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南寧新聞縣區開發區五象新區節慶活動東盟經濟暢遊綠城

 

南寧市多措並舉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發佈時間: 2023-06-05 |來源: 南寧日報 |作者: 楊盛 |責任編輯: 李鑫

用心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南寧畫卷

——南寧市多措並舉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南寧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首府高品質發展的鮮明底色。圖為在南湖公園,雞蛋花綻放絢爛花朵,裝扮初夏的美麗南寧。記者 梁楓 攝

今年6月5日是第50個世界環境日。“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今年我國環境日的主題。

“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保護好廣西的山山水水,是我們應該承擔的歷史責任。”

殷殷囑託,在八桂大地正加快轉化為努力探索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生態路徑,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篤行實幹。

黨的十八大以來,南寧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樹牢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首府高品質發展的鮮明底色。

久久為功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答卷

放眼綠城,這份生態答卷上,一串藍天治理的數據引人注目:

2022年,我市環境空氣品質優良率96.7%,PM2.5為26微克/立方米,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16,省會城市排名第6。今年1—4月,市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為99.2%,同比上升4.2個百分點,“南寧藍”常駐。

推窗遠眺,目之所及的天空,既是城市氣質的“螢幕”,也是反映民意的“晴雨錶”。

“好天氣先從朋友圈裏知道。”市民王夢雪發現,“南寧藍”在社交媒體的存在感越來越強,“過去走在路口怕碰到‘一嘴灰’,如今喜歡街拍的朋友越來越多,藍天白雲成為大家鏡頭裏的常客。”

小鏡頭定格大變化,天空之變折射理念之變。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從以往人民“盼藍天”“要藍天”到現在“秀藍天”“曬藍天”,社交圈裏的藍天“存在感”背後,正是好生態不斷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

藍天成色越足,守護藍天的辦法也就越多。

去年,南寧全面系統開展涉VOCs企業、移動源、秸稈焚燒、揚塵、煙花爆竹、餐飲油煙等大氣污染專項整治行動,全市共梳理各類大氣污染源3.15萬個,完成317家涉VOCs企業409個問題、2625個單位涉揚塵問題、2868個涉秸稈焚燒問題的整改。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以觀念之變破題的,又何止是藍天?

煙柳畫橋,風簾翠幕;水光瀲艷,鷗鷺翔集。這是繁華城市中心,更是生態留白的綠色家園。

南湖公園如同一個大“綠庫”橫臥在城市懷抱,讓鳥類在市民的家門口獲得一塊棲息地。“在水面上翻騰的是池鷺,正在覓食的是白鷺。人與鳥兒和諧相處,在南寧生活真愜意。”觀鳥愛好者黎天勇不由感嘆。

雲闊水遠,一路奔涌;水清岸綠,航道繁忙。這是南寧的母親河,更是面貌一新的綠色岸線。

百里秀美邕江,南寧在這裡上演一段跨越千年的“馴水記”。過去洪災頻發,市民苦不堪言,如今再看邕江,已然是一幅流動不息的民生畫卷。經過治理後,邕江集防洪、飲用水源保護、休閒景觀等於一體,濱江綠道上,休憩健身的市民絡繹不絕:“母親河的水質越來越好啦!”

攻略江河,成效顯著。去年,全市主要流域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100%,邕江水質保持“二類水入境,二類水出境”;市、縣兩級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繼續保持100%;提前1個月完成自治區下達的87個“千噸萬人”水源地環境問題整治任務;建成區原有的38段黑臭水體水質達標率100%。

堅守紅線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

八尺江治理前後的照片對比鮮明。一張,清晰可見水面漂浮著大片水葫蘆,百米寬的江面被遮掩得沒有一絲縫隙;另一張,江面乾乾淨淨,在陽光照耀下,清澈的江水閃耀點點金光。

改變之大,從何而來?

我市不僅制定《八尺江“流域共治”長效機制實施方案》,推進八尺江污染治理,還在河面上架起了全區第一套聲學多普勒流速剖面儀,實時檢測水面情況,一絲不茍“摳”水質。

錨定綠色目標,構建生態尺規,丈量綠水青山——南寧堅決守護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讓生態紅線“劃得實、守得住”。

土壤生態關係群眾“菜籃子”“果盤子”,土壤安全是不可逾越的紅線。去年,我市率先在全區出臺重點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實施細則,農用地安全利用任務完成率和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實現“雙100%”。

“一邊是百姓居所,一邊是綠化公園。在這裡徒步1小時,精氣神特別足。”每天到僅一街之隔的點燈山“七一”公園打卡,成了隆安縣震東社區居民陸義國的健身“必修課”。

曾經,粗放式開採給點燈山山體留下了無法抹除的“疤痕”。自2018年起,我市通過實施點燈山生態修復綜合治理工程,運用修復手段,不僅清除了山體危岩,還建成了一座園林景觀公園。

從“賣石頭”到“造生態”,既是辯證看待“取”與“舍”的觀念嬗變,更是精準把握“近”與“遠”的視野調整——不能犧牲綠水青山換取金山銀山,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

在萬籟俱寂的田野,點點燈光連綴成璀璨“星海”點亮了夜空……在隆安縣的火龍果種植基地,依靠植物補光燈,火龍果個頭更大、果實更甜、産量更高。

田間地頭的蓊蓊綠意,既産出了“果蔬糧”,也讓更多人吃上旅遊“生態飯”。

美麗南方OK哥農家樂負責人梁永秀將一排低矮民房翻新,發展起了鄉村旅遊業。優美的田園風光、濃郁的鄉村風情引來客流不斷。“‘生態飯’的味道真香,拿金子我都不換。”梁永秀笑著説。

綠色轉型

——直抵人心的“兩山”理論,協調並進的生態治理

在南寧市雙定迴圈經濟産業園,坐落於此的生活垃圾清潔焚燒發電廠每日最高可“消化”2250噸生活垃圾並轉化為電能。“垃圾發電不僅讓資源得到了高效利用,也讓我們的生活環境更乾淨、更健康。”南寧建寧康恒環保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張思勇説。

市區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達4250噸/日,全市醫療廢物處置能力從57噸/日提升至115噸/日,賓陽、橫州垃圾焚燒項目開工建設……在保護中發展,換取的是治理能力的持續提高。

保護優先的理念,推動綠色産業的優化升級——

生態為底,産業逐綠。南寧成立“項目為王”節能環保産業鏈招商工作專班,去年洽談環保産業招商引資項目24個,簽約落地7個,總投資50.22億元;規劃建設新能源動力電池生産基地、千億鋁精深加工産業集聚區、南寧東部新城、平陸運河産業帶,為太陽紙業、比亞迪動力電池等重大項目提供環保服務。

綠色能源“風生水起”,傳統産業“騰籠換鳥”,節能技改“盤活資源”。我市鼓勵企業實施能效提升、清潔生産、節水治污、迴圈利用等專項技術改造,在廣西2022年度綠色製造名單中,南寧有6家企業入選。

協同治理的思路,帶來綠色轉型的華麗蝶變——

上林縣、良慶區、邕寧區深入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或“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積極探索創建“生態+”複合産業模式,全力打通“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相互轉化的路徑。全市4個景區獲評廣西生態旅遊示範區,8個行政村和2個鎮分別獲廣西生態特色文化旅遊示範村、鎮稱號。

南寧紮實開展“無廢城市”建設,印發《南寧市“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將打造固體廢物産生、收集、運輸、利用處置資訊化服務與管理資訊“一張網”,逐步提升固體廢物治理能力。

城市“氣質顏值”不斷提升,産業“含綠數值”持續攀升,我市生態文明建設體格越發壯實、成果越發顯著。“下一步,全市生態環境部門將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和美麗南寧建設為統領,以改善全市生態環境品質為核心,以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為工作方針,穩定改善生態環境品質,積極創先爭優,助力南寧綠色發展,為全面建設美麗南寧提供有力保障。”市生態環境局主要負責人表示。(記者 楊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