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南寧新聞縣區開發區五象新區節慶活動東盟經濟暢遊綠城

 

南寧市青少年活動中心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活動

發佈時間: 2022-05-16 |來源: 南寧日報 |作者: 穆德爽 羅雅熙 |責任編輯: 李鑫

石榴花開向未來同心共築中國夢

——南寧市青少年活動中心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活動

南寧市青少年活動中心開展壯鄉傳統手工創意課。陳希渝攝

孩子在“石榴籽一家親”南寧市青少年同唱一首歌主題活動上傾情演出。羅雅熙攝

“石榴結籽一家親,民族團結心連心。壯鄉娃娃心向黨,從小牢記民族情……”在日前舉辦的廣西青少年“希望閱讀”主題活動中,南寧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學員通過動感滿滿的手勢舞《民族團結一家親》、合唱《少年中國説》表達了首府青少年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自豪和熱愛。

南寧市青少年活動中心以傳統節日為載體、以流動少年宮為紐帶、以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為依託,多次舉辦“石榴花開向未來同心共築中國夢”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文化活動,增強廣大青少年對祖國、對家鄉美好河山的深深熱愛之情。

以傳統節日為載體

舉辦活動凝聚愛國情

一直以來,南寧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大力開展各類主題實踐活動,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在各族青少年心靈深處,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在綠城大地綻放。

“我們要努力學習,長大為打造更具獨特魅力的壯鄉文化作貢獻。”南寧市青少年活動中心童馨文學社學員羅悅瑩在今年“壯族三月三”線上徵文活動中寫下了這樣的字句。

今年,南寧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利用“壯族三月三”等傳統節日積極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題文化藝術、實踐體驗活動。在4月開展的一系列慶祝“壯族三月三”活動中,孩子們穿著民族服飾介紹壯鄉風土人情、傳統美食,通過水彩畫、漫畫、毛筆書法等形式進行創作,表達了壯鄉兒童心聲。在南寧市青少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線上知識競賽中,近1500名青少年積極參賽,加深了對廣西人文地理、“壯族三月三”風俗由來以及黨的民族政策等知識的了解。“這次活動讓我充分感受到壯族人民淳樸的民風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讓我更熱愛家鄉、熱愛我們的祖國。”中心學員彭楚彤説。

以流動少年宮為紐帶

樹立青少年文化自信

2021年,在南寧共青團“流動少年宮·希望課堂”走進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系列公益活動中,南寧市青少年活動中心深入隆安縣粵桂小學、馬山縣電白小學、上林縣明亮鎮中心學校明澄校區3所易地扶貧搬遷配套學校,為易地扶貧搬遷兒童舉辦了為期8周的公益活動。

表演班老師韓璐觀察到一些易地扶貧搬遷青少年在新環境中情緒的變化,於是主創《心向藍天》兒童劇,讓青少年感悟到在中華民族大家庭裏,大家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心連心、手牽手,共同創造更幸福的未來。

“跟著老師學唱歌、學畫畫,好開心哦!”在南寧市上林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孩子們説起“希望課堂”開辦的各類課程笑逐顏開。南寧市青少年活動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黃長志介紹,此次活動是共青團南寧市委、南寧市青少年活動中心組織開展的“我為群眾辦實事”進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服務活動之一,以豐富多彩的課程激發易地扶貧搬遷兒童學習藝術課程的興趣和熱情。

“流動少年宮·希望課堂”還把戲劇表演帶到了易地扶貧搬遷兒童的課堂上。在馬山縣電白小學戲劇表演課堂上,中心公益教師李祥任融合馬山縣三聲部民歌,與易地扶貧搬遷兒童共同編創了一台民族特色歌舞劇,讓孩子們在音樂中感受傳統民歌的魅力。

2017年至今,南寧市青少年活動中心開展了100多場“流動少年宮”活動,走進鄉村、社區、學校,開展課堂幫扶、素質拓展體驗、文藝交流展演等活動,惠及青少年3萬多人次。

以少數民族文化為依託

讓壯風桂韻生生不息

南寧市青少年活動中心有針對性地開展青少年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在校外培訓課程中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元素,開設“石榴籽一家親”系列主題活動課程,寓教于樂。

“這是我第一次了解廣西傳統的拓印藝術,沒想到花花草草的汁液還能做一幅好看的畫,太神奇啦!”在書法美術“壯鄉銅鼓”“傳統拓印”等創意手工課上,孩子們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

中心教師張妍珺創編的民族風·流行舞《瑤娃集慶》,將廣西少數民族舞蹈元素與流行舞相結合,既體現了廣西少數民族文化的魅力,又展現了流行舞文化對民族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中心唱樂團教師陳澄、李祥任共同創編的節目——北路壯劇戲歌表演唱《十二月花調》,被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組織委員會授予第25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傳承類“小梅花集體節目”獎。

“今年,中心將打造‘民族團結一家親’主題美術示範課程、少兒壯族舞蹈《廣西尼的呀》示範課、苗族蘆笙舞《花滿盈》等精品示範課程,持續推進系列主題活動實施。”黃長志説。

下一步,南寧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將繼續充分發揮校外教育主陣地優勢,做好青少年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工作,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與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領深度融合,引導各族青少年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