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南寧新聞縣區開發區五象新區節慶活動東盟經濟暢遊綠城

 

東博會:中國—東盟合作的“南寧渠道”

發佈時間: 2023-09-07 |來源: 廣西新聞網 |作者: 韋天聰 |責任編輯: 沈曄

2000多年前,滿載著內陸地區瓷器等貨物的中國船舶從廣西出發,沿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抵達東南亞,並源源不斷運回各種異域珍品;2000多年後的今天,古老的海絲路煥發新生機,中國和東盟架起了一座交流互鑒的“溝通之橋”,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建設的不斷深入,這條合作通道愈發寬廣、合作之橋愈發堅固。

這就是中國—東盟博覽會(簡稱東博會)歷經20年搭建起的獨特的“南寧渠道”。

高層對話的重要橋梁

每年在南寧舉辦的東博會,搭建中國與東盟多領域友好合作的橋梁,使中國與東盟各領域的交往、合作順利推進,達成《南寧宣言》《南寧共識》等成果,形成了中國—東盟合作獨特的“南寧渠道”。

自2004年首屆東博會舉辦以來,柬埔寨高度重視,將東博會列入重點支援展會之一,每年均由國家領導人率團出席。柬埔寨前首相洪森曾率團11次出席東博會,並在過去3年連續在東博會開幕大會發表視頻致辭,洪森是目前出席東博會次數最多的外國領導人。

今年2月11日,中柬兩國發佈《關於構建新時代中柬命運共同體的聯合聲明》,這為中柬關係未來發展指明瞭方向,雙方政治互信邁上了更高臺階。

“中國—東盟博覽會已成為各國元首、政府主要負責人、領導人、企業家、中國投資者和各東盟成員國投資者開展年度政治、外交、經貿交流的重要且高效的平臺。”時任柬埔寨首相洪森在第15屆東博會開幕大會上致辭説。

越南作為唯一和中國陸海相連的東盟國家,與中國開展各領域交流合作由來已久。自2004年以來,越南每年都由國家領導人率團高規格出席東博會。前19屆東博會越南展位總數超3300個,參展企業超1600家。

“中國—東盟博覽會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在推動東盟—中國戰略夥伴關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時任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總理阮春福在第13屆東博會開幕大會上致辭説。

20年來,東盟各國政府以及東盟秘書處均曾高規格出席東博會。澳大利亞、南韓、波蘭、哈薩克、坦尚尼亞等域外國家,以及聯合國、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也曾派出高規格代表團參加東博會。

數據顯示,前19屆東博會共有182位中外領導人、3800多位部長級貴賓和國際組織負責人出席,共舉辦超300場部長級高層會議論壇,建立40多個領域“10+1”合作機制,發表《南寧宣言》等近百份重要文件。

“中國—東盟關係成為亞太區域合作中最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範,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例證。”習近平主席在第17屆東博會開幕式上的致辭高度評價雙邊關係取得的成就。

經貿合作的黃金通道

“政府搭臺、經濟唱戲”是東博會獨特的合作模式。從推動中國—東盟自貿區全面建成到升級,從推動中馬“兩國雙園”到中國—東盟資訊港落地,從陸海新通道到中國(廣西)—汶萊經濟走廊,20年來,“南寧渠道”逐漸成為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的“黃金通道”。

2011年,第8屆東博會期間,在中馬兩國領導人的見證下,中國和馬來西亞簽訂了欽州産業園區、關丹産業園區的國家級合作項目,開創了中馬“兩國雙園”國際合作新模式。2012年4月1日,中國—馬來西亞欽州産業園在廣西北部灣畔啟動建設;2013年,依馬來西亞關丹港而建的馬中關丹産業園正式開園,成為中馬欽州産業園的“姊妹園”。

馬中關丹産業園是中國在馬來西亞設立的首個國家級産業園區,也是“一帶一路”規劃重大項目和跨境國際産能合作示範基地。年産350萬噸的聯合鋼鐵一期項目總投資約14億美元,是馬來西亞領先的全流程工藝鋼鐵企業。同時,中馬欽州産業園實現馬來西亞毛燕輸華常態化,建成中國—東盟燕窩跨境産業鏈。

數據顯示,中馬欽州産業園目前簽約落戶項目超過200個,協議總投資超過1900億元。馬中關丹産業園招商入園簽約項目12個,協議投資460億元。

摩拉港是汶萊與全球開展國際貿易的主要通道。2017年,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有限公司與汶萊達魯薩蘭資産管理有限公司合資成立摩拉港有限公司,這也是中國(廣西)—汶萊經濟走廊的重點項目。6年來,摩拉港公司利用北部灣港在港口碼頭建設運營方面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作業效率及服務品質顯著提升。

汶萊首相府部長兼財政與經濟部第二部長劉光明表示,在東博會的推動下,經濟走廊成為雙方經濟合作最重要平臺之一,使汶萊與東盟東部增長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更加密切。

中國·印尼經貿合作區、中銀香港東南亞業務營運中心、中國—東盟港口城市合作網路……在東博會的推動下,産業、金融、港口等重點領域的經貿合作正全面開花。

數據顯示,前19屆東博會吸引110多萬名客商參會,4萬多位中外企業代表參會,共舉辦200多場經貿活動。

中國是第一個同東盟建立自貿區的主要經濟體。2004年,懷著推進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的光榮使命,東博會揚帆起航;2010年,自貿區如期全面建成;2019年,自貿區“升級版”推出;2021年,自貿區3.0版建設啟動;2022年,《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生效實施。

東博會秘書處秘書長韋朝暉説,東博會推動形成的中國—東盟合作獨特的“南寧渠道”,是中國與東盟乃至區域更多國家經貿合作的黃金通道,東博會已成為服務中國—東盟乃至RCEP和“一帶一路”的區域公共産品和國際合作平臺。

數據顯示,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額從2004年的1000多億美元增長至2022年的9753.4億美元。中國連續14年保持東盟最大貿易夥伴,東盟連續3年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

民心相通的關鍵紐帶

東博會既是政治和經貿的盛會,更是民心相通的人文紐帶。多年來,依託東博會平臺,中國和東盟在科技、旅遊、教育、民生、健康、婦女等領域的交流合作不斷走深走實。“東博會對東盟與中國的人文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越來越多東盟國家的學生留學南寧,有的甚至紮根,實實在在推動了民心相通。”泰國駐南寧總領事館總領事彬嘉瑪·塔維她雅濃説。

人文之約,跨越山海,中國和東盟合作是不同文明之間互學互鑒的有力印證。作為匯聚中國—東盟人文、旅遊等多領域合作共識的載體,東博會積極搭建多主體、多渠道的平臺,進一步促進雙方人民共用文化交流的成果。20年來,東博會持續敞開對外合作的窗口,讓中國和東盟各國民眾在這裡相知、相親、相融。

來自印尼的仁迪是廣西藝術學院的老師,他2016年就從印尼來到廣西留學,現在留在廣西任教。“我多次參加東博會,並演奏印尼特色樂器甘美蘭,非常開心。”仁迪説,他希望通過東博會的展示,讓更多的人了解印尼的文化藝術。

東博會由中國和東盟10國經貿主管部門及東盟秘書處共同主辦,形成了經貿、文化、旅遊等多領域、多層次的辦會特色。如今,東博會已從最開始的“一展一會”發展到前19屆的超300場高層會議論壇,涵蓋文化、教育、旅遊、智庫、媒體等領域,逐漸成長為多元立體的國際人文交流盛會。

數據顯示,中國已累計培訓東盟國家技術和科技管理骨幹1300多名,雙方互派留學生人數超過20萬人,中國高校開設了東盟10國官方語言專業,東盟國家建設了42所孔子學院和39所孔子學堂,目前東盟10國均已成為中國公民出國旅遊目的地,雙方互為主要旅遊客源地。東博會展示了中國和東盟11國174個“魅力之城”,目前雙方結成219對友好城市。

東博會框架下的中國—東盟衛生合作論壇每兩年舉辦一次,成為中國和東盟衛生合作的重要機制,並推動了中國—東盟醫院合作聯盟、中國—東盟跨境醫療合作平臺等機制落地。自2002年起,中國累計向東盟國家派遣200多名青年志願者,從事漢語教學、醫療衛生服務和農業技術推廣等工作。中國—東盟婦女培訓中心已為東盟國家培訓195名婦女骨幹。

韋朝暉説,隨著“一帶一路”和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深入建設,東博會將持續拓寬“南寧渠道”,雙方的“親密值”將邁上更高臺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