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南寧新聞縣區開發區五象新區節慶活動東盟經濟暢遊綠城

 

絲路戲海情相牽 美美與共心相交——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發佈時間: 2023-12-05 |來源: 南寧日報 |作者: 莫俊 |責任編輯: 李鑫

在第九屆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系列活動、第八屆廣西戲曲青年演員比賽決賽中,南寧市民族文化藝術劇院為觀眾獻上精彩的粵劇《貴妃醉酒》。記者 賴有光

山水相連、血脈相親。

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和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10週年。

絲路起航,戲海揚帆。

十年前,作為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舉辦地,南寧市創新打造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搭建文化互鑒、溝通民心的交流平臺。

和而不同,美美與共。

12月5日晚,首屆中國—東盟(南寧)文化月暨第十屆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將拉開序幕,來自中國和柬埔寨、緬甸、新加坡、泰國、越南等東盟國家的25個藝術院團帶來的26台大中型劇目將亮相綠城舞臺。

十年來,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促進中國與東盟戲劇跨國界的深度對話,展現了“滿園春色,姹紫嫣紅”的曼妙精緻的戲劇文化;十年來,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成為助推“一帶一路”文化先行建設、探索“和而不同、共繪大美”國際文化交流新模式的生動實踐和成功範例;十年來,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猶如一艘帆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助力“南寧渠道”提質升級。

深化交流 美美與共

中國和東盟文化交流歷史源遠流長。各個國家的戲劇傳統不一樣,呈現出來的形式也是多姿多彩的。正是因為這個差異性,才形成世界文化的多元之美,促進中國和東盟各國的戲劇交流及民間往來。戲劇周以文化尊重、多邊交流為理念,以多元共匯大美為目標,以戲劇等文化藝術為紐帶,來自國內、東盟各國的藝術院團在同一平臺展示和交流各國的文化藝術、非遺保護、藝術教育等。經過多年的精耕細作,戲劇周取得明顯成效。2013年至2022年,戲劇周共吸引國內外272個文化機構、藝術院團參與,其中來自東盟10國的藝術院團和文化機構有98個,來自中國北京、上海、廣東、內蒙古、香港等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的藝術院團和文化機構有174個。

中國崑曲、藏戲、粵劇與泰國孔劇、柬埔寨皇家舞劇、馬來西亞瑪雍戲等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實現同臺展演、進行文化對話;越南“人民藝術家”阮氏麗玉,柬埔寨傑出藝術家南娜玲,泰國傑出藝術家宋猜·弗蘭迪,緬甸優秀藝術家錢塔爾,中國戲劇獎“梅花獎”獲得者歐凱明、武淩雲、陳亞萍等15位優秀戲劇藝術家亮相“金色殿堂”中國—東盟優秀藝術家專場……在戲劇周舞臺上,中國和東盟戲劇藝術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不僅讓中國與東盟國家的藝術家和觀眾進行深入交流,從相遇、相知、相交到相助,産生了共鳴,還搭建了中國與東盟藝術院團相聚南寧的交流平臺,共同探索“和而不同、共繪大美”的國際文化交流新模式。

創新模式 拓面提效

從2013年起,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南派粵劇大賽暨粵劇紅派藝術大賽吸引了來自中國廣西、廣東、港澳地區,東盟國家,東盟以外其他國家的700余名粵劇工作者、愛好者報名參賽,成為挖掘粵劇新秀、培養粵劇小傳人,以及保護、傳承、傳播粵劇文化的平臺。

南派粵劇大賽暨粵劇紅派藝術大賽是戲劇周“4+1”模式的其中重要一環。據介紹,在運作模式上,戲劇周拓寬了中國與東盟文化交流合作的模式和范型,以“4+1”的創新模式構建活動板塊,即“演(演出)、研(研討)、展(展覽)、賽(競賽)+大聯歡”,形成表演實踐與理論研討相結合、競賽與友誼並進的運作新格局。從2013年至今,戲劇周共有演出263場,開展戲劇工作坊96場、專題研討18場、粵劇大賽31場、藝術展覽28場,並舉辦了劇評會、微電影展覽等活動,線下約50萬人次、線上約890萬人次參與其中。

“從最初的劇目展演到推出‘4+1’模式,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有效拓寬了交流合作的空間,促進交流合作走向縱深。”戲劇周組委會相關負責人説。

文化走親 越走越親

以走促親,越走越親。2014年,依託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平臺,南寧市實施“文化走親東盟行”工程,將文化“請進來”和“走出去”有機結合,構建中國和東盟國家交流新格局。

近年來,南寧市組織“文化走親東盟行”演出團走進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新加坡、越南、寮國、緬甸和柬埔寨等9個東盟國家,共開展文化活動將近100場。代表團充分發揮團隊小、輕便靈活的特點,既有在文化殿堂的展示,又有在高等院校的傳授,還深入基層社區,有越南國家劇院、泰國東北部地區、菲律賓中國城、緬甸與菲律賓的華人社團、寮國的孔子學院等,每天開展2至3場演出交流。菲律賓羅普佩特斯寓教于樂劇團團長認為“活動喚起了中菲兩國文化共鳴”。

同時,“文化走親東盟行”多次組織南寧市非遺傳承人、非遺生産性保護企業,攜廣西粵劇、壯族刺繡、壯族織錦、壯族服飾、繡球製作等項目走進東盟各國,開展傳統戲劇、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傳統美術等各門類非遺專題展,非遺展覽還進入東盟國家的社區和學校、孔子學院,相近相通的中國傳統文化受到當地百姓的熱烈歡迎。

“文化走親東盟行”工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西故事、南寧聲音傳遞至東盟國家,將“以走促親”提升為富有成效“展形象”、提升為行之有效“走進去”,成為連接中國與東盟大眾的“心橋”。

構建機制 常態合作

成員單位廣東陸豐市正字戲劇團赴泰國曼谷和黎逸兩地,參加中國—東盟戲劇合作交流演出及第23屆亞太民族學會2019年年會開幕演出;成員單位太原市晉劇藝術研究院攜晉劇《關公》赴馬來西亞多個城市巡演;越南國家劇院于2018年赴深圳參加深圳小劇場戲劇展演活動;越南麗玉劇團到中國參加“相約北京”國際藝術節、湯顯祖戲劇節暨國際戲劇交流月等;泰國組織青少年來南寧參加“壯族三月三”等活動……如今,中國和東盟國家在文化藝術等多方面實現常態化交流與合作,這得益於戲劇周發起建立的“中國—東盟戲劇合作交流機制”和“中國—東盟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合作交流機制”。

兩大合作交流機制分別有國內外成員單位92家和40家,國內多個藝術院團通過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組委會,實現與東盟藝術院團的有效對接,戲劇周銜接中國與東盟的作用日益凸顯。

南寧市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交流合作機制,該院與東盟各國開展文化藝術研究,出版的《東南亞戲劇概觀》是亞洲及我國國內研究東南亞戲劇的開山之作,該書與戲劇周研究成果《廣西粵劇百年圖史》于2020年獲第十六屆廣西社會科學成果獎。此外,還與泰國藝術發展大學、緬甸戲劇組織、越南國家嘥劇院等單位合作編寫《中國—東盟戲劇劇本互譯叢書》等,實現了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加深了對彼此文化的理解。(記者 莫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