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團結 和諧新廣西
一個來自《2010年廣西藍皮書:廣西社會發展報告》的數據顯示,67.6%的受調查者對民族關係和諧表示滿意,民族關係連續11年成為廣西人民滿意度最高的項目。這一良好局面的形成,得益於自治區歷屆黨委、政府高舉民族團結的偉大旗幟,堅持不懈地發展民族地區經濟,堅持不懈地改善民生,堅持不懈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
縮小發展差距,民族兄弟攜手奮進
擰開水龍頭,自來水到家;擰開沼氣灶,不再燒柴草……那坡縣百省鄉那布村水弄屯的村民周老伯説:“這變化,就像在夢裏一樣。”
那坡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而位於海拔1000多米以上的那布村水弄屯,被稱作“水弄苗寨”,與越南接壤。長期以來,這裡保留著原始的生産和生活方式,村民住在破舊不堪的茅草房中,水、電、公路、廣播電視,一概不通。隨著我區興邊富民行動工程的實施,這裡的村民家家住進了鋼筋水泥築起的新房,再也不用擔心透風漏雨;有了自來水,不用再翻山越嶺去取水;有了沼氣和廁所,不再滿村聞臭氣。周老伯樂呵呵地説:“現在出門騎摩托車,祖祖輩輩用的馬匹都下崗嘍!”
這是我區改善各族群眾生活的一個縮影。
為了從根本上儘快縮小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與漢族、發達地區的差距,從上世紀90年代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採取超常措施和非常手段,以集中財力打殲滅戰方式開展包括“興邊富民行動”等在內的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總投資近200億元,涉及交通、水利、人畜飲水、文化、教育、科技、衛生、通訊、廣播電視等一系列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數十萬個項目。2011年8月,廣西又啟動了新一輪的興邊富民行動工作,集中力量為群眾辦實事、好事。這一系列的大會戰和建設工程,從根本上改變了邊遠山區、邊境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基礎設施和人民群眾的生産生活條件,極大地縮小了與發達地區的差距,讓少數民族群眾充分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
竭力改善民生,民族關係日益鞏固
近年來,自治區財政每年都拿出1000多億元,專門進行解決民生問題的社會建設,市、縣財政也分別拿出配套資金開展這項工作。而我區組織實施的“教育惠民”、“醫療惠民”、“文化惠民”、“社保惠民”等一系列民生工程,更是進一步提高了各族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推動義務教育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邊境、民族地區和薄弱學校傾斜,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全區“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攻堅目標提前實現,中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和高等教育大眾化水準進一步提高。
——全面啟動惠及城鄉居民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推動新增醫療衛生資源重點向農村和城市社區傾斜。目前,全區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實現地級市全覆蓋。
——民族文化事業大發展。“十一五”期間,全區解決了6.65萬個村、800萬農民群眾聽廣播看電視難的問題,建成文化資訊中心和基層服務點1.5萬個。《印象·劉三姐》、《大地飛歌》等一批文化品牌享譽全國。
——不斷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大幅提高社會保險待遇。截至2010年底,全區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比“十五”末增加997萬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縣(市、區)全覆蓋,農民參合率提高到93.1%。今年在啟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基礎上將範圍擴大到60%以上的縣。
——“十一五”期間,廣西生態富民“十百千萬”工程已建設了9萬多個小水體生態養殖池,實現每年為農民增收3億多元;全區農業環保系統監測無公害農産品産地2500多萬畝,每年生態農業無公害農産品生産模式達1000多萬畝,為農民增收節支20億元以上;新增培育生態産業6萬畝以上,每年為農民增收3億多元。
——産業扶貧有聲有色。産業開發扶貧項目覆蓋95%以上的貧困村,受益農戶150多萬戶,人口550多萬。“十一五”時期,少數民族集中的28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由2005年的1782元增加到2010年的3454元,年均增長14.15%,高於全區平均增幅1.42個百分點。
和諧互動,各民族親如一家
廣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齊興衰。近年來,全區深入開展民族團結“五進”活動(進機關單位、進企業、進村鎮、進社區、進學校),各民族融洽和諧的氛圍得到進一步的顯現。
2010年6月,南寧市建立了全國首家市級少數民族流動人員服務中心。該中心先後投入37.6萬元,下設10個社區少數民族流動人員服務站,凡是來邕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員,都能在這裡得到政策解答、房屋租賃、法律援助、計劃生育、經商就業、子女入學等一站式服務。
柳州市柳南區車輛廠社區“民族工作服務站”,充分利用社區民族女子手工作坊,開展繡球製作這一民族手工藝品技能培訓,幫助轄區下崗失業人員、待業大學生解決就業問題。
桂林市象山區民族社區的“民族之家”,在桂林汽車總站售票大廳及社區內設立“來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聯繫點”牌匾,熱忱為來桂林開創事業、完成學業的少數民族群眾開展“衣食住行”、“權益保障”、“經營謀生”、“困難救助”等諮詢服務,進一步開創了社區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新局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