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詩句展現南寧之美——南寧國際詩歌周創作采風活動側記
受邀參加南寧國際詩歌周的詩人在南國鄉村感受農村新貌。記者 潘浩 攝
5月15日,受邀參加南寧國際詩歌周的詩人采風團在青秀山風景區、頂螄山遺址、南國鄉村留下了足跡,詩意的風光激發了詩人們的創作靈感。在兩天的采風活動中,他們用腳步丈量綠城的土地,在這片孕育了生態文明和歷史文化的大地上感受城市魅力,積蓄創作素材,這裡的一景一物、一山一池,也將化成一首首優美詩篇。
欣賞如畫風光
青秀山因林木青翠、山勢秀拔而得名。從山底靜謐的天池,到山頂聳立的龍象塔,沿途美如畫卷的南國風光猶如大片,讓詩人們貪看風光美,吟興蕩波長。
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曹宇翔走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這次來到南寧采風,讓他領略到了南國的秀麗,也讓自己的“創作版圖”變得更為豐滿。“在采風活動中,我看到了邕江兩岸的燈火,看到了秀美的青秀山,讓我激動萬分。”曹宇翔説,“南寧人民是有福的人民。這座城市有山有水有花,南寧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典範。回去後我要將在這裡的所看、所思好好沉澱,將這座城市人與自然的完美融合用詩句表達出來。”
領略人文底蘊
站在青秀山的觀景臺,可眺望遠近十余裏風光,南寧半城綠樹半城樓的景色盡現眼簾;在蘭園,萬株蘭花爭奇鬥艷,用色彩點綴激情的五月;走進蘇鐵園,千年“蘇鐵王”枝繁葉茂,傲然挺立……詩人們欣賞著這如畫般的景色,思索片刻,便將眼前美好化成良句美篇。
“千年蘇鐵/把滄桑長在臉上/心中不留歲月……”河池學院創意寫作中心教師、廣西詩人李苑瑋即興創作,將千年古樹的滄桑寫于詩中。“在南寧,我們既看到了城市的現代化,也看到了自然和諧的鄉村田園風光。這是一座很美的城市,是一個很能給詩人創作帶來啟發的地方。”她説。
頂螄山遺址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廣西最重要的一項史前考古發現,它向世人揭示了一種全新的史前考古學文化類型,是研究廣西貝丘文化的一個標桿。在如此令人神往,蘊含富厚而又撲朔迷離之地,詩人們追思先民,抒懷古之情。
走進頂螄山遺址博物館,詩人們通過一段段文字、一件件文物、一張張圖片觸摸歷史的脈絡。安徽省公安文聯副主席許敏認為,南寧不僅山美、水美、樹美、人美、歌美,還有豐富的人文景觀。他説:“如何將南寧的山水、人文融入詩歌中,這是我們詩人應該思考的,也是一個課題。”
述説美好遇見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房建設需求不斷增長,建設“安全、舒適、經濟、綠色、美觀”並統籌“生産、生活、生態”的新型農房,成為廣大農民締造幸福生活的共同夢想。在南國鄉村·農村綜合旅遊景區,不同民族鄉村建築的文化特色一一呈現,為詩人們提供了創作素材和靈感。
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詩人車延高説,南寧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將“文化的符號”帶入城市的建設過程。“當人們的審美意識達到一定高度後,如何把民族建築文化的元素真正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體現出來?當我來到這裡後,得到了很好的啟發。”車延高説,“今天我看到的建築設計,實際上就是一種文化元素,依照現有的自然山水,將更多帶有風格特色的農村建築特點體現了出來。”
此次采風之旅,作家、詩人們收穫滿滿,必將以思如泉涌之狀態,將目光所及的美好記躍于筆尖,創作出更多謳歌廣西、點亮綠城的精彩詩篇,讓詩心深入人民,讓詩情充滿南寧,讓詩意照耀五月,讓詩歌點亮綠城。(記者 韋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