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南寧新聞縣區開發區五象新區節慶活動東盟經濟暢遊綠城

 

扁擔舞出豐收喜悅 合聲唱響時代新歌——馬山縣兩項非遺精彩呈現

發佈時間: 2024-04-15 |來源: 南寧日報 |作者: 賓藝苑 |責任編輯: 李鑫

馬山群眾表演《壯族打扁擔》。記者 梁楓 攝

舞臺上,來自馬山縣的群眾身著色彩斑斕的民族服飾,手持扁擔,隨著歡快的節奏起舞。他們的動作矯健有力,節奏明快,每一個轉身、每一次跳躍都充滿了力量與美感。扁擔在他們的手中,仿佛化為神奇的魔法棒,敲擊出激昂的鼓點,引領台下觀眾不自覺地跟著打起節拍……

4月13日晚,在中國—東盟表演藝術非遺聯合展演中,南寧市馬山縣的壯族打扁擔節目以其獨特的魅力贏得了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代表“廣西戰隊”亮相的還有馬山縣的壯族三聲部民歌,合聲豐富、旋律優美,仿佛天籟之音,令觀眾陶醉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壯族打扁擔,看似粗獷原始實則精妙有序,他們的節奏是循序漸進且有力量,我聽著頗為感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西湖綢傘第三代傳承人羅珊觀看表演後説。

馬山壯族打扁擔(扁擔舞)的魅力在於其富有動感的舞蹈動作。“我們通過身體的擺動,伴隨著有節奏的鼓點,手拿扁擔敲打出歡快、動聽的旋律,演繹農民喜獲豐收的歡樂場景。”馬山壯族打扁擔代表性傳承人莫菊花表示,通過獨特的藝術形式,展示壯族人民的勤勞和智慧,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莫菊花對壯族打扁擔的傳承有著深厚的情感。在農閒時節,她會把技藝傳給3個女兒及村民,目前已有徒弟150余人,這些徒弟不僅掌握了打扁擔的基本技巧,更在傳承中賦予了新的創意和表達方式。在莫菊花的指導下,該縣加方鄉初級中學的1000多名學生每天在大課間跳起歡快的扁擔舞。

“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起源於古老的農耕時代,是壯族人民在勞作之餘創造的一種娛樂形式。”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代表性傳承人溫建業介紹,在演唱過程中,三個聲部要相互呼應、緊密配合,才能演繹出這種民歌的獨特魅力。談到此次展演的感受,溫建業頗為自豪:“這次展演不僅是對壯族三聲部民歌的一次推廣,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弘揚。我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壯族三聲部民歌。”

作為黨員、非遺傳承人,溫建業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和使命,他不僅致力於傳承三聲部民歌,還積極投身到非遺文化的保護和推廣工作中。他積極發展“非遺文化+旅遊”模式,將三聲部民歌與所在古零鎮安善村的旅遊資源相結合,吸引更多遊客來體驗。

莫菊花帶領的“金花扁擔隊”、溫建業帶領的“壯族三聲部民歌安善村演唱隊”在大型舞臺綻放異彩,是馬山縣加強民間藝術隊伍培養取得的喜人成效。多年來,馬山縣文化部門組織專業人員下鄉,發現、挖掘、培養民間藝人,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民間文化傳承人。目前,全縣擁有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26人,其中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人、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11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14人;組建有150支農村業餘文藝隊共3000多人的基層文化人才隊伍。這些基層文化人才隊伍活躍在各鄉鎮村(社區),為民間藝術的傳承發揮了積極作用,有力推動了民間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此外,馬山縣推動三個“進入”,壯大非遺傳承隊伍。推動非遺進校園,培養了2000多名中小學生鼓手、三聲部民歌手和打扁擔舞學生;推動非遺進社區,每年組織輔導員到村(社區)開展壯族會鼓、壯族三聲部民歌、壯族打扁擔等非遺培訓不少於60次,面向農村業餘文藝隊舉辦非遺培訓班2期以上,培訓非遺愛好者3000多人次;推動非遺進機關,讓更多武警官兵和國家工作人員認識和熟悉馬山壯族會鼓……馬山縣多措並舉促進傳統文化在新時代中煥發出新的光彩,展示非遺無限魅力。

(記者 賓藝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