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南寧新聞縣區開發區五象新區節慶活動東盟經濟暢遊綠城

 

馬山縣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勝勢

發佈時間: 2018-12-12 |來源: 南寧新聞網—南寧日報 |作者: 楊盛 韋紹群 |責任編輯: 劉靜

  這裡建成了30個生態綜合示範村和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輻射帶動轄區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點發展到148個,形成了“村村有景區、處處有景點、人人搞旅遊”的全域旅遊發展新格局;這裡落戶了中國首個攀岩特色體育小鎮試點項目,“體育+文遊”模式不斷深化,國際“朋友圈”逐步擴大;這裡森林覆蓋率持續保持全市第一,空氣品質優良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是“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生態品牌愈發響亮。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馬山縣走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同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成功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把綠水青山打造成群眾致富的“金山銀山”,並以“馬山精神”和“馬山速度”創造了“體育+文旅+扶貧+縣域發展”的“馬山模式”,推動體育與旅遊、體育與扶貧等産業融合發展,激發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活力,加快了馬山縣域經濟發展和脫貧攻堅步伐。

  民族團結一家親

  馬山縣多民族聚居,壯、漢、瑤、苗等11個民族水乳交融,和諧共存,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了千百年。一個個民族團結、鄰里和睦、和衷共濟、共生共榮的故事從遠古傳頌到今天。

  

  板伏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趙志岸 攝)

  多年來,該縣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民族部門綜合協調、各部門密切配合”的組織領導體制,以及層層有人抓、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使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步入規範化、制度化管理軌道。

  馬山縣古寨瑤族鄉成立於1984年10月15日,是南寧市三個民族鄉之一,被譽為“金銀花之鄉”,也是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産“打榔”的傳承文化基地。全鄉總面積133平方公里,轄9個行政村260個自然屯,6000多戶2萬餘人,其中瑤族人口占全鄉總人數的32.6%。多年來,該鄉深入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2016年該鄉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範鄉鎮”,2017年獲評“全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範鄉”“南寧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範單位”等。

  近年來,為推動全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廣泛、深入、持久開展,馬山縣按照全市統一部署,在全縣範圍組織開展民族團結進步“五比五爭”活動(比穩定發展,爭當民族團結進步模範縣、模範鄉(鎮);比重視支援,爭當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企業);比團結和諧,爭當民族團結進步模範村(社區);比文明守法,爭當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家庭;比互助友愛,爭當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並結合本縣“創建平安馬山”和“道德規範進萬家”等活動,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落實好黨的民族政策,加快了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了各民族大團結。該縣還通過宣傳教育,進一步把少數民族群眾的思想統一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上來,確保少數民族群眾知法、懂法、守法。

  民俗文化展風采

   

  牽手共跳竹竿舞,民俗活動樂開懷。(陳鵬程 攝) 

  馬山縣是壯族駱越文化發祥地之一,擁有十分豐富的民間文化資源,被譽為“中華民族文化瑰寶”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壯族三聲部民歌發源於此。馬山壯族會鼓氣勢磅薄,曾在北京奧運會聖火傳遞南寧站火炬傳遞儀式、上海世博會和第四十五屆世界體操錦標賽開場儀式等重大活動中進行展演。馬山會鼓隊還作為今年第十五屆中國—東盟博覽會迎賓隊到機場迎接各國領導人的到來,深受國內外嘉賓好評。有“廣西民間舞蹈一枝花”美譽的扁擔舞,曾同壯族三聲部民歌在維也納金色大廳、中央電視臺和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等國內外大舞臺上亮相,蜚聲海內外,是馬山縣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我感覺南寧的人文環境很好,尤其是會鼓表演非常棒。”浙江紹興的遊客沈女士觀看會鼓表演後發出讚嘆。今年“壯族三月三”期間,馬山縣“文化三寶”在南京、南寧、河池、梧州等多個城市進行展演,進一步展示了馬山民族文化風采。

  馬山縣連續3屆獲評“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目前在廣大農村活躍著近150支鄉村業餘文藝隊。不管男女老少,不管專業與否,只要高興就可以唱起來、跳起來。該縣利用良好的群眾基礎,圍繞和諧文化建設目標要求,積極維護廣大人民群眾文化參與、文化創造和文化享受的權利,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該縣出臺政策措施促進扶持鄉村業餘文藝隊發展壯大,豐富活躍了基層文化活動,使公共文化産品和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

  “民俗文化非常受歡迎,每逢春節等重要節日,我們鼓隊都要外出演出。今年‘三月三’期間有6個城市邀請我們去表演。”在雄渾有力的鼓聲中,山城會鼓隊隊長梁耀京驕傲地説。在習習涼風中,隊員們敲著鼓和镲,渾厚整齊的會鼓節奏烘托出節日的喜慶氛圍。目前,馬山鼓隊正抓緊排練準備參加全區重大節慶活動演出。隨著民俗文化越來越火,馬山縣許多農民紛紛在農閒時參加鼓隊或文藝隊,通過學習民俗文化藝術,傳承發展原汁原味的馬山民族文化。

  “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政府還撥給我們扶持資金購置服裝、道具、樂器等,大夥的表演熱情更高漲了!”當地文藝隊的李大姐高興地説。

  馬山縣不斷加大文化産業扶持力度,通過“體育+文化+旅遊”模式不斷宣傳推介馬山“文化三寶”等民俗文化,進一步打造馬山原生態民族文化品牌,推動文化旅遊體育産業實現新發展。

  “體育+”模式激發活力

  

  馬山縣全力打造攀岩特色小鎮。(陸斌濤 攝)

  馬山縣注重發展特色優勢産業,創造了“體育+文旅+扶貧+縣域發展”模式, 助推體育與旅遊、文化和扶貧等産業深度融合發展。從2016年舉辦“山馬賽”,到2017年攀岩特色體育小鎮項目落地,再到2018年馬山體育旅遊産業的規模化發展,體育賽事的“動”有效地將文化旅遊的“魂”和休閒農業的“靜”結合起來,全縣形成了農文體旅共興、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良好局面,通過旅遊收入增長帶動貧困群眾脫貧。

  圓滿承(舉)辦環廣西公路自行車世界巡迴賽(馬山賽段)、中國—東盟山地馬拉松賽和中國—東盟山地戶外體育旅遊大會等重大賽事活動,馬山“最美賽道”廣受好評。中國首個以攀岩為主要特色的體育小鎮成功落戶馬山縣,這也是全國第一批運動休閒特色小鎮試點項目。

  馬山攀岩特色體育小鎮項目落地至今,已成功打造了500多條專業性的攀岩線路,並推動攀岩運動進校園,在全縣20多所學校培養、儲備攀岩人才。可以預計,在未來的國際和國家級賽事中將出現更多馬山籍的專業選手,為中國的攀岩事業增添光彩。

  隨著“體育+文旅+扶貧+縣域發展”的“馬山模式”深化優化、逐步升級,大山裏的群眾接觸到了越來越多的國際賽事,眼界更為開闊,脫貧增收意識日益增強。中國首個攀岩特色體育小鎮核心區三甲屯內的攀岩、飛拉達和溜索等新型運動項目深受遊客青睞;“環廣西”“山馬賽”和攀岩精英賽等賽事接連舉辦,馬山境內的“最美賽道”“皇后賽段”成為媒體競相報道的焦點。

  馬山縣還以系列國際賽事、休閒旅遊活動為平臺,積極開展扶貧公益行動、招商引資行動等配套活動,僅今年“三賽一節”期間,全縣就募集到愛心款物價值3000多萬元,成功引進7個項目,意向總投資達13.64億元,有效激發了縣域經濟發展活力。

  依託體育旅遊産業帶動,馬山已成為廣西體育競賽和休閒旅遊的新熱點,每年迎來數百萬遊客。2017年全縣接待旅遊總人數和旅遊總收入分別增長18.5%、30.59%,旅遊業帶動貧困人口脫貧率達到20.6%,第三産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5.6%,“體育+文旅+扶貧+縣域發展”的“馬山模式”綜合效益有效凸顯。

  讓風景變“錢”景

  

  山巒疊嶂,雲海茫茫。(陳喬湘 攝)

  沿著喬老河,穿越休閒健康步道和環河、環山自行車道,獨具壯鄉特色的民居吸引著各地遊客的目光。作為馬山縣首個以貧困村打造成為市級生態綜合示範村的標桿,喬老村小都百全力發展鄉村旅遊和生態休閒農業,目前已建設成為集吃、住、行、遊、娛、購于一體的“一站式”時尚生活基地,成為深受遊客喜愛的鄉村遊目的地。

  小都百通過引進公司將全屯土地全部流轉,主要用於種植蔬菜、瓜果、旱藕等農産品,村民不僅能收到土地租金,還能在果蔬基地工作,再加上開展竹鼠、肉豬等特色養殖,實現了多渠道增收。村民韋雲以前是村裏的貧困戶,現在他通過加入旅遊服務公司,在自家開辦了農家樂,年收入就達10多萬元。在小都百發展鄉村旅遊的輻射帶動下,喬老村于2017年實現了整村脫貧,先後榮獲“中國十佳小康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等稱號。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馬山弄拉還是石漠化嚴重、寸草不生的喀斯特岩溶石山區,現在這裡已成為中國石漠化治理的標桿、生態環境保護的典範。馬山縣在全縣範圍內積極推廣成功治理石漠化、依託生態優勢發展生態旅遊致富的“弄拉模式”,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先後榮獲“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和“國家衛生縣城”等稱號。

  今年初,馬山縣白山鎮民族村上局州屯潘紅柳的家有了新變化:廚房安裝了抽油煙機、砌了新櫥櫃,廁所裏裝了水箱、貼了瓷磚。“改廚改廁政策真好,現在在家裏做飯洗澡都方便。”潘紅柳感慨地説。

  生態宜居建設既要面子,又要裏子。2017年,馬山縣結合“環廣西”賽事完成了賽道沿線房屋立面改造,建成56公里的壯族民俗風光旅遊帶;紮實開展宜居鄉村活動,美麗鄉村工作考評排在南寧市五縣首位;農村改廁改廚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全區宜居鄉村基礎便民專項活動農村改廁改廚工作現場會在馬山召開;縣域生態環境品質考核結果排在全區前列,森林覆蓋率持續保持全市第一。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就是幸福。馬山縣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破解全縣經濟發展問題的突破口和切入點,謀劃實施了一套生態馬山建設“組合拳”,強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縣域經濟轉型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達到了“一舉多效、激活整盤棋”的效果。

  如今的馬山縣,以建設美麗縣城為中心,打造特色小鎮為紐帶,建設美麗鄉村為基點,持續改善城鄉發展環境。同時主動融入“馬上大”“馬上來”“環大明山”等旅遊精品線路開發,不僅提高了馬山縣的知名度、影響力和對外開放水準,還推動了文化、旅遊、交通運輸、娛樂購物、餐飲住宿等第三産業的快速發展。2018上半年,全縣共接待遊客220.79萬人次,實現旅遊消費17.7億元,第三産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9.1%。

  (記者 楊盛 通訊員 韋紹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