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賓陽壯錦——經緯交織 錦上添花
黃愛群在竹籠機上織壯錦。記者 葉子榕 攝
南寧地鐵1號線埌東客運站出入口設計採用壯錦元素,時尚又傳統,體現了濃郁的壯族特色。在南寧,許多建築物和市政設施都用壯錦紋樣進行裝飾,壯錦正通過各種方式向人們展示其厚重的文化魅力。
壯錦與蜀錦、雲錦和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賓陽壯錦起源於漢代,形成于唐宋時期,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壯族民間工藝文化的珍品,是古老而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2010年,賓陽織錦技藝列入廣西第三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賓陽壯錦作為廣西壯錦的代表,歷史悠久,工藝精湛。其傳承保護與發展情況如何?記者深入賓陽縣一探究竟。
在創新中保護和傳承
棉紗為經、絲絨為緯,通經斷緯、巧妙交織……賓陽壯錦在這裡傳承。在賓陽縣臨浦路上一棟不起眼的三層樓裏,藏著一片色彩斑斕的小天地,這裡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譚湘光的家。
譚湘光是賓陽織錦技藝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是目前中國唯一的壯錦工藝美術大師,也是廣西壯錦織造工藝最具代表性的傳承人。從藝50余載,譚湘光繼承了通經斷緯的傳統手工織錦技藝,曾多次應邀赴日本、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表演技藝,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
2002年,譚湘光創辦了賓陽縣湘光織錦坊,將賓陽壯錦發揚光大是她創辦織錦坊的初衷。“使用才是最好的傳承。”20多年來,譚湘光堅持在創新中保護和傳承賓陽壯錦文化。她開拓思路,將傳統的壯錦服飾、織錦工藝品與現代文創産品相結合,創作出一大批集傳統民族工藝和現代美學理念為一體的壯錦精品,暢銷海內外。
提到壯錦與其他織錦的不同之處,譚湘光用“粗獷”兩個字來概括。壯錦色彩斑斕、佳麗厚重,和壯族人民熱情爽朗、濃烈飽滿的性格特點相吻合。壯錦上的紋飾圖案大多取材于大自然中的具象實物,壯族人民根據這些自然形象的特點,以大膽省略及變形的手法織錦,雖然抽象但意韻生動,耐人尋味。
傳統藝術煥發新的生命力
走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譚湘光非遺傳承基地,各式各樣的壯錦服飾、壯錦文創工藝品等講述著賓陽壯錦的發展故事。
“眼前這幅《壯錦》是中國2016亞洲國際集郵展覽紀念郵票‘壯錦’的圖樣,由蟒龍紋壯錦和萬壽花紋壯錦組合而成,具有濃郁的壯族特色和吉祥的文化寓意。”南寧市級賓陽織錦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黃愛群介紹。
“我的母親和外婆都是織娘,當時多以編織日常生活用品為主,當年壯錦背帶是本地出嫁女的必需品。”黃愛群從16歲開始和母親學習編織壯錦,23歲師從譚湘光系統學習壯錦的傳統織造技藝。
賓陽壯錦編織技藝嚴格傳承了傳統壯錦古老的織造器械、編織工藝、編織材料和圖案風格,與其他織錦器械最大的區別就是懸挂在壯錦織機上的大竹籠,因此賓陽壯錦織機又被稱為“竹籠機”。
黃愛群介紹,壯錦經線一般為原色,緯線按織錦人的構思配以不同的色彩,織機上方的大竹籠是專門用於提織花紋圖案的,這也是壯錦紋飾變化無窮的奧秘所在。從傳統到創新,賓陽壯錦已發展出近60種紋樣,“八角花”紋樣是壯錦最重要的標識。
壯錦傳承千年不絕,它是一代又一代手工藝匠人的精神傳承。如今,在恪守傳統技藝的基礎上,賓陽壯錦傳承人結合現代紡織工藝,對壯錦織造的工藝設計、經緯配色等進行創新,使這門技藝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電商賦能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譚湘光依託賓陽縣湘光織錦坊這一平臺,積極開辦培訓班,帶領組織農村婦女、待業人員、殘障人士等學習織錦技藝。對於已掌握織錦技藝且有意從事織錦生産的婦女,賓陽縣湘光織錦坊免費提供竹籠機,帶領農村婦女增收致富。
賓陽縣還邀請市民遊客到織錦坊參觀交流,不定期舉辦壯錦織錦技藝教學培訓班及織錦技藝比賽,並與市僑聯、市總工會、各大院校合作傳授織錦技藝,聯農帶農培養了一批織錦技藝傳承人。同時推動非遺與旅遊深度融合,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譚湘光開發了許多時尚的壯錦元素單品,通過線上渠道進行銷售。精美的壯錦壁挂、時尚的壯錦包包、可愛的壯錦公仔、精緻的壯錦扇子、舒適的壯錦抱枕……傳統精湛的技藝與現代美學的設計碰撞出燦爛的火花,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喜愛。
曾雪霞是譚湘光徒弟,決心借助網際網路讓壯錦成為“線上流動的藝術”,“我們將更加注重壯錦文化的挖掘,創作出更多短視頻,傳播弘揚壯錦文化。同時,運用電商平臺將壯錦推向更廣闊的市場,讓壯錦走進千家萬戶。”
(記者 郭少東 農燕明 實習生 江浩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