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市以科技創新賦能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打造創業優質平臺加快創新要素聚集
——南寧市以科技創新賦能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近年來,南寧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力推進科技自強自立,加快創新要素聚集,打造創新創業優質平臺,壯大創新主體,讓創新創造活力在綠城大地充分迸發。
建平臺 加速創新資源要素聚集
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必須瞄準世界科技前沿,聚焦新業態新産能,開闢新領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新優勢。我市以引進建設新型産業技術研究機構為抓手,加大對重點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支援力度,全力打造高品質發展強勁引擎。
“我們依託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建立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南寧研究院,以‘數字南寧’建設為導向、科教和産教融合為主線,旨在發展壯大南寧電子資訊産業。”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南寧研究院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研究院入駐師生170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0人、南寧市A—E類高層次人才18人、科研團隊及研究中心19個,涉及資訊與通信技術、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大數據與網路安全等10個産業領域。
平臺就是舞臺,人才就是領舞者。該院科研團隊新研發的科技成果利用北斗時空資訊技術進行複雜環境下災害多維監測及預警,打破國外多項技術封鎖,實現了識別精度從米級到釐米級、監測預警維度從一維到多維的跨越,並已在國內30個省份以及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等東盟國家推廣應用,取得重大經濟和社會效益。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南寧研究院的建立,只是我市進一步推動行業龍頭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共建國家級、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産業創新中心等高能級創新創業平臺的一個縮影。截至目前,南寧市累計引進新型産業技術研究機構22家,其中新能源汽車産業領域4家,全市新型技術研究機構累計轉化科技成果85項,實現營收超3.7億元;累計建設國家級創新創業平臺40家、自治區級創新平臺450家、自治區級創新聯合體9家,其中新能源汽車相關自治區級以上創新平臺7家。
強主體 科技創新主力軍不斷壯大
近年來,南寧各大科技企業堅持自主創新,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形成了一批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
嗚啦啦(南寧)科技有限公司科研團隊研發的“易手語”無障礙解決方案,能解決聽力障礙殘疾人因為語言障礙無法平等共用公共服務的難題,為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提供便利條件。
廣西虛擬現實科技有限公司科研團隊研發的“自主可控元宇宙技術”可全息全方位還原廣西12個世居少數民族的標誌性村莊、非遺技藝、文化、歌舞、美食等,讓大家身臨其境地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桂潤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研團隊研發的“多段式有機垃圾全量化處理裝置”可將垃圾中的水分、碳氫化合物以及焦油等揮發性成分去除,碳化熱解後只剩下惰性的固體殘余物,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桂潤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魏江洲表示,近年來,南寧多舉措支援企業發揮創新主體作用,不斷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企業的科技創新邁上了新臺階:成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擁有各類專利近100件以及相關專利産品設備。
科技創新,企業唱主角。近年來,南寧把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發展和壯大作為科技創新工作的“牛鼻子”來抓,有力推動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品質雙提升。截至目前,我市共有1328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其中新能源汽車相關的67家;高新技術企業保有量達1591家,其中新能源汽車相關的97家;有效期廣西瞪羚企業達54家,其中新能源汽車相關的1家。各類創新型企業數量均居全區首位。
優生態 創新創業活力全面激發
政策是創新創業的“催化劑”。近年來,我市加強頂層設計,堅持高位推動,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意見措施,全面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在完善創新體系建設和提高科技項目實施效益方面,我市制定出臺了多個科技政策。”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完善政策的同時紮實抓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稅收優惠、科技創新券、科技成果轉化後補助等政策兌現工作,2021年以來向南寧市企業發放研發費用財政獎補超1.4億元,鼓勵企業在自主創新技術、産品開發轉化方面加大投入。
此外,南寧市連續多年舉辦創新創業大賽、海創大賽,營造了“鼓勵創新、支援創業”的良好氛圍,有力地激發了全民創新創業熱情,讓各類人才在南寧創新有條件、創業有舞臺、創富有機會。
以創新平臺聚人才,以創新環境激活力。下一步,南寧市將聚焦重點産業發展需求導向,持續加強南寧·中關村、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南寧研究院、新型産業技術研究機構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不斷強化對産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持續做好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申報培訓、培育服務等工作,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主營業務突出、競爭優勢強、成長性好的優質企業,加快形成梯次提升格局,不斷壯大科技創新主力軍;持續優化科技創新生態,推進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建立健全,推動産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融合發展。(記者 馮梓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