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創新的力量——基層工匠走上“代表通道”講述攻堅克難故事

時間:2022-03-09來源 : 科技日報作者 : 符曉波

8日8時,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舉行第二場“代表通道”採訪活動,來自基層一線的9位代表受邀分享他們的基層故事,其中三位來自生産製造業的代表動情講述他們在車間一線、核心技術等領域攻堅克難、大膽創新的故事。

他們的奮鬥經歷令人心潮澎湃,他們用實際行動向眾人詮釋著“科技自立自強”必定有我,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離不開每個人的奮勇爭先。

“斷指鐵人”王尚典:小工種一樣響噹噹

“在我的字典裏,就只有精益求精,一精再精。”當遼寧團代表、中國石油錦西石化公司的車工王尚典伸出殘缺的左手時,在場的人們無一不動容。這位在意外中失去右手大拇指,被評定為四級傷殘的工人憑藉自己“獨有的手法”,自強不息,不斷突破,榮獲全國車工冠軍,站上全國最高的領獎臺。

“在2000年,我入廠後的第一次操作,感受著零件在自己手中誕生的成就感,我便深深迷上了車工技術。”王尚典講述,縱使失去了一根手指,他也毅然決然地回到車床旁。“我通過優化工藝、刀具來彌補與別人的差距,我嘗試著用食指掌控主導,創造出了我獨有的測量手法,從這時候起,堅忍執著就成了我新的標簽。”

克服身體劣勢要比其他人有更多倍的付出,王尚典沒有怨天尤人,沒有絲毫氣餒,他堅持在自己的崗位上奮勇爭先,發光發熱。其間,王尚典牽頭成立了創新工作室,帶領團隊解決了很多生産難題,還包括跨企業的難題攻關,其中“彎環機的拓展加工”“快速調整立式車床錐度誤差”等幾十項創新成果已應用到生産中,創效超過2000萬元。

如今,王尚典先後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等省部級以上榮譽30多項。“我向所有人證明,我們石油工人都長著鐵人的骨頭,小工種也一樣響噹噹。”接受採訪時,他眼裏透露著自信的光,“我有決心和信心為維護國家能源安全、産業安全貢獻更大的力量。”

紡織女工王曉菲:用創新和努力擦亮中國品牌

“憑藉不斷增強的創新實力,現在越來越多的創新紡織産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德州恒豐集團高級技師王曉菲在“代表通道”上介紹,前不久,中國體育代表團的禮儀服飾、奧運健兒身穿的防切割滑冰服、定製版納纖膜防護口罩等都來自自己的家鄉。這些産品的問世與無數紡織工人默默耕耘、不斷創新突破息息相關。

王曉菲就是其中的一員,她來自山東德州,已在細紗車間工作19個年頭。紡織車間噪音大、環境差、三班倒,長期辛苦的車間一線工作經歷沒有磨滅王曉菲苦心鑽研、投身創新的激情,反而讓她更深刻地體會到,“工匠精神既存在於‘高、精、尖’的産業和領域,也在每一個普普通通的車間裏發光出彩。”

為了提高企業的生産效率,緩解兄弟姐妹的勞動強度,2007年,王曉菲和同事一起,經過兩個多月的反覆研究、試驗,創造出“緊密紡繞皮輥斜接頭操作法”,突破了傳統的正向抵管接頭法。應用之後,一個車間43台車每班用工減少了6人,而每天的産量增加了一噸多,同時紗線斷頭率下降了近五成。

奮鬥不息,創新不止。截至目前,由王曉菲領銜創造的5個操作法經過在全國紡織産業論壇上展示,在更多工廠得到推廣。現在,王曉菲所在的公司成立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王曉菲技能大師工作室”,她把自己掌握的所有技能,傾囊相授年輕員工,更多的紡織工人通過她的幫助獲得了省勞模、被評為首席技師。

“這就是創新的力量。”王曉菲説,只要堅持創新引領,傳統産業也是朝陽産業,作為新時代的紡織女工,她堅信用創新和努力,將有更多中國紡織製造品牌閃耀世界舞臺。

“裝備人”陸文俊:關鍵核心技術必須靠自主創新

“創新發展,關鍵在人。”來自黑龍江團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陸文俊從事機械裝備製造30多年。如今作為一名企業管理者,他在“代表通道”動情地分享了一代代“裝備人”攻堅克難、鍥而不捨、敢為人先的創新故事。

在談及核電常規島百萬千瓦整鍛低壓轉子的研發過程時,他回憶道,“為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的手裏,我們抽調近百名骨幹技術人員進行攻關,分析上千組性能、上萬個參數,歷經近10年的苦心鑽研,最終研製出了代表熱加工最高水準的核電常規島百萬千瓦整鍛低壓轉子,擺脫了受制於人的境地。在驗收現場,全體參研人員熱淚盈眶……”

“我們知道,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必須靠自主創新。”陸文俊説,一代代“裝備人”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在自力更生、艱苦創業中,挺起了民族工業的脊梁;如今,在邁向高品質發展的新征程中,無數80後、90後、00後技術技能人才剛踏出校園就紮根在艱苦的項目一線,鍥而不捨,不斷突破,創造出了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跡。“正是一代又一代‘裝備人’懷揣理想、踔厲奮發、篤行不怠,並且不斷壯大,讓我們更有信心、更有決心發展壯大中國裝備製造業。”

(責任編輯:王鳳臣)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