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南寧新聞縣區開發區五象新區節慶活動東盟經濟暢遊綠城

 

破解空巢之困,需要兒女“常回家看看”

發佈時間: 2021-10-14 |來源: 南寧晚報 |作者: 葉禎 彭媛媛 |責任編輯: 李鑫

到2030年我國老齡人口將近3億,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達90%

破解空巢之困需要兒女“常回家看看”

不少老人選擇居家養老。採訪中,老人對子女的希望很簡單,“常回家看看”。記者宋延康攝

據統計,2020年中國空巢老人已達1.18億人。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陸續進入老年,有專家預計,到2030年我國老齡人口將近3億,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將達到90%。這意味著屆時我國空巢老人數量將超過2億人!

重陽節將至,記者分別採訪了部分老人及其子女。老人對於子女的希望很簡單,“常回家看看”。而子女工作忙等原因,能陪伴老人的時間卻很少。一些有經濟條件的家庭選擇在同一個小區或隔壁小區另外買房,實現短距離和老人“同住”,但大多數家庭無法實現這一模式。你家的老人選擇如何養老?如果子女無暇照料,將老人送到敬老院,老人能接受嗎?對於養老問題,你怎麼看?

養老現象

子女無法照顧將老人送去養老機構

市民唐女士的家婆患有老年性癡呆及小中風,經常大小便失禁,也因此經常滑倒。兒女各有各的家庭,也有各自的工作,很難做到天天都在家裏看顧老人。“幾個兒女就提出三個方案:一是每人去照顧老人10天,二是帶老人去農村租平房住自己照顧老人,三是送養老院。”唐女士説,最後大家覺得送去養老院會好些,“入住後,子女經常去看她,現在她住慣養老院了,不肯回來了。”

設施完善、服務到位的養老機構,讓子女省心省力的同時,也讓入住的老人安心。2019年8月,85歲的陳奶奶在家連續摔跤4次。為了讓老人能得到更好的照顧,其女兒參觀多家養老機構後,把陳奶奶送到了唐山醫養結合服務中心。

“很好啊,很開心!”在該養老服務中心,臉色紅潤的陳奶奶説,剛入住時,她臥床不能動,就連上廁所都需要護理人員抱到特定的椅子上。經過工作人員的精心護理,如今她不但能下床坐輪椅去參加唱歌等活動,還能站起來走兩步。

為避免矛盾各自有家“同居”一小區

子女與老人住在相近的小區,除了經常電話聯繫、到府看望,還在節假日家庭聚餐,這也是不少市民選擇的養老方式。

王先生一家三口住在青秀區鬧市區,喜歡安靜的老父母則住在較遠的新區。逢年過節,王先生一家回去與老人聚餐。平時,王先生每天與老人視頻通話,發現老人有不舒服症狀,就會驅車帶老人就醫,“互不干擾,又不會讓親情降溫”。

有的市民還選擇與父母購買同一小區的房子,下班回父母家吃完飯,再散步回自己小家。市民鄭女士認為,婆媳問題是千古難題,除了生活習慣、飲食習慣不同,對小孩不同的教育觀念也很容易“引爆”矛盾。“同居”一小區的相處方式,這個難題就能迎刃而解。

部分老人喜歡自由選擇養老機構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我們各不干擾!”81歲的李阿姨經常和幾個同齡朋友到不同的養老機構了解“醫養結合”式養老新模式,“南寧市的養老機構我基本都走過了,前幾年老伴生病時,我還陪他到一家養老院住了4個月。”

李阿姨説,他們是為了不讓孩子擔心而自願入住養老機構的。而且,老年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老年病,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挺好的。

記者在走訪中看到,不少養老機構周邊配套十分完善,有的可享醫院權威專家、尖端醫療設備、VIP就醫通道等一線醫療資源,讓老人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這也成了一些“思想前衛”老年人養老的選擇。

唐山醫養結合服務中心設施完善。記者宋延康攝

各方觀點

全國文明家庭:孝順父母最重要的是陪伴

今年7月剛拿到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獎盃的鐘日勝,是南寧市第二人民醫院麻醉科副主任。鐘日勝説,父親去世得早,在他援非之前,母親輪流跟他們姐弟一起住。

鐘日勝先後兩次報名參加援非,整整有4年時間不能陪伴在母親身旁,“有時候想起來覺得很是愧疚。回國之後,就把老母親接到身邊一起居住”。

鐘日勝的母親今年80歲了,老人閒不住,每天還堅持做飯。“只要她願意做,只要她力所能及,我不會攔著她。這是母親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晚輩的愛,只有接受了她的關愛,她才會開心,才會覺得自己對家庭有用。”鐘日勝説,如果有天母親走不動了,他就請人來照顧她,“我覺得孝順父母最重要的是陪伴,不一定是時時刻刻在一起,但讓他們能每天都看到你的身影,知道你在身邊,對他們來説是最大的安慰和安心。”

全國敬老愛老助老模範:尊重老人,以人為本

2020年全國敬老愛老助老模範人物張翠芬,是南寧市福利中醫醫院副院長,兼管著高新區7家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她説,尊重老人,以人為本,注重關愛老人的身心健康是自己對為老工作的要求。

張翠芬覺得,能自理的老人採取居家養老的方式比較好,無論是獨居還是近距離居住,家人和社會應多給予他們關愛,鼓勵他們到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和日間照料中心或老年大學等參與老年人的活動,豐富老年生活。

對於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張翠芬建議他們還是到機構養老。正規的養老機構服務品質都不錯,有溫馨溫暖的養老氛圍,能保障老人身心健康。

據悉,2016年以來,南寧市列入全國首批醫養結合工作試點城市。截至目前,南寧市已建成既有醫療衛生資質,又具養老服務能力的醫養結合機構50所,數量居全區首位。

居家養老中心主任:建議加大居家養老的建設和投入

望州南晚晴居家養老中心主任黃偉玲説,現在國家的政策制度都很好,政府的投入也很多,但隨著社會老齡化人員增多,獨生子女時代上有老下有小的普遍性,政府的大眾化養老機構己滿足不了社會需求。

“建議政府繼續加大居家養老的投入,讓老人能在家裏享受天倫之樂,在社區養老服務中心享受日常生活照顧,解決獨生子女們的後顧之憂。”黃偉玲説,白天子女能安心上班工作,晚上老人從養老中心歸來也可以和兒孫共用天倫。

黃偉玲覺得,住養老院,家人的親情容易降溫,建議加大居家養老的建設和投入,讓更多的人能享受到和諧家園的生活。

民間文藝家:養老因人而異,因各家而異

廣西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覃祥周説,廣西壯族有一種在重陽節“補糧”的習俗,認為老年人到了一定年齡,“食糧”(意即壽限)就要“斷絕”,要由子女和孫女,尤其是出嫁女兒或其他近親來“補糧”,這樣老人的“食糧”就不會斷絕,便能延年益壽長命百歲,這也是一種獨特的長壽文化。

尊老和贍養老人是中國的優良傳統,臥冰求魚、二十四孝歌等孝子的故事和歌謠廣為流傳。覃祥周覺得,如果條件允許,老人跟孩子居住養老,每天兒孫繞膝,會讓老人心情愉悅,有益健康長壽。但如果是半失能老人,去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有專業人士照顧,還有同齡人聊天,會更有益於老人健康。“養老要因人而異,因各家而異,才能達到和諧的目的。”覃祥周認為,不管選擇什麼樣的養老方式,如果家中有“空巢老人”,就應該“常回家看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