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家書
透過手機換代“數”説邕城版圖變化
引子
手機短信是我們的一封封情書
每天起床和睡覺前,我和男朋友都要用手機互發幾條資訊聊一聊,一條條短信是我們的一封封情書。
多年前在南寧讀大學時,每當想他,我會翻開他給我發的短信。這比高中時只能傳字條、寫信強多了,有時想他了還得躲在被窩裏看他寫的字呢。
如今有了微網志、微信,雖然遠在異地,我也能隨時和他分享生活中的見聞,往往我剛發,他都能馬上看到、回復……
核心提示
2000年,時代的指針劃入一個新的歷史世紀。回想進入21世紀的最初幾年,手機的普及是南寧發展進程一個深刻的時代印記。老百姓的通訊工具從最初的固定電話、BP機、大哥大,到了手機,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除了用於打電話,還有很多新鮮的用途,如短信、彩信,到後來的手機上網、微網志、微信等——即所謂“電子家書”。幾十個字的短信、100多字的微網志,在網路空間中傳遞著親人、朋友之間的關愛和互動,也見證了南寧的勃勃生機。
我説
考上大學家人獎一部手機
講述者 楊妮 泰語教師
2002年,我念大一。我帶進民大校園的,除了行李還有一部手機,那是家人給我考上大學的獎勵;當然,也是因為第一次出遠門,家人為了方便隨時能聯繫我。
那時候的手機都是白屏或藍屏的,功能就是能接打電話和發短信。當時還是窮學生,用手機打電話是很奢侈的,我記得撥打和接聽電話都要0.25元一分鐘;除非有急事,否則還是買校園IP卡在宿舍用固定電話打。那個時候手機對於我來説純粹就是短信機。
當時,我男朋友離我很遠,在大連讀大學。由於當時的手機儲存空間很小,收發幾十條短信就滿了,有些短信想留著都沒辦法。而且10年前,民大在南寧還是個很偏僻的地方,我發現如果哪天我到市中心逛街,和男朋友發起短信感覺就比在學校那邊快。而有時候有急事,在市中心發短信給學校的同學,我人都回去了,對方才剛收到短信,甚至有些都收不到。
大學畢業,我男朋友為了我回到南寧工作了,我卻簽約到了欽州的一個學校。雖然距離比上大學時近了很多,但我們還得依賴手機來維繫感情,不過那時很少感覺到手機沒有信號的問題了。為了在同一個地方,前年我重新回到民大讀研,去年去泰國實習1年,國際話費很貴。還好有了微網志、微信,能即時和他分享國外的見聞。
今年我和男朋友終於結束了10年的愛情長跑組成了一個小家。有時候他就在隔壁書房,我在客廳,他還發條微網志@我,“親愛的,給我剝個橘子過來吧,我加班好辛苦哇,求安慰。”在我們看來,各種“電子家書”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調劑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