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南寧新聞縣區開發區五象新區節慶活動東盟經濟暢遊綠城

 

南寧園博園: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建設生態宜居家園

發佈時間: 2018-12-06 |來源: 南寧新聞網—南寧日報 |作者: 佚名 |責任編輯: 沈曄

舉辦第十二屆中國(南寧)國際園林博覽會,建設南寧園博園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是落實“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個紮實”新要求的具體舉措,是首府南寧堅持“治水、建城、為民”城市工作主線的重要標誌和體現,是打造“中國綠城”升級版、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重要抓手,是改革開放40年、自治區成立60年來廣西及南寧發展建設的精彩縮影。

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是國務院批准的全國性、綜合性展會,是以園林建設為載體,宣傳我國城市建設領域發展成就,展示園林綠化建設成果的盛會。

第十二屆園博會于2018年12月6日至2019年5月在南寧舉行,以“生態宜居園林圓夢”為主題,突出“生態的園博、文化的園博、共用的園博”的特色,致力打造“生態、文化、共用”的精彩園博盛會。

本屆園博會,有國內44個城市、東盟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19個城市參展。展會期間還將舉行城市建設發展主題展、園林論壇、城市高品質發展系列標準發佈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高品質建好園博園、高水準辦好園博會,對充分展示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廣西60年發展的成就,進一步提升南寧生態宜居水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將深化我市與東盟國家在生態經濟方面的交流合作,打造對外開放、對外交流的“南寧渠道”新平臺;全面融入綠色發展理念,提高南寧的綠化品位和檔次,打造“中國綠城”生態宜居建設的新名片;加快完善城市功能,促進城市新區建設。

南寧園博園的建設,記錄了南寧人真抓實幹、善作善成、造福於民的心路歷程,以實際行動詮釋了“擔當為要、實幹為本、發展為重、奮鬥為榮”的理念。

南寧園博園總面積約658公頃,規劃有“三湖六橋十八嶺”,打造“八十展園八大景”。園博會結束後,南寧園博園將作為城市公園永久保留,建成集示範性、觀賞性、科普教育性、互動體驗性于一體的城市新地標。

廢棄礦坑經生態修復後,變成美麗的落霞池。

“三大特色”記得住鄉愁

第十二屆園博會通過打造“生態、文化、共用”三大特色,讓遊客“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生態的園博——主要通過生態保護、礦坑修復和海綿規劃來實現。本著“不推山,不填湖,保留現狀植被”等低影響開發的建設理念進行規劃設計,對現有的山水格局進行保護和梳理,園內43.2%的自然風貌予以保留,避免大挖大填。推出一批獨具特色的植物主題園,其中,羅漢松園是第一個廣西本土羅漢松專類園,東南亞植物園是國內展示東南亞植物品種最多、最具東盟特色的植物主題園。

文化的園博——通過本土建築、民族符號、民俗活動、遺址展示等多種方式融合,營造獨具魅力的文化特色,打造一場“文化盛宴”。比如,充分運用壯錦、繡球、幹欄式建築等壯鄉文化特色元素建設廣西園;以廣西風雨橋為原型設計的中國—東盟友誼館;展出遺址出土的石器、骨器等古跡文物,重現史前人類生活場景,讓百越先民遠古文明——頂螄山文化重放光彩;絲路園選取各國具有代表性的園林景觀展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人文歷史和民俗風情,讓遊客盡享異域風情。

共用的園博——通過“城鄉共用、神州共用、國際共用”推動實現園博會共建共用,突出城鄉共用。城鄉共用體現在對園區周邊進行城鄉風貌改造,規劃設計田園風光區和特色小鎮,讓遊客看得到田園、記得住鄉愁,使之成為城市與農村發展共生、共用的典範;神州共用體現在對中華園44個國內城市展園進行分區設計,充分展示國內各地獨特的傳統園林造園技法和現代園林設計建設成就與創新,讓廣大遊客欣賞到國內外的精品園林;國際共用體現在充分發揮中國面向東盟的“南寧渠道”作用,特別規劃了東盟園和絲路園,以展園為依託,進行中國—東盟觀賞花卉、園林科技和文化藝術的展示,拓寬園林文化展示交流平臺,與世界共用園林盛會。

如詩如畫的八桂天境園——廣西園。

羅漢松園是第一個廣西本土羅漢松專類園。

“八十展園八大景”美不勝收

本屆園博會規劃設計有中華城市展園、東盟園、絲路園、廣西園、設計師園和企業園六大主題展園,展園共計80個,其中中華城市展園44個,東盟園10個,絲路園9個,廣西園1個,設計師園5個,企業園11個。

除不同特色的展園外,南寧園博園公共園區的建設也獨具特色,根據景觀特色的劃分,形成了八大景觀,分別為:蘆草疊塘、玲瓏攬翠、松鼓迎賓、花閣映日、清泉明月、潭池寄情、礦坑七彩、貝丘遺風。每個景點展示了不同的景物,步移景異,遊客在每個景點都能收穫不同的喜悅。

根據區域的自然山水格局及場地地形地貌條件,南寧園博園園區水體劃分為三大湖區。市民遊客可從北至南分別遊覽:北部梳理那罇河及養殖坑塘形成的玲瓏湖、中部借助清泉水廠周邊低窪地勢形成的清泉湖、南部結合礦坑治理打造的七彩湖。跨越三個湖區水體,園區共設置六座獨具特色的橋梁,從北向南分別為三座車行橋——朱槿橋、金花橋、疊翠橋,三座步行橋——知竹橋、鼓樂橋、錦繡橋。“十八嶺”是在保留現有十八座山體的基礎上,通過生態修復和景觀手法,形成“邕、龍、翠”三大山嶺景觀脈係。

“一閣四館兩中心”功能齊全

南寧園博園園區內設置有以“一閣四館兩中心”為主的多個建築(清泉閣、宜居·城市館、中國—東盟友誼館、童趣·體驗館、頂螄山遺址博物館,以及遊客服務中心、演藝中心),承載著眾多功能。

清泉閣可眺望南寧天際線

清泉閣坐落于南寧園博園清泉湖北側,與東南側賽歌臺隔湖相望,閣頂最高點為75米和青秀山的龍象古塔遙相呼應,喻迎賓之意。清泉閣整體為空間鋼桁架結構,閣身週邊為鋼結構支撐全開放的金屬屋檐幕墻,取廣西傳統鼓樓建築之意,形成一個具有張力、高聳的密檐閣,從不同角度觀賞,建築呈現不同的形態——似鼓樓、似旗幟,又似南寧的首字母“N”。建築內部設有兩部垂直電梯,遊客可通過電梯到達最高點觀景平臺,近可飽覽全園,遠可眺望南寧天際線,美不勝收。

宜居·城市館展示城市發展魅力

宜居·城市館是本屆園博會的主展館,以“嵌入山體、織補大地、館園結合、融入自然”為設計理念。會期將首次舉辦城市建設發展主題展,以“新時代·新理念·新城市”為主題,以城市發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為主線,串聯城市發展的總體進程,設置“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用發展”五大專題,以嶄新的視覺體驗、有趣的參與互動、專業的科技體驗為廣大觀眾展示中國新時代下城市發展的魅力所在。

中國—東盟友誼館在水上架設

中國—東盟友誼館是第十二屆園博會為東盟十國搭建的園林園藝展示平臺,建築造型源自於廣西侗族的風雨橋。設計以“橋”為主題,打造一組極富特色的水上建築群,並呈“手拉手”狀,取“手拉手、心連心”的寓意。橋上設置十國展館,各國展廳對應一個單元體,相對獨立,保證各國展示的完整性,又彼此聯繫。中國—東盟友誼館展覽十國按英文字母首排序分別為:汶萊館、柬埔寨館、印尼館、寮國館、馬來西亞館、緬甸館、菲律賓館、新加坡館、泰國館、越南館。

童趣·體驗館集科普和娛樂於一體

童趣·體驗館以穿鬥構架為主題,從傳統廣西民居出發,提取穿鬥式結構,並植入現代的展廳,是一座主要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和娛樂體驗相結合的展覽空間,通過趣味性的場景設計與佈局,配合豐富多彩的內容與知識點,肩負起園博會科普大眾職責的同時,融入強烈的主題樂園設計理念,緊抓目標人群的心理需求,提供大量前沿、有趣、生動的遊樂項目,使傳統展覽煥發新的魅力。

頂螄山遺址博物館展現古人類文明

頂螄山遺址博物館由兩層展廳以及三片梯田屋頂組成。屋頂層疊的形象形似貝殼,又似梯田地貌,象徵層層疊疊的貝丘遺址歷史,令人産生多重聯想。本館作為專業類博物館,主要展出頂螄山遺址發掘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石器、骨器等古跡文物,展現珠江流域新石器時代貝丘文化的發展時序和南寧古人類文明。

演藝中心依山傍水

演藝中心(賽歌臺)和清泉閣隔水南北對望。

演藝中心又名賽歌臺,依水而建,以山水為舞臺背景,承載南寧園博園實景演出、民間賽歌表演、傳統節日演出和綜合服務等功能。建築整體是個開放的露臺劇場,由一個舞臺、三個看臺組成。建築的屋頂由樹狀結構柱支撐,屋頂結構為三角形佈局的幾何分格,並形成上下凹凸的椎體;屋架採用轉印木紋鋁板、遮陽金屬格柵和陽光板,虛實結合。整個建築形似一株枝繁葉茂的大榕樹紮根在湖邊,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遊客服務中心有四大功能

遊客服務中心與園區大門成為一個整體,主要有遊客服務、接待展示、辦公管理和大門排隊等候驗票四大功能。

(記者 馮梓劍 攝影:記者潘浩 宋延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