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長企業是助力江蘇創新發展的動力源泉

時間:2022-03-18來源 : 新華日報作者 : 笪穎

新發展格局下,高成長企業作為新技術、新業態的代表,已成為推動區域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力量。一個地區的高成長企業數量越多,就表明這一地區的創新活力越強、發展潛力越大。那麼,就具體的區域和地區發展而言,高成長企業的網路化分佈與空間集聚是否蘊含著某些客觀的演化規律?其相互關聯的企業之間是否表現出了某些共性的發展特徵?

3月15日下午,南京市社會科學院“高成長企業研究博士工作站”(以下簡稱“工作站”)和江蘇省揚子江創新型城市研究院“創新力與高成長企業研究中心”聯合發佈系列成果之《高成長企業發展研究——江蘇省高成長企業空間集聚與關聯》,從空間視角系統闡述了江蘇省高成長企業的空間發展格局與路徑演化規律。該書為工作站繼《高成長企業發展研究報告——以南京為例》之後推出的年度第二本專題研究報告。

高成長企業網路指數越高,

城市的創新力越強

據了解,“高成長企業研究博士工作站”是南京市社會科學院于2020年7月在南京市委宣傳部大力支援下創立的社科智庫平臺,2021年8月被江蘇省政府研究室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授牌為“江蘇省高成長企業研究博士工作站”,重點以高成長、高品質發展的企業為對象,圍繞創新模式、成長指數、空間集聚、創新發展路徑上持續展開研究,旨在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豐富的成果參考。

作為新書的第一作者,工作站主任、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員、江蘇省揚子江創新型城市研究院特聘專家鄭瓊潔表示,在流動空間時代,城市和企業發展不僅依賴於自身的存量資源,更需要吸引和利用好外部資源,網路範式已成為探索城市與區域發展的重要途徑。以獨角獸、培育獨角獸和瞪羚為代表的高成長企業,依託其獨有的商業模式和核心科技,不斷開拓新區位窗口,構建資源共用或互補的企業網路,匯聚資金、市場、資訊、技術、知識、人才等資源,已成為培育新經濟增長點和激發區域創新動能的中堅力量。

2020年,工作站團隊推出著作《高成長企業發展研究報告——以南京為例》,從企業理論、國際、國內和南京的統計數據以及南京的高成長企業案例的角度,深入剖析了區域內高成長企業的發展規律和經驗。而此次發佈的新書《高成長企業發展研究——江蘇省高成長企業空間集聚與關聯》,則是該工作站團隊在南京高成長企業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將研究領域拓展至江蘇省,從空間視角研究了高成長企業的空間集聚與關聯現象。

作為新書的第二作者,工作站副主任、南京財經大學副教授、江蘇省揚子江創新型城市研究院特聘專家戴靚説,雖然近年來高成長企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其對社會經濟的提振作用已引發學界和社會的廣泛關注,但是從空間網路視角,系統性探討高成長企業在各城市網路化發展規律的研究尚不多見。因此,新書率先基於空間網路這一視角,研究了區域高成長企業的網路分佈和演化,構建了高成長企業網路指數,從流量思維探索了高成長企業在城市集聚創新資源中的重要作用,反映了特定高成長企業的全局影響力和綜合創新力,更體現出研究的差異性和獨特性。根據書中研究,城市的高成長企業網路指數越高,其對外的經濟輻射和協同創新能力則越強。

除“新視角”外,新書還從國家(中國)、省域(江蘇)、城市(南京)三種不同空間尺度,由面到點全方位、“多尺度”闡述江蘇省高成長企業的空間集聚與關聯特徵及其演化規律。全書既總結了所有高成長企業樣本的綜合發展情況,也從三種類型、七大産業、三大區域“分層次”介紹了高成長企業的空間集聚與關聯特徵,讓讀者既能找到高成長企業網路發展的共性,也能結合所在行業找到相關領域企業高品質發展的特性。

江蘇高成長企業發展整體向好,

行業分佈集中度不斷提升

《高成長企業發展研究——江蘇省高成長企業空間集聚與關聯》一書在綜合分析篇中,主要介紹了江蘇省高成長企業的發展現狀、空間網路關聯演化與影響機制。通過回顧2018至2020年江蘇省高成長企業的發展情況,新書首先指出,就總體來看,江蘇省高成長企業的發展整體向好,行業分佈集中度不斷提升,高成長企業所屬行業變化與時代發展背景契合。其次,該部分介紹了研究所採用的理論基礎,以及基於鏈鎖網路模型的跨城企業網路構建,揭示了江蘇省高成長企業在全國以及省內的發展路徑演化,以及江蘇省高成長企業網路化佈局發展的影響機制。

研究顯示,作為經濟大省,同時也是創新大省,江蘇近年來尤為重視新經濟的發展,高成長企業已成為支撐與成就江蘇省創新發展的動力源泉。2018-2020年,江蘇省高成長企業呈現持續性迅猛增長。從2018年的422家,到2020年的612家,增長率高達45%。不僅如此,江蘇省高成長企業近三年分支佈局逐漸從省內拓展至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關中及成渝地區,企業網路佈局更加密集,影響力迅速擴大。

研究團隊建議,面向“十四五”,江蘇省要將新經濟作為産業轉型升級的關鍵突破口,依託不同城市的優勢産業,充分發揮高成長企業的創新作用,加快建設在全國具有典型意義的“高成長企業集聚高地”。一要優化城市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載體,著力解決制約科技創新提升的根本性問題,增強創新要素流動,促進創新要素有效配置,推動市場活力和創新動力相輔相成。二要以創新對接、産業連結、空間銜接的全貫通方式,建立智造技術研究中心(級別)、合作開發中心(形式)和産業應用中心,充分發揮“科技”到“産業”的創新內迴圈機制,提速高精尖科技成果産業化和示範推廣,提升專特優新科技成果商業化和影響力。升級城市工業智造應用示範區。三要立足未來産業佈局,設立城市中央尖端工業智造應用中心,聚焦工業智慧裝備、智慧工廠、智慧服務等前沿應用場景,鼓勵高成長企業更高效率參與變革技術産業化進程。設立未來城區智慧應用中心,匯集高成長企業參與超前市場化應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助理、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倪鵬飛在為新書做推介時表示,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高成長企業的高品質發展已成為引領産業升級的重要引擎。一方面,諸如人工智慧、生物醫藥、智慧物流等新業態高成長企業正在重塑行業格局、引領産業變革;另一方面,高成長企業普遍具有高附加值、低能耗的特徵,有助於促進經濟增長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鋻於高成長企業的出現背景是新經濟,而新興經濟的發展動力源於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産生的對新興技術的需求,其最核心的本質變化是資訊社會的形成,倪鵬飛認為,高成長企業空間網路連結是促進高水準雙迴圈的重要載體。基於物聯網技術和網際網路技術的融合,網路空間已更多地融入了全球産業鏈,通過在全世界範圍內實現跨空間、多中心地生産産品,直接實現了跨國生産和定制,從而帶來了經濟結構的重塑和資源配置方式的改變。

與此同時,倪鵬飛還提出了“高成長企業創新發展是地域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觀點,認為以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為代表的高成長企業的爆發,能夠顯示一個城市整體科技創新實力的提升。

聚焦“專精特新”,

為研究深化打開新思路

新書發佈之際,南京市社會科學院“高成長企業研究博士工作站”還特別聚焦“專精特新”企業的創新成長,邀請南京大學産業經濟學系副主任、教授巫強,南京財經大學科技創新智庫基地首席專家、教授楊向陽,江蘇省委黨校經濟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周曉平,巨鯊醫療集團董事長王衛,南京雲創大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沈大為各自發表看法,為此後的第三本新書創作及研究提供思路與建議。

巫強表示,“專精特新”企業競爭力的根本來自於創新。與領軍企業的創新之路不同的是,“專精特新”企業往往作為領軍企業的“配套”,需要與領軍企業開展協同創新,或基於提升産品性能和鍛造成本優勢的考慮,需要在領軍企業指導或約束下進行創新。甚至部分“專精特新”企業在起步階段,可能是以模倣創新為主,之後才逐步轉變為自主創新。但從長遠的角度看,現在的“專精特新”企業有一定的可能在未來成長為領軍企業。

此外,對“專精特新”企業政策效果的評估是未來政策調整和優化的基礎。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和理論研究者需強化彼此間的合作,在研究的基礎上,共同對“專精特新”企業的認定方式、相關政策的實施方式進一步優化,以便為培優育強“專精特新”企業提供更為科學、寬鬆和適宜的政策“土壤”。

楊向陽對此持類似看法。他認為,厚植“專精特新”企業的創新因子,一是要進一步優化“專精特新”企業的營商環境。對標國際一流,瞄準國內領先,在繼續改善市場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基礎上,著力在法律政策環境和政務環境上下功夫,重視和加強省內各城市之間的營商環境建設經驗交流與學習互動,著力推動全省不同城市營商環境的均衡化。二是要進一步聚焦“專精特新”企業的現實發展需求。根據企業的行業屬性、成長階段、發展定位等特點,給予其更加精準化的政策扶持設計,努力提高政策供給與企業實際需求的匹配度。三是要進一步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後備力量。立足中長期發展格局,在考量現有“專精特新”企業遴選標準和條件的基礎上,設計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發展策略,加大動態遴選工作力度,對於在部分指標已達標的企業給予適當鼓勵和支援,將其納入全省“專精特新”企業儲備庫。

周曉平提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已成為我國産業鏈韌性和競爭力提高的發力重點。江蘇不僅是製造業大省和創新資源大省,也是在全國率先開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的省份。為更好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持續穩定發展,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提高制度與服務的有效供給:以利益共用機制促進創新共同體穩定成長,賦能企業持續創新;以市場應用助力企業發展壯大,幫助企業渡過近期多重難關;以個性化滴灌服務為導向,解決企業發展所遇痛點和堵點。

王衛結合巨鯊醫療集團的發展實踐提出,對於“專精特新”企業而言,“深耕”是永恒的主題。企業必須在“專精”“去噪”的過程中,耐住寂寞,敢於堅持,不斷打磨出自身的長板和特色。

沈大為則從市場機遇和産業前景的角度,闡述了企業發展的需求空間,認為技術創新需要長期的積累和提煉,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不斷構建起核心技術的“護城河”。

(責任編輯:王鳳臣)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