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南寧新聞縣區開發區五象新區節慶活動東盟經濟暢遊綠城

 

南寧市3家博物館晉陞第五批全國二、三級博物館

發佈時間: 2024-08-30 |來源: 南寧市融媒體中心—南寧日報 |作者: 綜合 |責任編輯: 李鑫

日前在呼和浩特市舉辦的第十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産品與技術博覽會上,中國博物館協會正式公佈第五批全國二、三級博物館評估結果,南寧市頂螄山遺址博物館晉陞為國家二級博物館,南寧孔廟博物館、南寧崑崙關戰役舊址博物館晉陞為國家三級博物館。截至目前,南寧市市屬國有博物館共有7家,其中國家一級博物館1家、國家二級博物館1家、國家三級博物館3家。

在博物館裏,每一件藏品都是一個故事,每一次駐足都是一次心靈的觸碰。這些“晉級”的博物館有何特色?在“文博熱”持續發酵的當下,博物館又當如何持續發力,更好地服務公眾?近日,記者探訪了這3家博物館,探尋其中的寶藏奧秘和“晉級”密碼。 

南寧市頂螄山遺址博物館:展示新石器時代貝丘文化

南寧市頂螄山遺址博物館位於邕寧區茶泉大道頂螄山田園風光區內,于2018年12月6日建成並免費對外開放,是一座集文物發掘、保護研究、展示教育和文化休閒于一體,以展示新石器時代貝丘文化為主題的專題性博物館,同時轄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頂螄山遺址以及頂螄山考古遺址公園。

頂螄山遺址是一處保存較好的新石器時代內河流域淡水性貝丘遺址,遺址分佈面積約5000平方米,是目前廣西境內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文化內涵最豐富的新石器時代內河淡水性貝丘遺址,年代為距今6000—10000年。 

頂螄山遺址博物館建築面積3650平方米,展廳面積1300平方米,設有“採集漁獵者的天堂——頂螄山文化專題陳列”,展覽以實物展示為主,場景復原及聲光電輔助手段為輔,採用多種現代展覽技術,再現南寧頂螄山先民波瀾壯闊的遠古傳奇。當觀眾進入展廳,首先會來到“序廳”單元展區,透明的墻體設計,加上獨特的文化符號,散發出遠古文化的永恒與凝練的氣息;“先民與貝丘”單元展區展示洞穴貝丘遺址、海濱貝丘遺址以及河旁貝丘遺址;“聚落與文明”單元展區利用建築頂部通透的天光造型,製造出一個獨立的展示空間,地面採用了遺址考古復原的形式,展示頂螄山遺址的發現和遺址分區,觀眾可了解頂螄山遺址的發掘過程等;進入“富足與愜意”單元展區,以大型景觀復原的形式為主要展示手段,景觀中真實再現6000年前南寧先民漁獵而食的生活環境,並借助圖文版式及俯視櫃等展陳方式,形成有趣多變的視覺風格;最後一個部分是“生命與天堂”單元展區,主要以頂螄山遺址為核心,展示古代先民的喪葬習俗、文化傳承和精神信仰等內容。

頂螄山考古遺址公園面積約17萬平方米,包括遺址現場保護區、場景模擬展示區、遺址模擬展示區、公眾考古體驗區、開放式戶外草坪、濱江看臺等,是一處以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為主要功能、兼具休閒觀光功能的考古遺址展示區。頂螄山考古遺址公園于2022年獲評首批廣西考古遺址公園。

頂螄山貝丘遺址保護展示區是南寧歷史文化底蘊和地域性文化特徵的一張重要名片,成為公眾了解頂螄山文化的窗口。

頂螄山遺址博物館自建立以來,不斷完善庫房管理及建設,採購文物庫房相關設施設備,初步建立文物修復室;累計徵集與史前貝丘文化有關的蚌、石、陶、骨類歷史文物700余件,豐富文物數量及藏品類型,奠定研究基礎;重點推進頂螄山考古遺址公園文保項目,落實考古遺址公園設施養護及完善工作。

近年來,頂螄山遺址博物館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加強頂螄山文化及南寧歷史文化宣傳。線上製作“有聲博物館”,錄製《廣西故事——探秘頂螄山》《宜居南寧——頂螄山》等紀實片。線下深入開展歷史文化進校園、進地鐵、進漫展、進商圈、進社區、進鄉村、進機關單位等活動200場次,接待到館參觀人數超60萬人次。其中,在南寧地鐵3號線開通為期一個月的“頂螄山文化”宣傳主題專列,是廣西首輛以博物館歷史文化為主題的地鐵專列,宣傳總關注量279.8萬人次。 

頂螄山遺址博物館致力於打造博物館“歷史第二課堂”,先後開發“考古家體驗營”“漁獵採集者的天堂”兩個主題系列課程,開展“螺螄堆裏讀歷史”系列教育活動,受到廣大中小學生及家長的喜愛。

結合傳統節日民俗及博物館特色,頂螄山遺址博物館還策劃推出“穿華裳觀展覽”“露天影院賞明月”“粽情貝丘”等節日特色系列活動近130場。

此外,頂螄山遺址博物館以館內文物藏品、考古成果等為設計元素,自主研發“你好蚌蚌”系列鑰匙扣、“頂螄荏苒”書籤套裝等特色文創紀念品11類40款,其中5款文創産品榮獲2023年“廣西有禮”特色旅遊商品創意設計大賽銅獎,並獲得2023年中國特色旅遊商品大賽競選資格。 

南寧孔廟博物館:嶺南地區最具規模的儒家文化展示中心

南寧孔廟博物館位於青環路9號,是一所利用孔廟文物建築設立的、融儒學文化和建築藝術為一體的專題性博物館。原址在興寧區民生路南寧飯店,2011年1月遷建完成並對外開放。

南寧孔廟始建於北宋皇祐年間(1049—1054年),歷經歲月的風霜與多次遷徙的波折。從昔日倉西門外沙市的一隅之地,到如今青環路旁矗立的宏偉建築群,南寧孔廟不僅是南寧乃至廣西文化興衰更疊的見證者,更是一座跨越時空的文化橋梁。 

南寧孔廟博物館佔地面積45.6畝,建築面積3500多平方米。踏入孔廟,瞬間仿佛跨越了千年的時光隧道。其主體建築群嚴謹地沿中軸線自南向北鋪展,依次為欞星門、狀元門、狀元橋、泮池、大成門、大成殿,直至崇聖祠與明倫堂,每一處都承載著匠人的精湛技藝與不朽匠心。大成門兩旁為名宦祠、鄉賢祠,明倫堂兩旁為尊經閣、敬一亭,主體建築東西兩側還設東西廡、東西齋、更衣所、省牲所等。博物館現有文物藏品2536件/套,其中二級文物36件/套,三級文物181件/套。基本陳列為南寧儒學文化展,內容包括紅陶孔子聖跡圖展、中國歷代官服展、明清傢具展、科考復原展、中華嘉禮婚冠禮、南寧孔廟館藏瓷器展、論語碑廊、南寧歷史碑刻等,分別位於崇聖祠、東廡、西齋、明倫堂、西廡等展廳。 

南寧孔廟集奉祀孔子先師、文化傳承、國學教育與研究于一體,為南寧市重要的歷史人文景觀,是嶺南地區最具規模的儒家文化展示中心。南寧孔廟博物館積極利用自身獨特資源優勢,開展開筆禮、成人禮、孝親感恩禮、漢式婚禮等傳統文化宣傳推廣活動,舉辦一年一度的新春文化廟會、中國—東盟孔子文化周,每月結合傳統節日開展“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每週六開展周周啟禮,同時開設南寧家風館,打造“年年大活動、月月中活動、周周小活動”和家風宣傳陣地品牌。 

南寧孔廟博物館開館至今,累計開展各類傳統文化活動千余場,參與群眾約25萬人次。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活動,讓遊客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成為南寧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 

南寧崑崙關戰役舊址博物館:廣西首家抗戰專題博物館

南寧崑崙關戰役舊址博物館位於興寧區崑崙鎮南寧崑崙關旅遊風景區內,是廣西首家抗戰專題博物館。館體建築由抗日民族英雄戴安瀾將軍長子、中國工程院院士戴復東先生設計,于2008年建成並免費對外開放。 

南寧崑崙關戰役舊址博物館現有藏品1902件/套,其中三級革命文物36件、自治區革命文物18件。近年來,博物館不斷建立健全文物庫房管理制度,提升文物藏品保管水準,同時建立健全消防安防等制度,制定應急預案,定期開展安全生産檢查、消防安全培訓及演練等,確保場館文物藏品安全和遊客生命安全。2021年,博物館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建設完成,添置專業文物保存環境監測設備、環境調控設備等,並運用物聯網技術建立數據中心,實時跟蹤記錄、保存、預警和調控文物空氣品質參數,使館藏文物的預防性保護水準全面提升。

南寧崑崙關戰役舊址博物館于2015年9月1日對原有展陳進行提升改造,推出基本陳列“血色雄關民族魂”,展覽分序廳、中國抗戰、崑崙關戰役、廣西與抗戰、緬懷英烈五部分,以崑崙關戰役為重點,結合近1000組珍貴文物及歷史照片和30多分鐘真實的歷史影像史料,翔實、全面、生動地展示了中國抗戰、崑崙關戰役以及廣西與抗戰的歷史內容。同時,博物館每年根據重要節點和紀念日,圍繞“愛國主義”“國防教育”“民族團結”等主題,自主策劃、引進專題展覽,開展巡迴展覽。 

南寧崑崙關戰役舊址博物館依託國內保存較完好、規模較大、石質文物較多的抗戰紀念遺址之一的崑崙關戰役遺址,積極開展有針對性的社教工作。借助館內的3D影廳、書畫室、臨展廳等公共服務場所及設施,開展形式多樣、主題鮮明的現場教學交流活動,以及博物館公益研學課堂、研學主題公益活動、“小小志願者講解員”評選;積極開發文創産品,開設網上虛擬展覽,讓公眾更好地“對話歷史,體驗文化”,使社會教育更具真實性、直觀性、廣博性。 

南寧崑崙關戰役舊址博物館開館至今,累計接待中外觀眾400余萬人次。如今,該博物館已成為人們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德育教育的重要基地,對加強民族團結、增進海峽兩岸交流互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記者 莫嵐遠 實習生 班瑩穎 韋蘭玥 羅盈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