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強産之路 探尋富民密碼——賓陽縣實施村級集體經濟“造血工程”助推高品質發展
近日,賓陽縣新橋鎮大羅村小五金産業園裏,各生産線設備馬力全開、有序運轉,工人正緊鑼密鼓地對日用五金進行壓延、切割、打磨等工序,一把把鐮刀、鋤頭等被源源不斷地輸送至成品庫房,等待包裝發車。“目前,大羅村小五金産業園已有17家企業入駐,帶動就業創業超2300人,‘靠本事吃飯、走正道賺錢’的觀念在當地蔚然成風。”該産業園負責人介紹道。
實施村級集體經濟“造血工程”,為該縣高品質發展帶來新思路。近年來,賓陽縣通過整合資源、多方聯動,創辦村級産業園,規模化發展鄉村特色産業,創造就業機會,安置農村閒散勞動力,引導群眾合法致富,走出了一條産業“造血”、就業致富之路。
高站位高起點“活血”
“怎麼立足油紙傘傳統手工藝的特色,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增加就業創業崗位?我想聽一聽大家的意見!”日前,一場賓陽縣領導幹部與當地群眾面對面溝通、心貼心交流的黨群議事會在賓州鎮陸村召開,現場氣氛熱烈。
為謀深抓實集體經濟,由賓陽縣組織部門牽頭,財政、農業農村等部門配合,組織工作人員全覆蓋走訪全縣16個鎮、237個村(社區),逐鎮會商、逐村研判,找問題、理思路,徵求促進集體經濟發展意見建議260余條,並在反覆醞釀的基礎上,將賓州鎮、新橋鎮2個鎮作為試點,用好“集體資産、産業現狀、人力資源”3本台賬,因地制宜制定集體經濟發展“路線圖”。
此外,賓陽縣委組織部還將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情況納入鎮、村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重要內容及農村黨組織評星定級重要依據,建立“組織交辦、鄉鎮領辦、部門督辦”3張清單,推動各級黨組織常態化深入集體經濟項目一線調查研究、紓困解難。並通過舉行“打擂比武”,比項目落地、比投資實效、比生産進度,把集體經濟發展成效與單位評優評先、幹部選拔任用等緊密掛鉤,樹立“幹好幹壞不一樣、幹多幹少不一樣”的鮮明導向,著力激發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內生動力。
強統籌重整合“補血”
對於如何賦能集體經濟發展,賓陽縣委組織部主要負責人説:“我們在全縣精挑細選了業務骨幹,以一月一指導、一季一調度等方式開展‘三送三解’專項行動,即送資訊、送政策、送服務以及解憂、解困、解難,著力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保駕護航。”
賓陽縣全面推行縣、鎮、村三級包保聯繫制度,每個試點鎮分別落實一名縣處級領導挂點、一個縣直部門幫扶、一家國有企業指導、一支鄉鎮工作組包乾、多名村支書主抓,重點向集體經濟薄弱村選派駐村第一書記、農村科技特派員,依託“三送三解”專項行動下沉服務等。同時,賓陽縣從農業農村、自然資源、經信等部門抽調黨員業務骨幹,吸納能力強、思路活的鄉土能人,共同組建“智囊團”,引導各試點鎮對閒置土地進行統一收儲、規劃,在安排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時,優先支援集體經濟項目建設,並統籌涉農資金,圍繞基礎設施建設、産業扶持等方面給予適當傾斜,以“補血”舉措激活“造血”功能。
抓發展添動力“造血”
“如今,村民在家門口就有活幹、有錢掙。以往的就業難題,在一個個活力迸發的特色産業、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産業園區面前迎刃而解。”談到新橋鎮的可喜變化,賓陽縣新橋鎮黨委書記楊和明感慨萬千。
黨組織牽線搭橋、黨員幹部出力獻策,賓陽縣村級集體經濟“造血工程”試點鎮賓州鎮和新橋鎮通過集體土地作價入股、勞務合作等方式建立集標準廠房、公共服務配套、企業孵化等為一體的村級産業園,引入勞動密集型企業、小作坊等落戶,大力發展五金、玩具、鐘錶等聯農帶富“一村一品”,協調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援力度,幫助經營大戶擴大發展規模,為農村失業人員,特別是為涉詐重點人群提供就業崗位、搭建用工平臺。
賓陽縣還通過減免學費、勤工助學等分期分批開展從業人員就業技能培訓,並組織外出學習“取經”,克服“本領恐慌”,走出“産業發展無人、群眾致富無門”的發展困境。截至目前,該縣共計建成村級産業園26個,引進76家企業、113家小作坊,成功培育規上企業2家、“專精特新”企業1家,年生産總值達4.9億元,輻射從業人員1.3萬餘人,其中涉詐重點人群1042人;舉辦職業技能培訓132期,受訓8690余人次。(記者 郭少東 鐘超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