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週到體驗碾壓瀝青。 記者陳卓凡攝
7月2日下午,我們采編一行5人來到五象新區體驗建設者們的工作。我對即將到來的體驗充滿期待。
我們首先來到平樂大道下穿鐵路立交工程工地。據介紹,該工程採用頂進法施工,先預製鋼混結構的地道橋,用千斤頂把地道橋頂入鐵路底再進行後續施工。而預製地道橋的第一工序就是加工鋼筋。
鋼筋加工作業是在一個五六百平方米大的露天工場進行的,現場堆滿了各種規格的螺紋鋼。我和7位工人一起抬起一根長12米、直徑32毫米的鋼筋,卡到一台機器上的兩根立柱之間,調整對準事先量好的長度。師傅啟動開關,圓盤“嘎嘎”地慢慢轉動,二三十秒間,筆直的鋼筋就被彎成了直角。
加工鋼筋是個辛苦活———由於這工作要在露天進行,日曬雨淋便成為家常便飯。另外,抬著鋼筋每天來回七八十次,對身體素質無疑是一大考驗;其次,這又是一個技術活———七八個人抬著一根75公斤重的鋼筋,雖不算太重,但要求方向一致、高度一致,因為每個彎頭誤差只能有1釐米,這就要求工人們配合高度默契。
我們又來到平樂大道一處正在進行路面鋪裝的施工點。十幾個工人正協助一輛大型攤鋪機在鋪裝瀝青,在猛烈的太陽下和灼熱的瀝青上烘烤,工人們汗流浹背。我體驗操作了一台小型壓路機,這臺機械專門用來壓實大型壓路機壓不到的道路邊緣和彎角處。在師傅的指導下,我猛拉了一下啟動繩,機器頓時轟鳴起來,還容不得我反應過來,它竟突突地自行往前走。我趕緊拉住壓路機,又手忙腳亂地幫它校正了前進的方向。這臺壓路機個頭雖小,但發出的噪音和震動卻非常強烈。不一會兒,我的手掌開始發麻,麻的感覺逐漸由手掌傳導到手臂,再傳導到肩頸,最後傳導到腦袋。加上瀝青灼熱的氣浪、刺鼻的氣味,幾分鐘後我已是頭昏腦漲,手腳不聽使喚了。
天色漸晚,駕車疾馳在美麗的五象大道上,記者思緒萬千。30年前,記者高中畢業坐班車經過這個路段時,它蜿蜒曲折、顛簸起伏,從蒲廟到邕江大橋要走兩個多小時。而現在,五象大道一馬平川,走完僅需半個小時。五象新區日新月異,這其中,建設者們流下了多少辛勤的汗水。可以這麼説,五象新區的美景,是建設者們以汗水澆灌出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