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展盛景 以樂為橋促融通——第十三屆中國—東盟(南寧)音樂周綜述
用音符溝通世界,以音樂交流民心。11月11日,為期6天的第十三屆中國—東盟(南寧)音樂周在邕圓滿落幕。本屆音樂周舉辦了19場精彩紛呈的音樂會以及學術講座、高峰論壇等衍生活動,為觀眾帶來了高水準的音樂享受,展現了中國和東盟音樂文化的多元融合和新音樂的創作研究,促進了國內國際音樂文化的交流與互動。
文化成果交流互鑒
美美與共燦爛篇章
第十三屆中國—東盟(南寧)音樂周所演奏的作品多來自中國與東盟各國,向觀眾展示了不同國家的音樂魅力,體現了多元音樂相互遇見、彼此成就的美好境界。同時,音樂周通過音樂交流的形式,增進了各國人民之間的情感聯繫,書寫了“美美與共、交流互鑒”的燦爛篇章。
本屆音樂周邀請了500多名中外音樂家到場演奏、演唱。其中,越南為主題國,越南河內愛樂樂團等越南優秀樂團為觀眾帶來了3場專場音樂會。
“我們100多位越南藝術家獻上了交響樂、民族樂等類型的專場演出。中國—東盟(南寧)音樂周已成為一種傳統,是在地區和國際上享有盛譽的文化活動。在音樂周中,每個國家都盡情展現獨特的音樂風格。”越南文學藝術聯合會主席杜洪軍表示,音樂是一門不需要翻譯的藝術,通過音樂的形式,人們的心可以連接在一起,從而搭建起各民族間的友誼橋梁和文化橋梁。
音樂周上展示的音樂作品國別多樣、類型豐富,高水準的音樂表演帶來一場又一場聽覺盛宴,讓觀眾通過音樂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魅力。具體的表演場次包括交響樂作品專場音樂會、電子音樂專場音樂會、聲樂新作品專場音樂會、嗩吶型制樂器專場音樂會、民族管弦樂作品專場音樂會、竹笛原創作品專場音樂會、歌劇《故鄉》音樂會版專場音樂會、印度尼西亞萬隆國立藝術文化學院甘美蘭專場音樂會,以及來自中國、南韓、越南、瑞士、泰國等國家的演奏家們帶來的多場室內樂團專場音樂會。
推介傳統民族音樂
展現各地風土人情
在專場音樂會舉辦方面,本屆音樂周堅持將傳統與現代結合,讓民族與世界融通。在音樂周上,觀眾既能欣賞到許多帶有廣西民族元素的優秀原創作品,也能聆聽到不同國家的傳統民族音樂,了解不同國家特有的傳統樂器形制和音樂文化。
“首場音樂會演奏的作品均為我校教師創作,觀眾可從中發現許多廣西元素和民族元素,如廣西山水風光、民族山歌、劉三姐歌謠等。”廣西藝術學院教授鐘峻程介紹,這些作品還將被帶到國外演出,讓更多人通過音樂的語言了解廣西。
第十三屆中國—東盟(南寧)音樂周還為廣西區外乃至國外的民族音樂提供了展示平臺,包括嗩吶、竹笛等中國傳統民族樂器專場音樂會,以及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傳統民族音樂專場展演。
專場音樂會的舉辦,助力推動民族音樂的發展與傳播,向觀眾展示了不同國家民族音樂的魅力。來自廣西藝術學院的印度尼西亞籍教師仁迪在印度尼西亞專場音樂會上演奏了自己國家的傳統樂器,他表示:“音樂周的舉辦搭建了一個廣闊的舞臺,對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與發展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提供更大展演空間
培育更多音樂人才
通過加強對新創作的現代音樂的推介,本屆音樂周為音樂人才的培育提供了更優良的土壤和更廣闊的傳播平臺,為真正有潛力、有才華的青年音樂家們提供了更大的展演空間。同時,音樂周不斷拓展交響樂和民族樂的觀眾群體,讓音樂進一步走進百姓,讓更多人接觸並感受音樂的魅力。
觀眾熊婭汀在聆聽越南河內愛樂樂團演奏《梁祝》時,感到非常震撼:“他們以高超的水準完成了這部講述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的音樂作品,其中的情感表達和節奏旋律都讓我産生共鳴。”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專業學生唐雪妍説:“音樂周上各國音樂家齊聚一堂,展現了高超的演奏技巧,對我來説是一個寶貴的學習機會。”
借助歷屆中國—東盟(南寧)音樂周的成功舉辦,廣西藝術學院與東盟國家的多所高水準藝術大學建立了穩固的良好合作關係。
“今年的音樂周納入了第二屆中國—東盟(南寧)文化月活動,舉辦規模比往屆更盛大,讓更多群眾共用文化交流成果,推動中國和東盟國家進行更多的文化交流。”廣西藝術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韋俊平表示,期待日後進一步挖掘本地的音樂資源,更好地展示廣西的文化形象,為促進中國和東盟國家的文化交流作出應有的貢獻。
“我們選派了很多越南學生來南寧學習,我也參加過多屆音樂周,欣喜地看到音樂周越辦越盛大,在區域的文化交流活動中享有盛譽,是非常好的中國與東盟各國文化藝術交流的橋梁。”越南音樂家協會主席阮德政説。(記者 吳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