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博物館推出中國—東盟樂器文化展
佤族樂器斯嘍。記者 宋延康 攝
壯族樂器馬骨胡。記者 宋延康 攝
演奏者現場演奏緬甸塞恩。記者 宋延康 攝
中國和東南亞山水相連,同受季風吹拂。早在萬年之前,百越先民便浮泛江海,穿越驚濤駭浪,以片葉舟楫連接起中國與東南亞的廣闊山海。12月7日,徐徐吹拂的季風帶來遠方動人的樂聲,“季風的歌——中國—東盟樂器文化展”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展出,共展出各類民族樂器133件/套,展期將持續至2025年2月28日。
樂器承載著族群悠久的歷史淵源,而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中國和東南亞地緣相近、人文相通,人們在這片生長著豐富多彩的樂器文化的熱土上,歌唱愛和家園、述説歷史和命運。走進展廳,種類繁多、造型各異的民族樂器讓人眼前一亮,其中既有壯族八音、傣族象腳鼓、佤族斯嘍等中國民族樂器,也有緬甸竹排琴、印尼肯當鼓、馬來西亞薩佩、泰國圍鑼等東南亞民族樂器。
“這件樂器真的太萌了,就像一個長著眼睛和嘴巴的洋蔥頭。”觀眾蔣女士被展櫃裏的佤族樂器斯嘍所吸引。斯嘍主要流行于雲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在當地佤語中,該詞意為心臟。究竟斯嘍會發出怎樣的聲音?蔣女士當即用手機掃描展品標示牌上的二維碼,一段佤族民間藝人用斯嘍吹奏的樂曲緩緩流出,低沉傷感的音色仿佛在傾訴著悲傷之情。
觀眾莫黃茵則對東南亞民族樂器倍感好奇,尤其是展廳裏搭建了迷你舞臺,專門展示由圍鼓、大鼓、六音鼓等樂器組成的緬甸塞恩。“我是第一次看到這麼特別的樂器組合,而且紋飾繁複,金碧輝煌,更像是精美的裝飾品。”讓莫黃茵直呼幸運的是,觀展期間,來自廣西藝術學院的師生現場演奏緬甸塞恩,讓觀眾沉浸于神秘浪漫的東南亞風情之中。
據悉,作為廣西博物館推出的跨年特展,本次展覽以樂器為紐帶,共分為“林籟金韻——風與情的唱和”“樂行倫清——心與音的交融”“山高水長——歌與詩的迴響”三個單元,直觀展示了中國和東盟國家獨特的傳統樂器和風俗人情,不僅是一場樂器的盛宴,更是了解中國與東盟地區文化交流的窗口。
“中國與東盟國家雖然文化背景各異,但彼此之間存在豐富的交流和互鑒,尤其是在音樂領域,許多樂器都蘊含對自然的崇敬與禮讚,擁有相同的情感共鳴。”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黨委副書記唐劍玲表示,希望通過音樂文化構建起中國與東盟人文相通的橋梁,讓觀眾從中感受到音樂跨越山海、觸人心弦的力量,體會到文化的多樣性與包容性。(記者 陳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