機制靈活、貼近市場和客戶等優勢,“門當戶對”地服務好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增強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動力。

(責任編輯:園區投稿01)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