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寧市委關於加快建設區域性國際城市和廣西“首善之區”的決定》解讀之九
繼續加強民生建設力度
南寧市經過多年來的改革和建設,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很大成就,人民群眾生活水準提高、居住環境改善、消費能力增強,老有所養、學有所教、病有所醫等方面都得到基本保障。
不斷加大民生建設力度
記者從有關方面了解到,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採取有力措施,不斷加大民生建設力度,數字表明,2008年南寧市共安排民生支出8.41億元,佔整個財政預算支出的18.26%,用於民生方面增加的支出佔全年財政新增支出的44%,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能力明顯增強。
而市民普遍關心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進一步健全。據8月13日的新聞發佈會介紹,全市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50.23萬人,35.61萬人、57.26萬人、30.97萬人、28.24萬人。截至2009年6月,累計實現廉租住房保障14738戶,通過發放租賃住房補貼方式實現廉租住房保障的有11106戶,通過實物配租的方式實現廉租住房保障的有733戶,通過其他方式實現廉租住房保障的有1004戶,目前已經建成廉租住房1232套,建築面積60662平方米。
受經濟危機的影響,就業和再就業問題變得嚴峻,為了鼓勵更多的就業,政府先後出臺了一系列的就業和再就業政策,到去年底實現下崗人中再就業18670人,幫助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4630人。
解決三農問題的工作也取得顯著成績,2008年糧食總産量突破了200萬噸,達到201.8萬噸,創歷史新高;建成農村公路609條共2017.7公里,實現了農村戶戶通電,解決了1.3萬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實現了農村增産、農民增收、農村穩定。
繼續加強七個方面的民生建設
“雖然南寧市的民生大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但與《決定》提出的奮鬥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在改善民生方面還要進一步的努力,還要繼續加強。”南寧市社會科學院社會研究所所長鐘柳紅稱,比如中低收入階層、困難群體的住房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失業人員、下崗人員的就業問題還比較突出,醫療保障、養老等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企業職工的保障還沒有完全到位,對困難群體的救助、救濟還有一定差距。因此要通過《決定》的實施,切實解決這些民生問題,促進人民群眾的物質和文化需求上新的水準、新的臺階,實現新的發展。
鐘柳紅認為,應當要加強七個方面的建設。一是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包括基本養老、醫療、事業等方面都要形成一個保障體系,讓生活在這個城市的人民群眾沒有後顧之憂,為建設穩定和諧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奮鬥。
二是解決人民群眾的居住問題,要加大保 障性住房即經濟適用房、廉租房、限價商品房的建設力度,解決低收入、中低收入、困難群體的居住問題。
三是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教育體系,完善義務教育、職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體系,讓廣大市民上得起學,接受好的教育,通過普及教育提升市民的文化素質。
四是加快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通過基礎設施和交通、文化設施建設,改善居住環境、加強社會治安、開展城鄉清潔工程、建立文明健康秩序等活動,提高市民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五是要統籌解決城鄉的民生問題,建立覆蓋城鄉的醫療、養老的基本保障體系,解決好農村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問題,同時要保護好農村環境,在發展上不能重城市輕農村,不能以犧牲農村環境換取城市的發展。
六是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機制,首要的安全保障機制就是建立好食品安全機制,讓人民群眾買得放心、吃得安心,保障身體健康;其次是應急聯動機制要進一步完善,科學處置各種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建設一個健康、安全、文明之城。
七是要實現充分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有了保障,人民群眾才能安居樂業。政府要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推動經濟和社會的更快發展,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同時要為自主創業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和條件,降低進入門檻,通過鼓勵自主創業實現更多就業。
釋疑解惑
市民陳先生提出,南寧市要建設成為區域性國際城市和廣西“首善之區”,這樣的奮鬥目標對改善和提升民生有何意義和作用?兩者之間又有何聯繫?
鐘柳紅認為,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決定》,目標就是要把南寧市建設成為區域性國際城市和廣西的“首善之區”,這是市委、市政府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制訂的奮鬥目標,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奮鬥目標,其目的是在實現這個奮鬥目標的過程中,不斷解決人民群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學有所教、住有所居等民生問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這才是《決定》的根本目的。
建設區域性的國際城市和廣西“首善之區”與民生問題之間是互動的關係。前者是後者的出發點和立足點,而後者是前者的前提和保障。建設區域性國際城市和廣西“首善之區”,就是為了解決民生問題,就是為了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準。如果一個城市人民群眾的生活水準低下,就業、教育、居住等得不到根本的保障,那麼再怎麼建設,《決定》提出的奮鬥目標也不可能説得到真正的實現。 |