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南寧新聞縣區開發區五象新區節慶活動東盟經濟暢遊綠城

 

廣西:民族團結 美美與共幸福來

發佈時間: 2022-06-30 |來源: 廣西日報 |作者: 綜合 |責任編輯: 李鑫

在廣西,有163.66萬個家庭由兩個以上民族組成,漢族和少數民族組成的家庭、多個少數民族組成的家庭2020年分別比2010年增長近30%和近25%。作為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民族關係”已連續多年成為廣西群眾滿意度最高的社會指標。在開放發展的同時,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

“廣西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要繼續發揮好示範帶動作用。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牽、團結奮進,共創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共用民族復興的偉大榮光。”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廣西時指出。

這是總書記對我區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巨大褒獎和巨大鼓舞。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西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4·27”重要講話精神和對廣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齊心協力建設各民族文化融合發展的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共同富裕幸福家園、各民族互嵌融居的守望相助和諧家園、各民族共建共治的邊疆穩定平安家園,紮實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區,在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品質發展上走在前列、作出示範。

6月18日,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仫佬家園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的羅城·深圳實驗小學,孩子們正在參加搶竹球比賽。蒙增師廖光福攝

構築共有精神家園,人心歸聚情相依

“唱山歌咧,這邊唱來那邊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灘險彎又多……”

一首首劉三姐歌曲,給人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多年來廣西把散落在鄉間地頭的各民族民歌收集整理,藝術加工,打造成為一個廣為傳播的文化現象,“劉三姐”也因此成為廣西閃亮的文化名片。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在廣西,民歌成為推動各民族文化交流、促進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紐帶。“民歌文化”是廣西多年來著力打造的文化品牌,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應運而生,向全世界展示了廣西團結和諧、開放包容的壯美新形象。

2014年,自治區政府作出決定,當年起把傳統的“壯族三月三”歌節設為全區公眾假日,並成功打造“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民族文化旅遊消費品牌。

4月2日,2022年“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主會場活動在南寧青秀山風景區盛大開啟,身著節日盛裝的各族群眾載歌載舞慶祝佳節。記者周軍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西大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讓壯鄉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更具品質更有品味,讓壯鄉人民好日子千人唱萬人和,天天放在歌裏過。

持續打造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劉三姐”等特色品牌,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獲准入選世界遺産名錄,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實驗區獲得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榮譽,壯族天琴藝術、北海貝雕、瑤族祝著節等10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一批反映民族團結進步的文化精品力作,壯族舞劇《媽勒訪天邊》等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碧海絲路》《八桂大歌》等一批以民族文化為題材的作品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成功推出《英雄虎膽》《蒼梧之約》《黃文秀》《拔哥》《致青春》等一批優秀劇目。音樂劇《桂花雨》、壯族岩畫音樂舞蹈詩《花山》、壯劇《馮子材》、壯劇《百色起義》、音樂劇《血色湘江》榮獲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12項大獎。

打造共富幸福家園,攜手邁進新征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和自治區累計安排少數民族發展資金30余億元,投向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自治縣、民族鄉、少數民族聚居縣等地區,實施一批村屯道路硬化、人飲工程、産業發展等項目。

毛南族群眾的生活隨之發生巨變,實現了整族脫貧。2020年5月20日,是毛南族最值得慶祝的大喜日子。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對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的重要指示傳到鄉親們中間。總書記為鄉親們生活有了明顯改善感到高興,希望鄉親們把脫貧作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起點,再接再厲,繼續奮鬥,讓日子越過越紅火。

在河池南丹縣,國家投入近14億元資金,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2471套,總建築面積28萬平方米,易地搬遷1.35萬貧困人口,南丹白褲瑤群眾歡歡喜喜,搬到了幸福家園。

人口不到3萬的京族,是我國唯一的海洋民族,主要聚居在防城港東興市江平鎮的澫尾、山心、巫頭三個海島上。作為中國唯一與東盟國家海陸相連的一類口岸城市,東興因地制宜創新邊貿扶貧模式,讓邊民在邊境貿易産業鏈各個環節得到實惠。依託澫尾島金灘旅遊資源,不少京族人家開起農家樂和民宿,錢袋子慢慢鼓了起來。2020年6月,京族三島的人民全部脫貧。

在龍勝各族自治縣,當地政府引導村民以“公司+景點+農戶”的模式運營龍脊梯田,龍勝旅遊扶貧模式開啟了振興鄉村發展的大幕。“這幾年最大的變化就是梯田修起了纜車,來的客人更多了,每年的收入都是翻一番。如今的大寨村,成為了國際減貧的成功案例,寮國等東南亞國家也來學習取經。”龍勝大寨村黨支部書記潘保玉表示。

“十三五”時期,全區376.5萬建檔立卡少數民族貧困人口全部脫貧,41個少數民族聚居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如期全面兌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莊嚴承諾,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如今正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征程邁進。

6月15日,在百色市田陽區20萬畝生態農林脫貧産業核心示範區,壯族群眾用山歌和美酒迎賓。周加孔攝

守望相助和諧家園,開出最美團結花

廣西各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同頂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飲一江水,同建一家園”的優良傳統。在這裡,各族群眾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鄰居、結得了美滿姻緣,“十口之家,情融五族”比比皆是。

夜幕降臨,山水之城的桂林,維吾爾族同胞茹則古麗·圖爾蓀托合提的燒烤店熱鬧起來了。3年前,她剛來桂林創業時語言不通,遇到了不少困難,得到了該市七星區少數民族服務中心的幫助,參加語言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茹則古麗的燒烤店順利開張營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區深入推進各民族人口流動融居。圍繞共居、共富、共學、共建、共用、共事、共樂、共維“八共”目標,在全國率先制定實施新時代民族關係促進指導守則。把城市民族工作的著力點放在社區,推動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有序推進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市民化,提升各族群眾的幸福感、歸屬感、認同感。

南寧市成立全國首家地市級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中心,全市共建立362個民族之家和少數民族流動人員服務站,9條少數民族流動人員創業街,10個“跳蚤市場”,49個創業孵化站,讓各族群眾更好地融入城市。桂林市創新打造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一站式服務平臺,架設起一座政府與群眾的連心橋。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區在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創建試點工作,實施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在易地扶貧搬遷中,以各民族“插花”方式安置建檔立卡群眾16.38萬戶71.02萬名。

截至目前,南寧、柳州兩市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稱號,全區有2572個全國、自治區、市級、縣級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單位,其中全國66個、自治區534個。我區先後有9個單位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288個單位和293名個人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和模範個人。

共建共治平安家園,守好祖國南大門

廣西地處祖國南疆。千里邊境線上,各族邊民在這裡生活,家連著國,國護著家,家國相依,一脈相承。

尖峰嶺國防民兵哨所,地處中越邊境線上,負責巡邏的邊境線長24.5公里。哨兵們需要步行3天時間,才能巡完全部的26塊界碑。

這樣的巡邊路,該哨所的哨長陸蘭軍,幾乎每週都要走一次。

陸蘭軍的父親陸之方、二哥陸蘭廷,都在尖峰嶺當過哨所哨長。1996年,陸蘭軍成為第三任哨長。他立下錚錚誓言:“忠誠于黨,堅守使命,服從命令,界碑有我們守護,請祖國放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西推進新時代固邊興邊富民行動。紮實推進強基固邊、民生安邊、産業興邊、開放睦邊、生態護邊、團結穩邊“六大工程”,先後4次組織實施興邊富民行動大會戰,累計投入資金125.94億元,邊境地區生産生活條件顯著改善,有效鞏固了邊境地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邊疆安寧的大好局面。

崇左市大新縣碩龍鎮德天村,被稱為“瀑布腳下的村莊”。著名的德天跨國瀑布,給這個位於中越邊境的村莊帶來了美麗的風景。德天村成立了旅遊服務公司,按照“黨支部+公司+邊民”的模式經營,竹排統一管理,集中游客輪流出船。邊民從世代“守窮邊、窮守邊”到“留得住、能致富”。

邊境線上,每一戶群眾都是一個哨所、每一個邊民都是一個哨兵。我區在全國首創愛國主義教育品牌“國旗工程”,1513個“國旗工程”點(村、社區、街)覆蓋所有陸海疆一線,成為新時代廣西各族人民守好祖國南大門的靚麗風景線。

踏上新的趕考之路,廣西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主線,凝聚起人民團結奮進、共創偉業的磅薄力量,凝心聚力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努力為廣西5700萬各族人民創造美好幸福的家園。

數據來源:自治區民宗委製圖:李雲

1.376.5萬

“十三五”時期,全區376.5萬建檔立卡少數民族貧困人口全部脫貧,41個少數民族聚居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2.163.66萬個

據“七普”數據,全區有163.66萬個家庭由兩個以上民族組成,漢族和少數民族組成的家庭、多個少數民族組成的家庭2020年分別比2010年增長近30%和近25%

3.2572個

截至目前,南寧、柳州兩市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稱號,全區有2572個全國、自治區、市級、縣級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單位,其中全國66個、自治區534個

4.754個

我區建成“同心文化載體”754個,成為民族團結進步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陣地

5.85.56%

廣西提升普通話普及程度和普及品質,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率達到85.56%,居西部地區第一位

從“移居”走向“宜居”

靖西市康城社區安置易地搬遷各族群眾近兩萬人

康城社區“老鄉家園”是靖西市規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共安置搬遷群眾近2萬人,共有壯、漢、瑤、苗、回、布依等9個民族居住。近年來,該社區被列為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創建試點,努力建設宜居、平安、文化、幸福的社區。

“花1.25萬元就能搬進70多平方米新房,我們真正成了城裏人了。”壯族居民梁軍説。得益於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2018年10月,梁軍攜妻兒從靖西市新甲鄉仁龍村合龍屯破舊的老屋搬進鎮康城社區的新家。

半年後,梁軍競聘上了社區居委會副主任的崗位,每月工資2000多元。妻子溫霞也在家附近的家紡廠找到了一份工作,每月也有2000多元的收入。康城社區配套小學、幼兒園各一所,搬遷群眾的孩子就學有了保障,他們的小兒子也上了幼兒園。

“我們的居民來自19個鄉鎮的易地搬遷戶,截至目前社區共安置4561戶19950人。”靖西市康城社區黨委書記楊小歡介紹,為幫助各民族群眾更好融入城市社區生活,實現“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靖西黨委政府和深圳攜手建設深圳龍崗—百色靖西協作共建産業園,可為搬遷安置人員提供就業崗位2萬個以上。

康城社區推行“1+3+N”社區治理模式,發揮黨組織在社區中的核心作用,構建以社區兩委、樓棟管理、搬遷戶3支隊伍為中堅力量,社會組織、在職黨員、志願者等N支力量廣泛參與的“微端”社區民族工作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共同解決事關群眾切實利益的煩心事、揪心事。

針對各族群眾來自不同地方、生活習俗不一樣,鄰里矛盾漸顯的問題,該社區優化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和信訪化解“四位一體”的調解糾紛網路。以社區、樓長、單元長擔任調解員、法律政策宣傳員的方式,為群眾調解糾紛。

為了豐富各族群眾的文化生活,社區成立舞蹈隊、山歌隊、武術隊等,結合節假日活動,組織社區文藝隊開展“學黨史、感黨恩、跟黨走、促進民族團結”十大社區歌手比賽、山歌匯演、文藝匯演。通過節日活動、文體活動,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融,培育形成鄰里和睦、守望相助的社區文化。

開展大宣講鞏固大團結

梧州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千場宣講走訪基層

“各民族團結一心,黃土也會變成金。”近日,梧州市蒼梧縣六堡鎮黨委政府聯合當地黑石山茶廠、山坪瑤族村組織舉行了一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宣講進茶園”的宣講會,六堡鎮副鎮長林彥佑到場作宣講。

據了解,去年以來,梧州市精心謀劃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千場宣講走訪基層活動。緊盯領導幹部關鍵少數,組織開展大學習大培訓大宣講活動。市委、市政府專題研究貫徹落實中央和全區民族工作會議精神,組織協調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市民宗委領導,到各縣(市、區)、各級黨校主體班作專場示範宣講,解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刻內涵,分析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新形勢。

在大宣講活動中,突出面向青少年重點群體,確保與祖國未來思想政治引領深度融合。

“我們學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民族運動會,舉行了火炬傳遞、跳竹竿舞、同心擊鼓、三人穿板鞋接力、背簍投繡球等運動項目活動,讓師生們在運動過程中增進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了解,不斷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基。”梧州市新興二路小學校長肖欣欣介紹。據了解,該運動會連線了新疆石河子第十一小學進行現場直播,向新疆的孩子們介紹廣西傳統節日及文化特色,一起感受濃厚的民族團結氣氛。

據介紹,梧州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搭建空中課堂教學和在校藝術課程教學平臺,以知識競賽、演出、講座、圖片展覽等表現形式,增進各族師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産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各級學校結合黨支部會議、國旗下講話、學生班會等形式,開展宣講超500余場次。

“我們拓寬活動影響覆蓋面,確保宣講效果輻射各行各業。”梧州市民宗委主要負責人介紹。該市以各縣(市、區)、各鄉鎮一把手和獲得市級以上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單位主要負責人為宣講主力,到各部門、各領域、各行業開展宣講。結合優秀嶺南傳統文化,利用“同心文化載體”“石榴籽課堂”、茶園講堂等載體,通過極具地方特色的蒙山山歌、長洲下俚歌、岑溪牛娘戲等多種表現形式,進一步提升宣講活動的影響力。在全市400余個各級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單位共同努力下,該項活動舉辦已超1400場次,在全市營造爭創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的濃厚氛圍。

(記者 /廖志榮、梁乾勝、李曉璇、郭亞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