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紅利

時間:2022-06-06來源 : 經濟日報作者 : 顧陽

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是市場主體在新發展階段積極應對挑戰與機遇的主動選擇,更是一項長期而複雜的系統性工程。企業需要持續投入轉型的成本,還可能會遇到更大更多的困難挑戰,對此須未雨綢繆,提前做好準備。

近來,有關內外貿一體化的話題熱度不減。在日前舉行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有關部門負責人就“打通內外貿,構建雙迴圈”專題進行了介紹。此前,商務部等14部門還宣佈正式啟動內外貿一體化試點建設,力爭用3年時間,培育一批內外貿一體化經營企業,打造一批內外貿融合發展平臺,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融合發展的産業集群。

內外貿一體化這個概念,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就有所提及。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貿易領域普遍存在著外貿企業沒有內貿經營權、內貿企業不能經營外貿的現象,有專家對此提出了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建議。不過,當時對內外貿一體化的強調,主要側重點在於推動企業內外貿經營體制的一體化。

上述問題在此後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基本得到解決,但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要求再次被提及。不過,在出口市場持續多年“高歌猛進”的強勁勢頭下,企業對於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願望,似乎並沒有那麼強烈。

這一狀況直到近年來才有改變。中國外貿體量在逐步增大,隨之而來的還有各種貿易壁壘及爭端。雖説中國外貿企業大多是在市場風雨中成長起來的,先天具有韌性足、對市場敏感等特點,但在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第一貨物貿易大國的背景下,外貿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已經發生變化,客觀上需要從規模速度型向品質效益型轉變,這也意味著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時機已具備。

事實上,很多外貿企業近年來已著手開拓國內市場,不少內貿企業也積極利用電商平臺試水海外市場,內外貿融合發展的態勢越加明顯。同時,政府部門也在積極發揮“有形之手”的作用,不斷加快內外貿一體化管理體制構建,努力為內外貿市場對接創造條件。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許多廣交會上的“老外貿”也頻頻出現在進博會、消博會的展會上,一大批既從事外貿又從事內貿的市場主體正不斷成長起來。

儘管內外貿市場的規模在日益壯大,但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短板仍十分明顯。比如一體化調控體系不夠完善,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不夠強,內外貿融合發展不夠順暢等,內外貿一體化的進度還不能完全適應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要。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外貿産業鏈供應鏈受到持續衝擊,進一步加深了企業對於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認識,越來越多的外貿企業變“被動轉”為“主動轉”,希望能抓住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紅利,贏得更多發展商機。

然而,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不僅是市場主體在新發展階段積極應對挑戰與機遇的主動選擇,更是一項長期而複雜的系統性工程。從這個意義上看,內外貿一體化一方面是制度紅利,另一方面也是一場“自我革命”。對於外貿企業而言,全面協調持續推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不僅可以幫助企業走出原有的“一畝三分地”,還可以通過“買全球、賣全球”,進一步提升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企業需要持續投入轉型的成本,從更換設備、調整生産線到“內外無別”標準的建立,從數字貿易、綠色貿易賦能到行銷渠道的重建,從傳統的貼牌代工到新品牌的創立推廣,肯定不會一路坦途,可能還會遇到更大更多的困難挑戰,對此須未雨綢繆,提前做好準備。

(責任編輯:園區投稿01)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