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嬌玉:“焊”衛國産鐵路貨車品質

時間:2022-03-14來源 : 科技日報作者 : 李麗雲

嬌小臉龐、藍色工衣、一頂安全帽,40歲的趙嬌玉人如其名,在電焊火花四濺的工廠,她時而拿著手電檢查車型的焊接狀態,時而攤開圖紙仔細鑽研焊接佈局……

見到記者,這位中車齊車集團齊齊哈爾車輛有限公司工藝技術部焊接工藝師連忙擺手,示意記者不要靠近。“電焊火光容易灼傷眼睛。”趙嬌玉説。

幹焊接工藝的女性少之又少,可趙嬌玉卻在這行幹了13年。“我主要負責檢驗鐵路貨車的焊接品質,讓每道焊縫都合乎標準,就是我的使命。”她説。

近年來,趙嬌玉多次承擔國家重點項目,先後主管完成了三十余種國家主要鐵路車型的焊接工藝準備及現場工藝指導工作。前不久,因工作業績突出,她榮獲2021年度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將所學應用在生産一線

2009年,從瀋陽工業大學研究生畢業後,趙嬌玉就進入中車齊車集團齊齊哈爾車輛有限公司貨車分廠進行焊接工藝指導。

在這裡,90%的員工都是男性,有人告訴趙嬌玉,“找個管理崗位做吧,何必整天在生産現場奔波,而且你學歷這麼高,幹管理崗位綽綽有餘”。

“可我是學焊接工藝的,轉了別的,總覺得沒有用武之地了。”從上崗至今,趙嬌玉從沒有離開過焊接工藝管理,“我要把在學校裏學的都用出來”。

開始從事焊接工藝指導工作時,趙嬌玉偷偷哭過多少回。下車間,她發現焊件有問題,便給工人指出來,有人就不高興了。“他們不管你是誰,説話比較直。那時自己剛畢業,臉皮比較薄,聽不了這些話,下班後常哭。可哭過之後,自己便檢討起來,或許是自己説話太學生氣了,語氣也比較生硬,換誰都不愛聽。”她回憶道。

後來,趙嬌玉便換了個工作方式,先和工人們“混熟”。平日裏,她常到生産一線去,看到哪個工人倒不開手,她便上去幫一把;與工人一起鑽車底、爬車頂,有時一趟車間走下來,她的工裝也變得“五彩斑斕”。工人們看到這樣一個小姑娘,願意與他們一道工作,慢慢地開始接受趙嬌玉。

初出茅廬敢啃硬“骨頭”

馱揹運輸車是一種特種貨車,也是為國家重點研發項目設計的車型,其結構複雜、製造要求高,對其進行品質保證難度極大。

這項質保任務下來,部門裏很多人都不敢接。此時,初出茅廬的趙嬌玉,卻向領導提出她想試試。“沒試過,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強大。”她説。

此後,趙嬌玉將自己“埋”在圖紙和工藝書裏。在馱揹運輸車設計階段,趙嬌玉就全方位介入,與設計師一起對車輛部件進行工藝可行性分析,優化産品結構;針對複雜構件,採用焊接倣真分析軟體提前進行變形預判,提升産品製造工藝可靠性;開展焊接操作適應性試驗、新材料焊接工藝評定等試驗,制定專項焊接作業要點及焊接工藝要求,保障生産順利進行。

那段時間,趙嬌玉常常是白天在生産一線,晚上回家安排好孩子後,再返回單位加班。“不少人覺得有了孩子就顧不上事業,我反而覺得生娃後更有幹勁兒了。因為時間、精力有限,不論是工作還是帶娃,我都要追求高效,幹得反倒比以前更快了。”她説。

系統編制焊接數據庫

到了2016年,趙玉嬌參與了一項公司重點技術管理項目——焊接工藝評定及焊接工藝規程基礎數據系統構建。

焊接工藝評定是整個焊接工作的基礎,而且評定是具有針對性的,不同標準要求不盡相同。“如果按照每套標準都進行一遍評定,並以此來構建數據庫,成本無疑是巨大的。如何節約成本,使一項評定發揮出最大效用,是我們首要攻克的難題。”趙嬌玉回憶道。

她帶領同事系統整理出大量的評定資料和文件,然後與大家仔細查閱研究國際、國內標準,對比不同標準要求的差異,並在統籌常用材料、典型接頭以及工藝方法的基礎上,大膽提出“1+1>2”的工作方案,即用1塊試板加1組檢驗滿足2種以上的標準要求,最大限度地縮減了評定數量。

此後6年,在該數據庫的幫助下,公司已累計完成焊接工藝評定450余項、節約成本171萬元。同時,趙嬌玉還帶領同事建立焊接工藝規程基礎數據系統,編制出公司通用的、唯一編號的焊接工藝規程434項,進一步促進了現場焊接操作管理的規範化,為公司産品研發、焊接技術人才培養、焊接工藝經驗傳承以及生産焊接工藝制定等提供了實踐數據支援。

積極實踐的同時,趙嬌玉還將所思所想記錄下來。多年來,她在《電焊機》《焊接技術》《鐵道技術監督》《機械製造文摘——焊接分冊》《軌道交通裝備與技術》《機車車輛工藝》等多個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

“作為工藝技術人員,在工作中遇到難題是不可避免的。”趙嬌玉説,“每一次的攻堅克難,都是難得的自我提升機會,從中不斷思考、總結、積累就能快速進步。未來,我將繼續努力,為打造出高品質國産鐵路貨車不懈奮鬥。”

(責任編輯:王鳳臣)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