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南寧新聞縣區開發區五象新區節慶活動東盟經濟暢遊綠城

 

在南寧 感受現代“戲班”的慢時光

發佈時間: 2019-10-30 |來源: 南寧晚報 |作者: 陳蕾 |責任編輯: 劉靜

新會書院開臺唱戲

老戲迷看得津津有味

趣讀非遺

開欄語: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人類文明的記憶載體、文化多樣性的鮮活樣本。廣西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和濃郁的民族風情,也是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

曾經,非遺被認為是陳舊、刻板的代名詞,隨著非遺保護工作的深入推進,傳統文化得到豐富的解讀,保護與傳承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讓我們一同探尋和品讀散落在八桂大地的非遺項目,看古老非遺如何優雅地融入當代生活。

每到週六,81歲的黃煥採都要乘坐一個小時的公車,從鳳嶺的家來到位於解放路的新會書院,與老朋友們共赴一場重要的約會。

10月26日上午9時,逢週末上演的“邕州神韻”地方戲曲周周演即將開臺。當天上演的劇目包括摺子戲《神女會襄王》、粵曲獨唱《紫釵記之拾釵結緣》、粵曲對唱《夢會太湖》等5首經典粵劇曲目。

跨進古色古香的新會書院,如同穿越到了百年前的邕州戲院,品茶、聽戲、會友,仿佛時間也跟著慢了下來。

黃煥採在前排找好位置,滿心期待。“我以前住在水街一帶,小時候就是看粵劇和邕劇長大的。”遙想舊日時光,黃煥採不禁嘴角微翹,露出淺淺的微笑。

那時,新會書院和粵東會館時常邀請戲班演出。柔美的粵劇細緻婉轉,剛健的邕劇明朗淳樸,它們陪伴黃煥採走過童年,步入青年,即便青絲變白髮,熟悉的唱腔依然在他的記憶裏流連。

9時15分,主持人、粵劇老藝人麥義開走上舞臺,渾厚的嗓音亮出親切的南寧白話:“邕州神韻,現在開鑼!”

台下,黃煥採和一眾忠實票友聽得入迷,手指在椅子扶手上隨著粵劇曲調拍打節奏,沉浸于緩緩吟唱的悲歡離合之中。聽到盡興之時,票友們還會主動走到臺前,為演員們獻花籃、送利市,以示欣賞。

前來聽戲的觀眾既有年邁的老票友,也有第一次走進新會書院的年輕人。

坐在後排的王涵芊舉起手機,認真地錄下表演片段。雖然她對戲曲一知半解,甚至聽不懂粵語,但並不妨礙她被曲調和旋律,以及這裡的聽戲氛圍所吸引。

今年18歲的王涵芊是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19級新生,她與另外7名同學組成合作小組,計劃在一個月內完成老師佈置的視頻作業,作業主題為“愛國”。如何體現“愛國”?王涵芊和小組成員決定以傳統文化為切

入點,通過講述傳統文化的昨天與今天,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愛國主義教育的積極意義。而新會書院不僅每週都有戲曲演出,更是非遺劇目邕劇的展示中心,動態與靜態相結合的方式讓這些年輕人頗為好奇。王涵芊和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從不同側面記錄新會書院裏的瞬間。看著他們專注的模樣,不禁令人感到期待,透過年輕人的視角和鏡頭,新會書院裏常演不衰的現代“戲班”會呈現出怎樣的色彩?他們對非遺的傳承與保護有何新見解?

非遺項目簡介

邕劇

邕劇是廣西四大地方劇種之一,舊稱廣戲、老戲、五六腔等,因活動中心在古邕州一帶,且用邕州(南寧的古稱)官話演唱而得名。2008年,邕劇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粵劇

粵劇流傳于粵方言區,是嶺南文化與八桂文化共同孕育的産物。清末民初到20世紀40年代,粵劇演出在廣西非常興盛。廣西粵劇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擴展項目名錄。(記者陳蕾/文宋延康/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